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古代江湖郎中什么意思(古时候郎中看病主要做什么)

2023-07-12 23:44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古代江湖郎中什么意思(古时候郎中看病主要做什么)

一些你不知道的中医冷知识: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比如张大夫、李大夫、那大夫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大夫:

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称号,自宋代徽宗政和年间改订官阶制度时,医官始别置大夫以下官阶。

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把医生统称为“大夫”,至今北方人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郎中: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

自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根据我国古人的习惯,不论在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都略有区别。

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治疑难杂症的医生,则称为郎中。

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看病:

医生治病,为何称看病?因为秦汉时代中医初创阶段,检查诊断的粗糙简单,只有以外表的观察作为重点。例如《左传》谈医和是“秦伯使医和视之”,《史记》写扁鹊有“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的功能,治病都是在“视”。中医的四诊,不是也以“望”诊置首位么。故而治病可称看病。

打针:

针是扎的、刺的,为何称打?考打字有许多意义,其中一个是指某一种动作的代称,例如:打水、打伞、打电话等。

开疮:

中医手术称开刀,当然还包括开切手术在内。中医称脓肿为疮。开疮者,切开脓肿的简称。

望病人:

不论礼节性的探望病人,或亲朋好友关心病人,或带有慰问性质的来问候,都在“望望”你的形式下完成的,故称望病人。

拜板子:

在古代一个人要去告状,不管你怎样,必须先打你二十或四十大板,挨打的当然苦痛十分。

疟疾的发作,首先凛寒,继而大热,终而头痛如裂。这个苦痛与打四十大板子相同,故称打板子。

忌口:

古今中外一样,病人的膳食、菜肴、辅食品,有不利这个病或那种菜的,悉宜禁忌不食,这是忌食。

口的主要功能有言语、进食两种,另外如代偿性呼吸、协助双手做些事等当然不作分内之事。

故而忌口也者,是指不食还是不语,所指不确,显不妥当。但已成为习惯,错了也能领会原意的。

占阵:

把这个病进入痊愈阶段而又再度继发同样的疾病称占阵。占阵无法解释,可能占字为再字的同音字,阵为一阵一阵,犹谓一次一次。再阵者,再一次的发作。

服药:

古时以药治病,不一定都是嘴里吃的,如涂的、罨包的、熏的等,还有佩挂在身上的。佩挂在身上的称“服”,《山海经》不少“服之”就是指这个。因之吃药也借称为服药了。

过药

吃了苦味药后,再吃水果或糖来冲淡或解除其苦味,称过药。过字解释很多,其中一个作超过、逾过的意思,例如《史记·外戚世家》的“皆过栗姬”就作此解。所以过药的意思是用适口的甜味超过这苦的味道。

帖:

一剂药、两剂药,又称一帖药、两帖药。古时在书本封面上题有本书书名,称签或帖。

每一包药的包皮纸上也应写有药名,这也称帖。故而现在包药的纸包上虽然并没有标写药名的帖或签,但习惯了就把帖字沿用下来了。

兑药:

买药称兑药。兑字,是兑换的意思。兑药,是用等价的钱来换等价的药物。

也谓用小的衡器来做买卖的称兑,如兑金耳环、兑金戒指、兑人参等之类。药也是小分量的交易,故可称兑。

赎药:

上海把买药称赎药。考自己的东西,流落到他人手里,再把它拿回来称赎。人的健康也是自己向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健康,想把它拿回来,故称买药为赎,即拿回自己向有的健康。

一字:

少量粉剂,古人常用一字来衡量其多少。考古人流通的币制,以铜钱最为时长而面广。

它是外圆内方孔的铜质片状物,一面铸有四个字,如开元通宝、光绪通宝之类。凡用钱取粉药在整个面积的1/4者,恰巧遮没一个字,故称一字。

子:

在中药上面冠之以“子”者,如子黄芩之类。子,乃小也,言其用细小的黄芩。

京:

也有药名上冠之以“京”者,如京元参之类。京,大也。是说元参以大者为佳,并非出产于北京或南京。君不见皇帝住的城廓最大,故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