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典当行朝奉是什么意思(简述古代当铺朝奉发展过程及地位)

2023-06-22 20:11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典当行朝奉是什么意思(简述古代当铺朝奉发展过程及地位)

热播电视剧《古董局中局》中有一个专门制假售赝的神秘大反派——老朝奉。而他之所以选用“老朝奉”作为自己的代号,那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民间一般称呼古董典当行的管事人为“朝奉”

也就是说这个“朝奉”就是民间铺子里面负责接待和引导买卖成交的大堂经理。

而从这个名词的字面上看,它应该不会如此“草根”呀,毕竟“朝”、“奉”两个字一般都是出现在庄严肃穆的官方场合,和充满“铜臭味”的市井商人、店员伙计怎么看都是格格不入。

其实“朝奉”在宋朝以前确实非同寻常,不是国家公务员肯定没有资格这样随意标榜自己。可为何它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朝奉”在公务员序列的发展历程

“朝奉”这个名称在其沦为彻头彻尾的民间称谓之前,算得上我国古代一个较为古老的官职。由于各个朝代组织形式的不尽相同,它的地位也是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它在官方取缔之前历朝历代的体现。

“朝奉”在汉晋时期仅是一种荣誉称号

在汉晋时期,“朝奉”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那个时候被叫做“奉朝请”。《汉律》记载:“春曰朝,秋曰请。”也就是说,被授予“奉朝请”称号的人,即有资格参加朝廷重要集会。

而这种称号往往会授予一些退休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等前高级官员,让他们在光荣退休之后不至于产生“人走茶凉”的悲凉之感,还可以让他们有光明正大的身份在春秋两季重要的典礼中体面的列席。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朝奉”还不是正式的官名,只是一种官方层面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和荣誉称号。

南朝始为正式官号,不过只是文散官名

到了南北朝期间,这种流行于汉晋时期的荣誉称号被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最高峰的时候曾达到六百余人,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团体”。

因而皇帝就顺水推舟,让其成为正式的官号,不过这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养老官职,在高官林立的朝堂上自然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无论虚实,这也算勉强进入了公务员的序列,享受各种特权优待。

隋唐时成为“八郎”之首

隋文帝开皇六年,觉得“奉朝请”作为官职之名不够庄重和具体,因而把其改为“朝议郎”,并把之列为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组成的“八郎”之首,秩正六品上。

后来隋炀帝觉得这种华而不实的散官除了浪费国家财产外,再无他用,因而强制废除。

到了唐朝时,对隋炀帝时期很多事情进行了一股脑地“拨乱反正”,朝议郎也随之复立,成为文官的第十四阶,亦为正六品上。

宋时正式得名“朝奉”,流传后世

宋初的时候,“朝奉”之名被正式确立,不仅有正六品的朝奉郎,还有了更高阶的正五品朝奉大夫。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巅峰也就意味着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北宋元丰三年,这个一路走来没有什么存在感,也不是什么“肥差”的官职被朝廷当成“冗官冗吏”正式裁撤,“朝奉”之名在公务员序列正式成为历史。

可谁承想,“窝囊”那么久的朝奉,“死”都无法安宁。政府不待见的“朝奉”,在民间却大行其道,被用的不亦乐乎。

更是由于不断被滥用,其含金量不断贬值。而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必须从“罪魁祸首”宋太祖赵匡胤的一次“口误”说起。

“朝奉”之名被徽州人“玩坏”

口误也是金口玉言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重兵南下,平定徽州的时候。徽州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这种热烈的场面让赵匡胤非常的感动,就在和徽州百姓临别时说:“多谢汝等朝奉!”

而赵匡胤在这种场合下所说的“朝奉”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朝拜”和“奉献”的意思。而巧合的是,当时正好朝廷里面有“朝奉郎”、“朝奉大夫”之类的官职名称。

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徽州百姓,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就以为皇帝金口玉言,封所有的徽州百姓做“朝奉”。

于是一个个谢主隆恩,喜不自禁,庆祝自己从无品无级的草民摇身一变成为正五品的朝奉大夫。而他们的“快乐”完全是建立在朝奉郎和朝奉大夫的“痛苦”之上。

他们本来在高官林立的朝堂上就属于可有可无的弱势群体,现在一州百姓皆因为皇帝的一次“口误”和他们平起平坐,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初贬民间的朝奉,依然身份尊贵

在最初“朝奉”被发配到民间的时候,因为其长久以来都是居庙堂之高,在民间看来依然是尊贵无比。

虽然今非昔比,可朴实的劳动人民没有对其嗤之以鼻,依旧把它当成是一个尊贵的称呼。

因而“朝奉”后来虽然在官方惨遭“炒鱿鱼”,可在民间却也尊贵无比,一般情况下,能得到这个称呼的都是乡绅、士子之类的老爷。例如《水浒传》第四十六回记载:“庄主老爷祝朝奉有三个儿子。

而“始作俑者”的徽州人为了标榜自己从皇帝那里得到的“朝奉”之名高贵无比,竟然开始用“朝奉”之名称呼自己的祖父。

可后来由于他们太喜欢使用“朝奉”之名,把其发展成自己独具地域特色的标签,“朝奉”的命运开始随着徽州人的滥用不断贬值。

“徽帮”把“朝奉”变成了大堂经理

在强夺“朝奉”之名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徽州人的精明。因而他们做起生意来也是独步天下,被称之为“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在这种无往不利的情形下,他们轻而易举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帮”。

而典当行业就是徽商集团最代表性的产业,鼎盛时期的徽商典当行在全国各大城市皆有连锁,堪称行业“独角兽”,因而民间有了“无典不徽”的说法。

而在这些徽州人在外经商的时候也常把“朝奉”之名挂在嘴边,渐渐地在商业交往中,人们都喜欢把这些徽州典当行业的掌柜称之为“朝奉”。

后来更是延伸到徽州各行各业的商人身上,而他们对这个用法也是喜闻乐见,因而“徽州朝奉”成了徽商们的一个代表性“标签”

而由于他们的生意做的足够好,足迹踏的足够远。很多外地商人也“迷信”起来,见样学样,认为“朝奉”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意无意地暗示别人用“朝奉”来称呼自己。

因而“朝奉”渐渐“沦落”为典当行业的管事人都可享用的称呼,从一个正五品的公务员彻底贬值成大堂经理

后来更是连一般的店员也敢用“朝奉”之名,并由于商人的重利轻义,渐渐还带有了一些贬义色彩,沦为“市侩”的代名词。

例如沈从文先生在其著作《泥涂》中写道:“柜台上几个朝奉,恶意的低低地笑着,因为凡是进当铺的,谁不是急于用钱的?

在他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时候的“朝奉”所代表的典当行业完全就是给人一种趁火打劫者的形象。

结语

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朝奉”没有能够一直走出身时的“贵族路线”,反而在“草根生涯”随着徽州人大放异彩,名扬天下,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它没能够一直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格局的见证者,却绝对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从官方走向民间,从公务员沦为大堂经理,也许从传统的价值观来看,它是在不断贬值,甚至沉沦,可远离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进入江湖的快意恩仇,不也是一种另类的解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