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江大人的科研故事⑥│ 周珍:满怀热情 不忘初心

2024-01-23 15:1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江大人的科研故事⑥│ 周珍:满怀热情 不忘初心

今年初,我校创立了“炳灵学术论坛”科研宣教平台,以“交换思想、交流学术、交叉学科、交融团队”为宗旨,旨在搭建“科研典型、身边榜样、深度交叉、多点群发”的科研交流新机制,促进学院(机构)、学科及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交流与交叉融合,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促进学校科研跨越发展。5月上旬,学校举办了“炳灵学术论坛”启动仪式,论坛上,主讲专家与师生分享了各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科研小故事,激励着广大师生不忘科研初心、砥砺前行,为努力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接续奋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周珍

周珍,江汉大学化环学院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分析化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化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新材料环境友好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多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引用700余次。

满怀热情 不忘初心

我从18岁踏入江汉大学,就与这座美丽的校园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2004年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时至今日已十七载。本科毕业以后,我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博连读,虽然人在北京,但是研究课题还是围绕武汉地区开展,研究生的5年时间依旧是与武汉和江汉大学紧密联系的5年。博士毕业以后,一心等待机会,如愿回到母校任职。作为一个熟悉江汉大学近20年发展历程的“老江大人”,在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有迷茫和彷徨,凭着满腔热情,多年来对学校的认同,秉承初心,我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

一个人在工作单位的时间比在家里都长,与同事之间的相处比父母兄弟还要频繁长久,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辈子的事。确实,从毕业找工作开始,我们就像找对象一样挑选、对比。在我们精挑细选之下,我们选择了江汉大学,江汉大学也选中了我们。在这里,不管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硬件条件、研究方向等,都有我们看中的地方;同时,学校选择我们,也给了我们施展拳脚的空间。适应工作岗位,认同学校,好比适应家庭生活认同家人一般。遵从初心的选择,是快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的基础。

对刚刚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身份的新人来说,虽然科研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在博士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然而,进入学校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如何做科研,而是如何上课,同时还有学生时期没有接触过的各种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面对新的挑战,挑战与机遇一定是并存的,何不在尝试中寻找机会呢?科学研究需要人员参与,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初期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科研思维引入到本科教学中,融会贯通,吸引有研究兴趣的本科生参与进来,并逐步培养成研究生。科学研究还需要申报项目、管理科研经费、采购设备和耗材,以及管理实验室等,上学的时候都是导师负责了这些部分,而当我们从学生转为老师身份的时候,将是自己科研队伍的管理者。充分利用做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的机会,了解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和办事流程,熟悉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人生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抓住挑战中蕴藏的机遇,也是我们科研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修炼!

在协调好教学和公共事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安心开展科研工作。这个时候将面临研究方向不明确、实验硬件资源有限、独自一人精力有限等各种困难,这些也是造成新进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迷茫甚至迷失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扩宽视野,在校内结识志同道合、专业相近、研究领域相似的同事,组建研究团队或者参与已有的研究团队。团队就好像上学的时候导师建立的课题组,在团队里面人力、财力和物力共享,技术相通互补,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当然,参与团队也需要我们心胸宽广、以诚待人,放下利己主义的个人思想,舍得为团队贡献自己的思维和技术,相互信任和帮助,以团队的共同利益为首要,进而在团队中锻炼提高自己。

科研之路,是大部分教师必须走的道路,不论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体现个人价值,还是为了晋升职称、提高待遇,我们或多或少都需要在科研道路上奋斗。对于一件必须做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情,相信大家在学生时期已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进入工作岗位,“心气”可能是走在科研道路上最重要的自身力量。让我们满怀热情、不忘初心,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徜徉奔跑吧!

江大新媒体工作室

信息来源:科研处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丰昌 陈敏英

审核:江小薇

小薇投稿邮箱:jiangdaguanwei@163.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江汉大学,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