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什么意思 惠子欲之梁故事

2023-09-23 18:39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什么意思 惠子欲之梁故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什么意思 惠子欲之梁故事

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

惠子,字施,他是战国政治的舞台上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他也是合纵的组织人。在各个国家惠施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因为他曾经主张了魏国、齐国和楚国共同联手来抵制秦国,但是当时朝臣中站了两拨人,大多数的人都是听从张仪的主张,不赞成惠施的意

image.png

见,所以最后惠施就回到了家乡宋国。

image.png

惠施扮演者杨新鸣

在惠施的故事中,有名的惠施多方,其车五书是什么东西呢?

五车书是是一个典故的名字,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庄子·天下》中的。其中五车书的典故指的是说惠施的方法和本领都很大,在惠施家中所读过查阅的书籍都要依靠五个车子才能够拉的动。这个典故就是用来形容惠施的才能非常的大。惠施的学问十分广博,他所读过拥有的书多达五车,在这些书本中,有的书籍中的言辞也有不当的地方,而且道术也有些杂乱无章,惠施是名家中“合同异”派代表性人物,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介绍过他,书中写到他知识渊博,阅览群书,就用“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个俗语来形容他。

惠施的主张和概念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历物十事”了。虽然“历物十事”中主要写的主张是对自然界的分析,但是在这其中也有着自己主张的“合同异”的思想,惠施曾经说过,在这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各个形态之间,有“毕同”和“毕异”这两种异处,还有与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在这其中的“大同”又指的是什么呢?用狗来做比喻,有大狗、小狗、黑狗、白狗等多个种类的狗,这叫着“小同”。狗这个大类概念与黑狗、白狗这些小类的概念有些偏别。如果从相同的方面看,这些都是狗。依靠这个推断,那就说明的这是大同了。

惠施对于事物的统一以及差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都拥有着一定的认识。尤为主张“合同异”的惠施,“离”是他所追求的东西。惠施的“历物十事”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他的主张是世间的事物都有着相同之处,在这其中也有着差别,事物的差别就是相对的,而事物的相同之处就是绝对的。他的主张和理论都是世间万物可以归为一类,大多是相同的。

惠子欲之梁

惠施的才能是各国都很佩服的,在他去接任大梁宰相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事被众人所当为典范,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故事就是惠子欲之梁,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惠子画像

魏国的宰相去世了,魏王就加急召唤了惠施去接替宰相的职位。在惠子接到诏令之后,就立即日夜兼程的赶往了大梁,着手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在去大梁的途中因为事情非常急,所以他一个随从都没有带,就这样了一个人赶路。赶了很久的路之后,发现挡在自己途中的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因为惠施不熟悉水性就不敢贸贸然的下水,但是他又想着魏王和魏国的事情,非常的着急。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过河,但是在过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就跌落在了水里面。惠子本来就不熟悉水性,在水中一个劲的扑腾也不见上岸,这个时候有个船家赶来,将惠子从水中救起,这才保住了惠子的一条性命。

船家问惠子为什么要过河,而且又过的这么的紧急。惠子向船家解释说了他急着去接任魏国的宰相的事情,船家听到了之后,觉得这件事情十分的好笑,他看着惠子这幅的德性,觉得非常可笑,就面露鄙夷的神色。他觉得要不是自己救了惠子的话,他为了去当个宰相连命都要丢掉了,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还能做宰相吗?但是惠子跟船家说自己在游泳方面是比不上他,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一个只会游泳的船家还能跟自己相比吗?船家听了之后目瞪口呆,这世间本就各司其职,怎么能从游泳就断定别人不会治国呢?

惠施的大葫芦

惠施是战国时期中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而且他还算的上是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和开山鼻祖,惠施的学问很是高深,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而且魏王重用惠子,惠子也非常效力于魏王。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在各个国家之间都享有很高的地位,然而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都在魏国。那么这么重要的人物中发生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吧?惠施的大葫芦是什么东西呢?

施惠的大葫芦

庄子和惠施的关系非常要好,可以称的上是知音又可以说是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相约去外面游玩,看见了有个院子里面有户人家,在这户人家中挂了非常的小葫芦。这些葫芦形态各异,看起来非常的可爱。在这群葫芦中有几个非常大的葫芦,悬挂在藤条的中间。庄子就对惠子说到:“这么大的葫芦,如果能够做成容器的话肯定能够盛很多的东西进去吧。”惠子听到了之后就对庄子说到:“这些大葫芦算什么,又一次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葫芦种子,我将它们种植在后院,现在长大了之后,每个葫芦的容量都有五十斗呢。”庄子提出想见识见识这么大的葫芦。惠子回答说:“我想过把葫芦用来盛水和装东西,但是都不行,我觉得留着没有什么用处,就将它们全部都打碎了。”

庄子听到惠子如此的浪费,就对惠子说:“从前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都从事着为别人洗衣服的事业,他们家有着一种祖传的药膏,这种药膏擦了之后手就不会皲裂了。他们家就可以靠着这个药膏一年四季的为别人洗衣服了,这个药膏被一位商人知道了,他提出花费100金买这个药膏,后来商人得到配方之后,立马将药房献给了吴王,从而受到了封地的赏赐。你这些葫芦为什么不可以留下来作为腰舟,在水中就有用处了呢?你只是将葫芦的用处局限于用它来装东西而已。”

惠施的主要明辨思想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政治家,他曾经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的威望在当时各国之间还是很强的,当时魏王总是派他出使各国,他也走遍了各国,思想上也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主张的和齐国、楚国联合,但是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在回到楚国之后,惠施也是十分好吸取思想上面的知识,那么惠施的主要明辨思想是什么呢?

惠施和庄子

惠施继承的邓析的“明辨之学”,他的观点是自己的,叫做“合同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可以算的上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些面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因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有着对立的一面,而惠施的眼光就从对立的一面跳到了一样的一面。这是对立又统一的世界,许多的对立面中总会有着相同的地方。他的这些看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界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看法跳脱出了事物都是有不变性的看法,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惠施的“历物十事”就有着这些东西的看法和思想,事物有着相同的点也有着不同的点。他敏捷的思维也为后世人留下了一些物质上的宝藏,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寻相同的点,以及事物的大小也是有小同和大同之分的。这些看法都是惠施领悟到的,他既否定了不变的思想,同时也支持了在不变中找寻变化的思想。

惠施之谋

惠施在世时与邓析、公孙龙一样,也是名家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惠施是名家中著名的“合同异”派代表人物,而且同时他也是战国政治舞台上重要的一员,他也是合纵的组织人。所以惠施在那个时代的各个国家中全部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其中著名的庄子和他是著名的知音之交。惠施主要是擅长辩论,他的谋略和脑筋转的是非常快的,那么关于他的谋略有着什么故事呢?

惠施画像

在战国时期,张仪是很有名的,他是魏王非常看重的朝臣。在一次朝堂上,张仪就向魏王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魏王能够联合秦、韩两国,在三国联合之后一起去进攻齐、楚两国,这件事情上面惠施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主张的建议则是与齐、楚联合共好。二人在辩论中争执不下,因为两人就有着自己的看法,依旧各执己见,最后魏王只好听取群臣意见,但没想到的是群臣都附和张仪。魏王最后只能不采纳惠施的计谋转而采用张仪的主张,结果可想而知,是失败的,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在自己没主意的时候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惠施是个在各国都威望很高的人,所以他为外交事务经常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出访,他曾经还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学问自然是很渊博的,魏王也经常听惠施讲学,惠施非常愿意为魏王效力,他也是个非常衷心的臣子。大家都知道庄子和惠施的交情是非常深厚的,而且两人常常在一起辩论和探讨问题,但是有一次,惠施在梁国正在做国相的时候,庄子就按照惯例前去看望他。这其中有个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居心叵测,说庄子来到梁国根本就是为了取代他的国相的地位的。惠施听了这个话很慌张,就全城搜捕了很久,最后庄子来到惠施面前对他说道:“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有一次鹓鶵从南海起飞到北海去,在旅途中它不吃不甜的果子,不喝不甜的水,在此时鹞鹰捡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而正好此时鹓鶵从这里飞过,鹞鹰就仰头看着它,从喉咙里发出‘喝’的怒斥声,说出了一句话,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这说明了庄子根本就不屑于惠施的相国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