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从侵略急先锋到人民海军早期的主力军舰,“南昌”号护卫舰的故事

2024-01-23 02:4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从侵略急先锋到人民海军早期的主力军舰,“南昌”号护卫舰的故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2生机大会##在头条看见彼此##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4#

1934年12月,旧日本海军省和军令部提出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两艘长江炮舰的建造预算。

之所以列入这两艘新舰的预算,是因为当时中国海军的精锐力量都在长江中,尤其是一系列火力强悍的长江炮舰(“咸宁”、“永绥”、“民权”、“民生”)接连服役后,对列强驻扎在长江内的水上力量构成了相当大的火力优势。使得日方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可笑的逻辑,你把刀尖抵在中国的喉咙上,看到中国正在试图将刀尖从喉咙上拿开,你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对新舰提出的要求是:火力等性能上要压倒当时中国海军在长江上的“咸宁”、“民权”、“民生”等长江炮舰。要求既能在长江内作为长江舰队旗舰带领其他内河炮舰作战,又能在中国沿海作战作为航海炮舰作战。

“咸宁”号炮舰

“永绥”号炮舰

“民生”号炮舰

根据这个要求,舰政本部提交了代号为E-16的新式炮舰设计方案,该型方案在火力上极为激进,为了能和中国海军“宁海”、“逸仙”等大舰直接交火,E-16方案直接在舰艏舰尾各扣了一座双联装150毫米舰炮炮塔,就连一直热衷于往船体上扣武器的日本军方都惊到了,1000来吨的浅水平底的舰体上扣上这么重的武装,还要不要出海了?并且根据日本驻华舰队的反馈,在长江内作战150毫米炮威力过剩,纯属多余。

“宁海”号轻巡洋舰

“逸仙”号“轻巡洋舰”

于是乎,军令部难得脑袋清醒了一回,立即要求将150毫米炮换成120毫米炮,数量也从4门砍到了3门,省下重量来安装控制火炮射击的方位盘。然后——妥了!两艘军舰分别被命名为“桥立”号和“宇治”号,舰型被划为航海炮舰。

刚建成的“宇治”号炮舰

“桥立”级航海炮舰标准排水量993吨,公试排水量1205.8吨,军舰全长80.5米,水线长78.5米,垂线间长76米,舰宽9.7米,舱深4.7米,平均吃水2.62米,全舰编制158人(其中军官8名、技术军官2名、候补军官1名、士兵144名、民间雇员3名)。

该型舰的舰型特别,为了兼顾同时在长江和中国近海航行作战的要求,选取了抗浪性能好的长艏楼船型以满足出海航行的要求;选取了和川江炮舰类似的平底型船型以满足在长江内河中航行。但实际使用中却存在稳性不佳的缺陷,并不适合在沿海航行,再加上旗舰的设计定位和较强的火力配置,导致该舰在主甲板上堆砌了大量的武备和上层建筑,进一步加剧了该舰中心偏高、稳性不佳的情况。

该型舰的动力采用两台舰本式全齿轮传动透平机,功率4600马力,配两座“ホ”号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搭载170吨重油;设计航速19.5节,在公试中跑出了20.09节的航速,以14节的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3460海里。

该型舰的主炮选用三门十年式45倍径120毫米高平两用炮,两门以双联装的形式(配A1型改1炮架)安装在艏楼甲板前部架设的圆形炮座上作为前主炮;一门以单装的形式(配B1型改1炮架)安装在主甲板靠近舰尾的圆形炮座上作为后主炮;该型炮最大仰角75°、最大射程15600米,最大射高10000米。全部三门主炮都配有可以防御大口径机枪子弹和弹片的金属炮盾。

该舰副炮选用两座双联装96式25毫米机关炮,一座安装在前主炮后部舰桥建筑上的驾驶室前方,另一座安装在位于后主炮后方的甲板室顶部靠近舰尾位置。采用15发弹夹供弹,最大仰角80°、最大射程7500米、最大射高6000米,两座机关炮均配有金属炮盾。

1940年1月20日,本文的主角“宇治”号在日本大阪铁公所樱岛工厂铺设龙骨,同年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编入日本海军第一遣支舰队第11战队服役,舰籍列在横须贺镇守府。

由于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航海性能,因此“宇治”在竣工后没有像别的长江炮舰被拆成几个部分运到上海由江南造船所组装的方式,而是直接从日本渡海于1941年5月9日抵达已经被日军占领下的上海(当然,在航海过程中,巨浪将小小的舰体折腾得东倒西歪,让全舰官兵苦不堪言),此后长期部署在中国水域执行任务,是侵华日本海军主力舰之一。

“宇治”号炮舰在服役后非常活跃,先后参加了进攻香港作战、浙赣作战、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台湾至日本本土的护航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宇治”号航海炮舰作为当时日本驻华舰队的旗舰,也是最大的舰艇于9月13日下午1时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国民党海军接管,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亲自参加受降仪式,在仪式中宣布将“宇治”舰改名为“长治”舰。编入海军第二舰队为旗舰,首任舰长邓兆祥中校、副长程法侃少校,又因该舰居住条件不错,同时又被选作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的座舰。

被国民党接收的“长治”舰

武备方面,“长治”舰保留了日本时期的主炮和副炮,但是在战争时期加装的机枪、机炮等武器除了两门单管96式25毫米机关炮外全部拆除,另加装了两门美制博福斯40毫米机关炮。

国共战争爆发后该舰部署在胶东沿海配合陆军作战,进攻山东解放区,和其他军舰一起炮轰了多处解放军阵地,使解放军部队遭受一定的伤亡,但未能改变国民党军崩溃的大局。在国民党军在胶东沿海崩溃后,“长治”舰参与了从威海、龙口、蓬莱等弃守的沿海城市撤出军政人员的海上撤运行动,在这过程中该舰不佳的航海性能让舰上人员叫苦不迭。

国民党军胶东战场崩溃后“长治”舰返回上海。国民党在军事上的节节失败和在经济上的彻底崩溃使得舰上许多官兵经济上破产,在政治上也因为蒋介石排除异己的“清洗”行动备受打压,同时也不满舰上的军官作威作福,克扣军饷,欺压水兵的行为。而借此机会,上海地下党加紧了对“长治”舰官兵的策反工作。在多次联络后,“长治”舰成立了由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直接领导的起义小组,按部就班地推进军舰起义的行动。至1949年9月,起义小组已经发展到了43人(大部分为福建籍),并确定了控制舰上的轻武器库,夺取轻武器并占领接管全舰后驶往解放区的起义步骤。最后确定了起义的发动的行动口令是——“耶稣”!

1949年9月19日2时5分,“长治”舰在长江口外执行封锁上海出海口的任务时,陈仁珊、林寿安、李春官、郑宝德等43名官兵以“耶稣”为行动暗号发动起义,在夺取轻武器库的时候,枪炮官王英璋负隅顽抗,被起义水兵乱拳打死,随即从他身上获取了轻武器库的钥匙,打开武器库取出枪支武装起义水兵。

舰长胡敬端见起义水兵冲进自己的住舱,试图起身去拿挂在军裤上的手枪,结果被水兵从背后开枪打死。此外,还有大副孔祥栋、航海长孙幼仁、一等电讯官王书芬,连同之前被杀的王英璋总共4名军官,以及一等水兵陈克法、韩斗辰、于化文等6名水兵被起义水兵打死。其余不肯起义的官兵也被解除武装关入第一士兵舱。

在起义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次极为惊险的局面:大副孔祥栋在起义爆发时正在驾驶室值更,起义官兵进攻驾驶室时此人负隅顽抗,在和起义官兵用手枪对射时身中两弹,此后带伤冲出驾驶室跑到舰桥前方的25毫米炮位,操作机关炮射击前主炮弹药箱意图引爆120毫米炮弹诱爆军舰。结果被起义官兵乱枪击毙,但在被击毙前成功打着了一个装有12发120毫米炮弹的弹药箱,起义官兵奋力救火,所有被打着的炮弹都被起义官兵冒死抱出弹药箱扔进水里,避免了舰毁人亡。

起义水兵控制全舰后升起红旗,由舵工郑宝德操舰,把“长治”舰驶入吴淞口,于5时停泊在黄浦江外滩的武昌路码头,受到上海党政军各界的热烈欢迎,起义成功。

起义成功后起义官兵和解放军人员在“长治”舰桥前留影

在江南造船所简单涂刷了迷彩后,“长治”舰于9月19日17时左右起锚沿长江上驶,20日到达镇江暂泊,21日抵达南京燕子矶江面锚泊,参加华东军区海军。9月23日10时,国民党空军在南京采石矶江面发现了该舰,随后出动B-24重型轰炸机,开始以三架为一批分六批对该舰进行水平投弹轰炸,但所有炸弹均未中。为防备国民党空军继续轰炸,“长治”舰在南京下关码头拆除武备和关键设备后当天3时在燕子矶和笆斗山之间的江面放水自沉,3时30分该舰完全沉入江底。舰上的人员被编成“长治中队”前往华东海军学校学习。

在新中国获取华东地区的制空权后,“长治”舰于1950年2月24日被打捞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厂维修,临时舰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7月初该舰修复,在黄浦江试航后重新入役,舰种定为护卫舰,作为第六舰队指挥舰,舷号711。修复之初,该舰保留了全部的“长治”时期的武备。

“长治”舰打捞作业现场

被捞起后维修中的“长治”舰

刚刚修复后在黄浦江试航的“八一”舰

195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苏联支援的武器陆续到来,该舰于1950年底再度进入江南造船厂进行武备改造。原有的十年式120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96式25毫米炮全部被拆除。两门苏制B-13型130毫米舰炮被安装在原十年式120毫米炮的炮位充作前后主炮,该炮最大射程为24600米,有效作战距离为14000-16000米,对比台湾地区海军军舰普遍装备的美式38倍径127毫米舰炮的16459米的最大对海射程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前后两个机关炮位向两舷拓展,舰桥两侧的飞桥甲板也适当拓展,这三处炮位总共安装了六门苏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另有一门同型高射炮安装在后部甲板室顶部的中线上;另安装了两挺日制HO-103型12.7毫米重机枪。1953年2月24日,该舰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视察“南昌”舰的毛泽东主席

完成苏制武器改装后,“南昌”舰于1954年5月11日参加了东矶列岛海战,发扬了130毫米主炮射程优势,击伤了台湾地区海军“太和”号护航驱逐舰,只装备美制76毫米舰炮的“太和”舰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在中弹受伤后被迫转舵逃跑。也就是“南昌”舰航速不够,不然“太和”舰绝对逃不掉沉没的命运,随后该舰又支援了陆军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

1955年8月6日,华东军区海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该舰所在的第六舰队改称护卫舰某支队,“南昌”舰为支队旗舰。1957年,“南昌”舰作为道具参加以“长治”舰起义故事为原型的电影《海魂》的拍摄。

参加《海魂》拍摄的“南昌”舰

1961年“南昌”舰改舷号210,六十年代中期又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外观改造,原先日式风格的封闭式舰桥被整体拆除,换成了更具苏式风格的半开放式舰桥;原先的七门70-K型机关炮中除了甲板室中线上的那一门外其余六门全部被撤除,取而代之的四座国产61式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使得全舰的37毫米机关炮的数量达到九门,速射火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座HO-103型重机枪也被国产54式12.7毫米重机枪所取代。

经过武备强化改造后的“南昌”舰

1965年4月30日至5月1日,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坐镇该舰,率领六艘护卫艇在太山岛附近海域参加了五一海战,重创了台湾地区海军“东江”号巡逻舰。

1968年2月15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该舰而改用53-224荣誉舷号,1976年该舰转为训练舰。

采用53-224荣誉舷号的“南昌”舰和鱼雷艇合练

干船坞中的“南昌”舰

1979年,“南昌”舰正式退役,1981年1月该舰的荣誉舷号被撤销。“南昌”舰名由051型导弹驱逐舰163舰继承,原“南昌”舰舰体于1990年左右被拆解。第二代“南昌”舰于2016年9月8日退役,改装成国防教育设施后停泊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西岸的南昌舰主题公园内。如今,“南昌”的舰名由055型导弹驱逐舰101舰继承。

继承过“南昌”舰舰名的051型导弹驱逐舰163舰

如今继承“南昌”舰名的055型导弹驱逐舰101舰

“南昌”号护卫舰性能参数

标准排水量:993吨

满载排水量:1350吨

全长:80.5米

宽:9.7米

吃水:2.62米

动力:2座舰本式齿轮透平蒸汽机,2座ホ号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双轴推进,4654马力

航速:19.5节

续航力:3460海里/14节

本厂长绘制的刚刚加入人民海军服役的“南昌”舰

武备(1950年时期):B13型130毫米单管舰炮2门,70-K型单管37毫米机关炮7门,HO-103型12.7毫米机枪2挺,深弹投放轨1条。

本厂长绘制的1961年时的“南昌”舰

(1968年时期):B13型130毫米单管舰炮2门,61式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4座,70-K型单管37毫米机关炮1门,54式12.7毫米机枪2挺,深弹投放轨1条。

本厂长绘制的1968年时的“南昌”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