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沂蒙深处红嫂情-沂蒙红嫂葛世英的感人故事

2024-01-23 00:23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沂蒙深处红嫂情-沂蒙红嫂葛世英的感人故事

提起我与沂蒙红嫂的特殊情感,这要从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创作的《硝烟中走来女神》说起。这期间我采访整理了60多位沂蒙红嫂的故事。

“红嫂”是铸就“沂蒙精神”的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体和千万沂蒙儿女的优秀代表。她们的故事虽然并不惊天动地,但她们的大忠大义、大情大爱是至纯至美、感天动地的,她们身上闪耀着民族魂家国情的光辉,她们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代表和化身,有着独特的精神能量、时代风貌和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正是这群无私无畏的沂蒙红嫂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并把这本书取名为“硝烟中走来女神”。著名作家贺敬之先生说,“硝烟中走来女神”唯美有动感,更贴切地赋予了红嫂新内涵,新形象,与时代一起脉动奔涌。

在采访沂蒙红嫂们的那些日子里,每当我寻找到一位健在“红嫂”,得到一份翔实的资料,采访到与红嫂有关的故事,感觉就像沙里淘到金,海边拾到贝,是那么稀有和珍贵。

2017年,春节刚过,我突然接到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经耀先生打来的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老市委大院有个很有故事的老红嫂,原先她一直不愿意对外讲她的事。现在我考虑她岁数大了,你应该抓紧去了解一下,留住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一听是与“红嫂”有关的人和事,正在感冒中的我来了精神头,甚至有些激动和兴奋……。

初春的沂蒙,虽然是春寒料峭,却已不再像冬季的严寒冰冻,空气里悄悄弥漫了春意,露出了春的生机。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我如约来到老市委大院,一进葛世英的家门,我便受到了很大震撼:这位87岁高龄的老红嫂,在战争年代,为革命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历经了无数磨难,做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没想到她现在竟住在一个不足70平方米,摆设十分简易陈旧的两居室里, 晚年生活过得如此简朴。葛世英老人听说我是来采访的,努力站了起来,拄着拐杖,蹒跚地向我走来,拉着我的手说,我个人的事微不足道。我和你啦啦过去的事,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一定要把工作干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1931年,葛世英出生在日照碑廓镇一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来到日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葛世英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她8岁那年,日本鬼子来村里扫荡,端着刺刀刺向了十几个村民。这残忍的一幕正好被躲在石磨下的葛世英全程目睹。日本鬼子走后,她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存活的,遗憾的是他们全都死了。1943年3月的一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对碑廓狂轰滥炸,整个村子一片火海,炸死炸伤40多人。葛世英家的房子只剩下了断壁残垣。无奈之下,葛世英的爹娘只好在菜园里搭了个小棚子,一家9口人吃住全挤在里面。没有被子盖,只能把蓑衣当被子。日本鬼子的暴行使这个本来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爹娘减轻负担,13岁的葛世英去给3个地主家烙煎饼,白天烙,晚上也烙,一刻不停歇,这一干就是两年。

1945年初,日伪军对汾岚、碑廓、巨峰等地进行大扫荡。在一次反扫荡中,葛世英亲眼看到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位受伤的八路军干部。敌人来搜查时,母亲就把受了重伤的八路军干部藏进菜窖子里。在母亲悉心的照料下,这位八路军干部很快得以康复,重返部队后还专门捎信来再次表示感谢。后来,听说这位干部在打莒南的作战中牺牲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葛世英一家为了革命忠心耿耿,出生入死。葛世英本家叔葛维桐被日本鬼子绑在马尾巴上活生生地拖死了。还有葛世英本家姐姐葛世兰被敌人的飞机残忍地炸死了。

1943年以后,包括碑廓在内日照抗日根据地以乡为单位建立了联防大队。联防区内有敌情,军民齐出动,有效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1945年5月4日,由于叛徒告密,日伪军出动400多人,突击碑廓。我军23团一部和碑廓联防队在小朱曹村附近与敌人展开了激战。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联防队负责人的葛世英的大姥爷不幸被捕,敌人残忍地用铁丝勾住他的肋骨,并在日照汾水将其杀害。

正是因为葛世英从小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种种恶行,和母亲对八路军的深厚感情,使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更加爱憎分明,并决心投入革命事业。

1943年6月,日照县文化界抗战协会在碑廓成立,主要活动是搞宣传,在碑廓小学组织剧团,以歌咏、舞蹈和戏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葛世英虽然年龄小,也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后来她加入了村妇救会,并成为了一名骨干。

1947年春天,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沂蒙山区,解放区部队急需补充兵力,动员参军成为妇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参军入伍对今天的青年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兵就意味着打仗,意味着牺牲,很多农村青年都害怕参军上战场。再加上由于碑廓是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好,政府希望这一带的几个村庄能够多出人参军。因连年动员,符合条件的青年基本都已经上前线了。在这期间还不断有牺牲烈士的通知传回村中。老百姓对参军望而却步,动参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

为了动员参军,作为妇救会骨干的葛世英真是煞费苦心,动了很多脑筋。她认真回顾总结以往的动参工作,发现农村里的年轻伙伴在长期交往中,总是形成相对固定的小群体,群体成员的决定和取向往往相互影响。基于此,葛世英想到了“用新兵动员参军”的办法,这成为了她动员青年农民参军的一个策略。葛世英老人说,动员成熟的新兵出村时都想拉上伴,这样既可证明自己决定正确,也希望有人与自己共同分担未知的风险。新战士在动员其他人参军时,往往不遗余力,成效显著。她村里的一个叫栓子的青年报名后,找了自小就要好的柱子,说:“柱子,咱们自小就在一块,现在我参了军,你和我一块去吧,不然我叫敌人抓去了怎么办?”得悉这一情况后,葛世英紧跟上趁热打铁进行动员,栓子和柱子一起参了军。此后,葛世英用新兵做动参工作的做法,成为动员参军的一个重要方法,被推广到其他村,有力地推动了动参工作的开展。

拥军支前,是沂蒙红嫂们的常态工作。特别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大批青壮男子参军支前上了前线之后,红嫂们几乎承担了所有支援部队的后勤工作。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葛世英跑遍了碑廓一带方圆二三十里的十几个村庄发动妇女,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下至八九岁的小姑娘全部组织了起来,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然后再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几经周转送往部队,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由于葛世英对党忠诚,对革命工作满腔热忱,表现出色。1947年11月,经日照县委派驻碑廓的两名地下工作者介绍,葛世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个时期,解放战争正处在关键阶段,形势十分严峻,工作异常繁忙。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葛世英一往直前,毫不畏惧。那时村里的几名党员开会,下通知都是用跺跺脚,或拽拽耳朵,或使使眼色等肢体语言。开会也大都是在野外小树林里和玉米秸棚里,葛世英每次都按时参加会议,勇敢地接受上级布置给妇救会的支援淮海战役、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土地复查、拥军优属、反对封建陋习、开展大生产运动、加工和运送支前物资等工作。每次都带领群众出色完成任务。

在每项工作中,葛世英都是身体力行,走在前头。在滚滚的革命

洪流中,她毅然率先剪掉辫子,放开小脚,积极忘我地投身革命工作。白天,她动员村里的妇女放小脚、剪辫子,与封建陋习做斗争;晚上,回到家里,她在灯下织布,纳鞋底。一次,葛世英指导检查和帮助农户做军鞋、缝军衣,整整忙了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家里人来找她回去吃饭,才知道已是上午9点多了。

1948年秋天,得悉3000多国民党兵将分头对岚山头和碑廓进行扫荡。日照独立营的官兵和全体村民同仇敌忾,准备打国民党兵一个落花流水。并提前在村里埋好了地雷,派人前去打探情报。

不料,派出打探情报的人在途中被前来扫荡国民党兵抓住,村里没有得到任何消息。随后,国民党兵把整个村庄包围起来了。

面对突然出现国民党兵,全体军民奋起反击。在战斗中葛世英发现独立营的一名战士受了伤,她马上把这名战士藏在了自家院子的玉米秸垛里,而她自己刚刚躲在堂屋的一个床下面,国民党兵就冲了进来,端着机枪疯狂扫射,子弹从葛世英头顶、耳边“嗖嗖”飞过,墙上被打了十几个窟窿。

万幸的是,葛世英毫发无损,这位伤员也逃过了这一劫。为了盘查抓捕更多的共产党,国民党兵以手掌是否有老茧,来判定谁是共产党,谁是老百姓。手上没有老茧的,他们就认定是拿笔杠子干革命的共产党,立即抓走。葛世英的大伯就在这次盘查中被国民党兵抓走了。

从1949年初到建国初期,葛世英先后在碑廓区委任青年干事,在碑廓区奎山任妇联主任,在日照和沂水县妇联任干事,那是和她共事的几个妇女干部都是小脚。只有葛世英是大脚能走路。那时没有路,更没有交通工具,不管到哪里只能靠步行,因此,凡是从日照到沂水、临沂、胶县开会、送文件或办其他事情她都自告奋勇揽下来, 每次往返都要两三天,她从来不喊苦叫累。葛世英老人说:“那时候干革命激情高涨,不怕累,不怕死,劲头特别大。”

1950年夏季的一天,葛世英在从临沂开会返回日照,走到莒南东高榆村时,因连日下大雨沭河发大水,唯一的小桥被冲垮了,她过不了河,急得在河边踱来踱去。这一幕正巧被住在河边的一个村民看见,他上前问明情况后,回家拿来一个做豆腐用的木盆,对葛世英说:“姑娘,你坐到木盆里,我送你过河吧。”葛世英见这位村民一脸诚恳,又别无其他选择,便点了点头,坐到盆里。这位好心人一边推着木盆前行,一边试探着河水的深度,就这样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到了河中间,河水已漫过了他的腰。这时,他停了停,打算继续往前走,不料一脚踩空了,滑进深水坑里。谁知这位村民也不懂水性不会游泳,被河水呛了几口,拼命地在水里挣扎。这时,坐在木盆里的葛世英已被冲出了十多米远,见此情景,她焦急地大喊:“快来人啊!救命啊!救命啊!”。此时的河两岸空无一人,只有沿河的芦苇在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

无情的河水冲着木盆继续往南漂,葛世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心人不停地挣扎沉浮,离她越来越远。此刻,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她心如刀绞。约有半天功夫,葛世英被冲到临沭境内。一位在河边拾粪的老人发现了河里的木盆和坐在盆里的葛世英。葛世英也一边招手示意,一边大喊救命。老人二话没说,扔下手中的粪筐,立马下河将木盆推到岸边。葛世英对老人连声道谢后,又步行沿着沭河北上,重新回到了东高榆村。此时,又渴又饿的葛世英走到一个草棚里,刚拿起个大黑碗要喝水,草棚因被雨水冲刷突然塌了。整个草棚死死地压在她身上,动弹不得。葛世英老人说:“我被草棚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次我有些绝望了,不久渐渐失去了知觉。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来了三四个人才把我救出来。”当再次得救的葛世英得知,推木盆的好心人已经死了,她满怀悲痛,凝视着沭河,泪如泉涌。

如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60多年过去了,葛世英老人对这位好心人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这或许是她一生心头永远无法难以抹去的痛和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硝烟已经远去。葛世英先后在日照妇联、平邑信访、临沂师范团委、临沂市总工会等单位工作过,她始终痴心不改,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她带领县妇联的同志在高旺庄驻点,在庄里召开的誓师大会上,亲自做动员,在具体工作中,一心作则真抓实干,把该庄培养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同年秋天,碑廓附近的一个村子,一对婆媳吵架,婆婆死了,此事反映到了县妇联。为了尽快破案,葛世英带着两名法官前去了解情况。

那天,正遇上碑廓北边的大河涨水,要到对面村子,必须过这条河。葛世英让两名法官挽起裤腿,她一手拉着男法官,一手拉着女法官,以防被河水冲散。就这样,他们3个人手拉手趟过了河,上了岸。初秋的河水有些凉了,他们衣服全都湿了,冻得哆哆嗦嗦。为了节约时间,葛世英风风火火地跑去买了一壶酒,一个人喝了两口,暖和一下身子,继续赶路。他们很快到村里查明了真相,不到一天的时间,案子就告破了。

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和任何岗位,葛世英都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保持着老革命的好传统好作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葛世英在平邑县信访系统工作。当时,葛世英在单位,年龄算是最大的、工龄也最长的,工资比同事们都高,所以有多次提拔、涨工资的机会,但她都让给了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以及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的同事。

后来,葛世英老人在市总工会退休,可她依然时刻关心党的事业,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丝毫不减,积极参加老干部党组织的活动,按规定主动送交党费。如今,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可她时刻不忘让孩子们替她去交党费,始终践行自己当年入党时的诺言。葛世英老人说:“交纳党费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只要我活一天,就会交纳一天的党费,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在采访中,葛世英的孩子们说,母亲虽然对她们照顾比较少,可母亲对她们要求十分严格。老人把艰苦奋斗、正直善良、乐施仁爱作为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形成了优良的家风。葛世英的大女儿滕利华讲到一个细节很感人,她说:“1953年我妈生下我后,整天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就把我送到乡下去。组织上给雇了个奶妈,所以我妈的奶我一口都没喝过。”在采访中,滕利华笑着给我们调侃道:“听人说,那个奶妈脸像炭一样,特别黑。我喝了奶妈两年的奶,所以我们姊妹四个就我皮肤黑。”我仔细打量一下在老人旁的另外三个女儿果真正如大姐所言,三个妹妹皮肤都很白净,唯有她与众不同。

此时,屋里响起了一阵笑声.....

在革命战争年代,像葛世英老人这样为中国革命胜利无私奉献的红嫂在临沂地区不计其数。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习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认为,由党的总书记将沂蒙精神明确地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提并论,这是党中央对沂蒙党政军民的最高评价和充分肯定。

如今,在这美好和平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再经历硝烟弥漫的战争,经历发生在沂蒙红嫂们身上的故事,可我们还是要学习沂蒙红嫂们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让“红嫂精神”成为人们重温老一辈沂蒙人在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更要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为“红嫂精神”增加新内涵,作出的新诠释!

(作者系临沂市政协委员、青年作家 张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