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清明节总是4月5日吗(清明节是每年几月几日)

2023-07-13 10:1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清明节总是4月5日吗(清明节是每年几月几日)

为什么清明总在4月5日左右,而春节却有时在一月有时在二月?

一直以来是不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是在4月5日左右,前后错不了几天。

而春节有时候在一月有时候在二月,前后可以相差几十天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咱就聊聊神奇的中国的古代历法。

在古代并没有今天这样的科技设备,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就能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

但是在古代也需要有一个时间度量方法来指导人们的起居、生产和商业活动。为此呢聪明的人类就创造了历法。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一种度量时间的法则。

总体中国古代历法分四种:阴历(月亮历)、阳历(太阳历)、星辰历(北斗历)和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认为咱们现在用的公元纪年是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阴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正确的说法是公元纪年法使用的是阳历,也叫太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农历,农历又包含了阳历和阴历,属于阴阳合历。

咱们先来说说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重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和寒暖变化的情况。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元纪年法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天,这个误差是很小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法就属于阳历的一种。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大约10~20天。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就是我们说的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通过合理的置闰法,增加闰月,如“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农历的平年为12个月平均有354天,而闰年比平年多一个闰月,因此平均有383天。)这样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就属于阴历。应为阴历年与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10-20天,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的春节有时候会出现在阳历的一月份、有时会出现在阳历的二月份。

咱们再来说说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

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在这里呀我们要着重说一下二十四节气。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我们现在说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的1645年,当时订立了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

就是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属于是太阳历的一种。我们说的清明节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使用了太阳历所以于同样使用太阳历的公元纪年法相差不大,所以这也就是每年的清明节大致就在阳历的4月5日附近的原因了。

虽然说二十四节气的两种确立方法各有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总的来说清明节属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干支历,归于阳历,所以于同样使用阳历的公元纪年法的日期相差无几。

而春节属于阴历,由于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所以与公元纪年法会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出入。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生产耕种依旧以24节气为指导,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也是按照农历日子来的。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大,在古代就可以通关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制定历法,来指导人们耕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