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2023-10-31 01:14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不停地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导致朝廷不稳,政治黑暗。同时蒙古统治阶级长期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特别是对汉人进行残酷地剥削,严重的民族压迫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元王朝的统治也将在不断的农民起义中轰然崩塌,在这必然的历史车轮上,也有人在加速他的行驶。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生生咬下元王朝几块肉的名将傅友德。

要说傅友德的发家史,就不得不提起在元末风起云涌时代里的白莲教和农民起义军。元代的白莲教信徒多以下层群众为主,元末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一些地方的白莲教开始组织反元,其中就有韩山童和刘福通。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他利用白莲教教义宣传“明王出世”将推翻元朝的统治。后来刘福通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两人一拍即合,共创大业。

机会很快到来,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为治理黄河水患问题,强征15万民工修筑堤坝,韩山童趁机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以白莲教的名义在颍上县发动起义,但是不料消息走漏,遭官军突袭围捕,韩山童被俘后杀害。但小小的挫折,并未打倒起义军,同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率众起义,他们的部队头扎红巾,服装统一,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迅速攻克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随后红巾军又进军河南、横断豫南、剑指南方。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终于在砀山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并将他迎至亳州登基称帝,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我们在前文中说过,傅友德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中,元末的动荡社会也刺激着傅友德不得不加入起义军,于是走投无路的傅友德也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傅友德随军辗转过多地,又效忠过红巾军的几个将领,但一直都没有受到重用,在投奔陈友谅之后,傅友德也不过是个驻守小孤山的小将领。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这年,陈友谅杀了红巾军的领袖天完帝徐寿辉,自称汉帝。傅友德知道后对陈友谅十分不满,于是第二年在听说朱元璋收复安庆,兵至小孤山的时候,傅友德便率众投了朱元璋。两者的相遇,可以说是宾主尽欢。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元末势力大致划分为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南有陈友定,但方国珍、陈友定、张士诚的目标仅仅在于保土割据,没有多大雄心,而朱元璋和陈友谅则各怀心思,想要一比高下。七月,他们正式打响了鄱阳湖大决战,这是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朱元璋和陈友谅都亲自上阵,许许多多在明朝建立后受封的大将在这场大战中纷纷登场。傅友德自然当仁不让,他率军士驾轻舟冲锋,虽然有多处受伤,但是愈战愈勇,不仅重重挫败了陈友谅的前锋,还在泾江口挡住了前来增援的敌军,为鄱阳湖大决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最终鄱阳湖大决战以陈友谅战败身死为结局,朱元璋彻底打开了大明王朝的基本地图,开始向四方征讨扩张,傅友德转战各地,参与了攻取张士诚,北上平山东、山西,击破元朝,所战几乎全胜,可以说傅友德为大明打下了半壁江山。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据说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攻打武昌的时候,有一处战略要地叫高冠山,此处敌军重兵把守,想要攻取困难重重,加上自方士气低沉,战机一再被延误。傅友德见此情况便亲自率领一百人冲锋,战斗中他的脸颊和肋下相继被弓箭射中,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退缩,他将箭矢拔出,继续参与战斗,最终夺取了胜利。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建国以后傅友德也为大明征讨不断。先是抗击元末大将扩廓帖木儿,使其北退草原,保证了大明的北部安定。随后在明洪武二年(1369)傅友德进军陕西,平定以后,又移兵伐蜀,克汉中,打开了进入四川的门户。

明洪武三年(1370),傅友德凭借为大明王朝的开疆拓土之功位次列第二十八勋,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为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受封的第二年,朱元璋又任命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让他和征西将军汤和合作,分道伐蜀。最终他们拿下了成都,直捣重庆,大获全胜,朱元璋还特意写了《平西蜀文》表演傅友德在伐蜀之战中功劳第一。班师回朝后,傅友德又随征西将军冯胜北征大漠,出发的三路大军,只有傅友德打出了七战七胜的传奇战绩,随后的二十年中,傅友德也几次三番随征北漠,立下了赫赫战功。

傅友德就是大明王朝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再次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30万步骑征讨云贵,仅仅百余日,他便得胜归来。

傅友德征南(傅友德简介)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晋封傅友德为颍国公,再次授予了免死和世袭铁券,可是再多的晋封、加封,又或是免死和世袭的铁券,也难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结局,仅仅过了十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傅友德便被朱元璋赐死。关于傅友德的死因和如何被赐死在较为官方的《开国臣传》和《明史》都含糊不清,在明末史学家张岱先生所撰《石匮书》里也漏洞百出。留给我们后人所知道的是仅仅只有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最终还是走向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

在明代史学家尹守衡编撰的《皇明史窃》中,对傅友德有这样的评价:“当时持重善将将无如中山王,至暗鸣跳汤独开平王,而友德差次之,称二虎将,平开死大封之后,友德始益展而有方面勋,取巴蜀定滇笮,其哗哗盖庶几中山矣,后友德公者为凉公蓝玉,其战功亚友德至上宠任之,友德弗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