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有哪些(杨德昌在国内的影史地位)

2023-07-30 16:2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有哪些(杨德昌在国内的影史地位)

杨德昌在国内的影史地位,为什么高于张艺谋和陈凯歌?

杨德昌的一生只留下七部半电影。

如果算上与他人联合执导的《光阴的故事》,正好是八部半。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杨德昌这个因病而无心插柳的作品数量,与“圣三位一体”之一的费里尼的名作《八部半》的片名雷同。

大师之间有共同点,他们的电影也都带有对世界、对社会的审视。

杨德昌的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兼具现实主义的写实风与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杨德昌在电影技巧和内容上也是大师级别,这也是杨德昌在国内的影史地位高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重要因素,看《海滩的一天》和《一一》就知道了。

1982年,杨德昌等人合拍了《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

1983年杨德昌首部长片《海滩的一天》问世,将台湾新电影推向一个新纪元。

这一年,大陆拍出了《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登堂入室,第五代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和张艺谋。

他们的处女作《黄土地》《红高粱》分别诞生于1984年与1988年,他们用表现手法、哲学思想,画面、色彩革新了中国电影语言。

在第五代大都忽视叙事的时候,杨德昌在《海滩的一天》中用了别样的叙事结构。

而且电影不乏含蓄、优美,情景交融的诗电影风格,既有第五代的优点,又有第五代不怎么擅长的讲故事。

《海滩的一天》用倒叙和插叙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

有现实和回忆两条主线,现实线分为两条次线,回忆线分为三条次线。

这五条线构成了电影的三重叙事,再借用闪回使转场变得丝滑,让故事看起来杂而不乱,层次分明。

作为杨德昌的处女作,导演使出浑身解数想让大家看到他的能力。

这样一来难免有用力过猛的地方,如叙事方式有些刻意打乱时间线,但瑕不掩瑜,《海滩的一天》整体上还是优秀的。

在视听语言这方面,杨德昌运用得很娴熟,画面工整又对称,看起来特别规整。

影片前半段反映的是一种大家长环境下角色的自由被扼杀,思想被压制的无奈感,每个人都得按照规矩行事,就连嫁娶、工作都得被安排且不可抗拒,必须服从。

后半段突出的是快乐消失的惆怅与不知什么是快乐的恍惚,画面依旧是工整的,但镜头语言从服从变成了审视,审视周遭的一切,审视什么才是生活。

片中有大量近景和俯拍镜头,体现的是压抑与权威,以及角色的不知所措,还有不少固定镜头,人物时常会消失在镜头之外,角色迷茫的观感很强烈。

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也有很多,往往是现实与回忆交叉,成为连接过去现在的传声筒。

以前的被束缚的无力与现在做自己的希冀形成鲜明的对比,杨德昌透过这种反差来展现角色的变化。

在思想方面,杨德昌着重在表现婚姻的新鲜感。

婚姻的新鲜感一般靠三个东西维持,刚结婚时的甜蜜期,事业与孩子。

当这些东西都不存在或不怎么成功时,新鲜感就会变成猜忌、嫌弃,直至无话可聊。

婚姻有新鲜感时都不是真正的夫妻。

只有可以忍受千篇一律的平淡才算是完全体的老夫老妻,否则新鲜感一过,等待婚姻的便是分道扬镳。

杨德昌真的没有“年轻过”,一出道就这么“老”,对婚姻的洞悉,对人性的琢磨,独到又真实,大师果然一出手就不普通。

在《一一》中杨德昌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一个困惑。

为什么这些大导演拍的电影动辄三四个小时,看起来却一点都不沉闷、无趣,反而特别吸引人。

看完《一一》后,我终于明白了。

他们把一生压缩在三个小时的电影里,让观众在光影世界中度过了一生,人生延长了好多倍。

以一生类比三小时,电影就不长了,而是有些容量不够了。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明白太多的人生道理和态度,以及活着的理由,我们很幸运,能够遇到杨德昌,我们很开心,能够看到《一一》。

中国有个流传至今的故事。

人在去世后,过奈何桥时,一定要喝孟婆汤才可以投胎重生,否则魂魄就会一直在各处流浪,无法重新做人。

很久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喝孟婆汤忘记过去的一切才能投胎,现在看完《一一》后终于懂了其中的大智慧与人生观。

因为人只能看到自己的一半,另一半活在别人的口中或自己的背面,我们是看不到的,就算再活一次仍无济于事。

因为我们带着记忆重生,过的还是这一半,不是那一半,这样的重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是在重复过去的人生而已。

只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这才是新的开始。

但这时的你已经不是你了,成了另外一个我,即使生活再快乐,那个我也感觉不到,所以过奈何桥才要喝孟婆汤。

可人又怎么可能抹掉记忆呢?人的第一次忘记是两岁之前,第二次忘记是肉体消亡,第三次忘记是被所有人忘记,这时一个人才算真正的不在了。

因此不管我们有过多少后悔或不如意,都是这一半的“一”。

另一半的“一”也许不会有这些后悔和不如意,但那个“一”,我们体会不到,它在别人的记忆中,它在另一个你的身上。

而“一”+“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在的你,这个你过着这一半的“一”,想着另一半的“一”,成了“一一”,你和我,即一一。

这就是杨德昌,社会议题与视听语言,他的电影中都有。

无论是内容、技巧,还是思想、内核,杨德昌都能精准地拿捏,不愧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