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明朝学霸陈安个人资料简介(状元陈安为什么被处以车裂)

2023-07-30 16:21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明朝学霸陈安个人资料简介(状元陈安为什么被处以车裂)

千年以来,成绩一直是学生的命根,但现代即使落榜,还可以报名其他学校,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却是万里挑一,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中状元更不是一般人。

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帝王权力再次到达了顶峰,对科举考试也更加重视。

陈安则是大明开国后的第六代状元,本该拥有荣华富贵的他,却在中榜后二十天死于车裂,这是为何?

金榜题名的风光

陈安在科举历史中非常有名,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天才儿童的智商。

在南方可以说未出仕就已经家喻户晓,是“闽南十才子”之一,与影视作品不同,陈安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才子。

当时明朝开国,百废待兴,很多考生都觉得这是一个完成功名的绝佳机会,每个人都发奋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完成自己的梦想,享受荣华富贵,还可以报效国家,其中陈安也不例外。

陈安本就聪慧过人,天才加上努力,他没有理由不成功。

在明朝第六次科考时,陈安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考场上披荆斩棘,出口成章,拔得头筹。

太过优秀的人,往往不是被万众瞩目就是被嫉恨,陈安的优秀被朱元璋所欣赏,并钦点陈安为状元。但他的才华,也同时被来自北方的考生所嫉恨。

当时科举考生分为南北两派,但因为南北两方的境遇不同,南北方的考生水平也大相径庭。北方可以说是连年战乱,一些考生平时食不果腹,甚至衣不蔽体,南方考生则大都优雅并且水平也要优于北方。

而陈安作为南方考生的代表,可以说是把所有的风光都放入了自己囊中,这次考试总共出了进士52人,细数过来竟全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

陈安中状元后极其高调,就连地方的父母官都来巴结陈安,给他挎红花骑白马的待遇,陈安故乡更是如同过年了一般,家家灯火通明迎接状元郎。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陈安考中状元,下一步就是在京城入翰林院,做翰林院的修撰,可谓开局踮脚就能碰到巅峰,而陈安也定不会忘了乡里乡亲,都会给他们安排个一官半职。

其风光荣耀可想而知,并且陈安的潜力也不止如此。

翰林院只是起点,未来更有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但是树大招风,陈安越风光,落榜的北方考生心里就越难受。

科举界最大冤案

俗话说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北方考生为了翻盘,竟然联名举报主考官刘三吾与白信蹈暗箱操作,打压北方考生。

但不得不说这次的情况实属特殊,所有中榜考生无一个北方人。

但是也不怪人猜忌,不只是刘三吾两人,几乎所有的考官也都是南方人,这不能不引起怀疑。

这些北方考生,大张旗鼓在京城游街示众,所到之处无不喊冤。

朱元璋本就关注科举之事,再加上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事已至此,他必须给落榜考生一个说法。

并且朱元璋是布衣出身,虽然谈不上亲民,但是对于民生是相当的重视。

朱元璋立刻下令,重新查阅试卷,并且增加北方考生入榜名额,但不管如何查证,刘三吾一众考官竟然没有一个贪赃枉法之辈,这可让朱元璋犯了难。

要知道但凡有一个考官被抓住贪污受贿,暗箱操作的把柄,那这件事就好办了,只需要一颗人头就能平息北方考生所恨,可现在事实证明南方考生确实是真材实料。

当时的考卷,朱元璋也亲自与查审官员一一过目,没有任何作弊行为,而北方考生的考卷却实在不堪入目,甚至连读书人基本的常识都能答错。

但对于这个查审结果,北方考生并不买单,依然认为科举考试存在不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不知情的人也开始加入北方考生的游行大队。

可朱元璋其实心里已经有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承认科举不公,重新考试,故意给北方考生放水,分给北方考生一些名额,但这件事又不能明说,于是让查审官员继续审查。

朱元璋已经暗示得很明确了,但是查审官员丝毫没有领悟朱元璋的意思,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严格的正常审查,甚至更加严格,最终还是朱元璋亲自来解决这件事。

朱元璋直接将审查官凌迟处死,主考官刘三吾一众以奸党同伙的罪名或杀或流放,而最倒霉的当属刚刚成为状元的陈安。

只杀了一众官员肯定不能平民愤,必须在南方考生中找一个替罪羊一同顶罪,那这个人就是陈安。

陈安荣归故里,二十几天里一直在等待调令,但他太过高调,就连朱元璋都听说他骑马挎花好不风光。

朱元璋一纸令下,将陈安提到京城,直接把考试作弊的罪名,扔到了陈安的头上。

当日陈安就被拉到刑场车裂而亡,短短二十几天,陈安从天堂到地狱,大起大落堪比过山车。

接着朱元璋重新举办考试,亲自监考,这场考试共录取了北方考生六十一人,北方人韩克忠成为了新晋钦点状元,这场南北榜案就此结束。

朱元璋的这一波操作,直接赢得了北方百姓的好感,要知道长年以来北方战乱动荡,百姓对朱元璋还是有所不满的,但这一次虽然“误杀”几个官员,但是却获得了江山稳定,这就是帝王之手段。

结语

朱元璋能够成为布衣天子绝对不是庸才,难道他就不知道自己错了吗?

事实上他是最明白不过的,但话说回来,一个官员无论多有才、多能干,逆着皇帝的意思去办事终究难活。

陈安亦是如此,很多人说陈安死得冤枉。

可实际上京城发生这么大的案子,陈安根本没放在心上,依旧每天享受风光,不懂抛光隐晦,激化南北矛盾,侧面对案情施压,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大官也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