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的性格特征及情节分析)

2023-07-13 08:21 来源:故事志 点击: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的性格特征及情节分析)

《红与黑》:浅析人物于连,爱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结果。

假如于连生活在今天,他会做什么呢?让我们假设一番。长相清秀而又懂得拉丁文的他或许会是一名年轻大学教师,然而他天生自负,或许他更想做一名外交官。

他性格含蓄而又心思重重,所以使他显得忧郁。他甚至还有几分gay的气质,因为举手投足之间斯文中不免显得过分女性。

原谅以上的假设。当我假设今天存在这样一个于连时,“他”已实然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于连是千千万万个追求理想而茫然的现代人,于连是普通人,普通到在任何一所学府、一家公司或者政府的某个小科室里的都存在着无数这样的于连。

然而,为什么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如此非同寻常,他时而耀眼,时而黯淡;时而骄傲,时而自卑;时而雄心壮志,时而蝇营狗苟

时而是那个于连,时而又不过千万于连中的一员。从《红与黑》的文本入手,我想从一个主题解读:爱情。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 

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我应该向前一步/再迈一步向前 /那时我就跨上了/冬季冰冷的门槛。 

假如我后退一步/你再迈一步向前/我们就一起跨进/美丽而炎热的夏天。

爱情恰如裴多菲的这首诗歌:两个生命体,一个像春天,一个像秋天。

如果各自向后退一步,那么只有在冰冷的门槛守望;如果彼此前进一步,就将在美丽而炎热的夏天发芽结果。

爱情是什么?如果纯粹从生理的角度说,不过是力比多的外在表现形式。

然而自古爱情就成为了人类生存中的主题词。

诗人歌颂她,哲人反思她,人们渴望她,像沙漠中的旅者,看到她像看到希望。

但是,爱情这朵盛开的花却多半像海市蜃楼。她美丽,但遥不可及;她自由,却充满羁跘;她是镜中花,更似水中月。

一个人能爱另一个人多久,连彼此自己都不能知晓,尽管海誓山盟总是说来好听。

爱情生来自由,自由的有些顽固,像《卡门》中卡门所唱“爱情是一只自由鸟,你不爱我我偏爱上你,如果你要是爱上我的话,你可就得小心了。”

爱情是不驯服的小鸟,她执着地自由飞翔。小鸟可以爱上一片树叶,树叶却要提防小鸟的爱情,因为美丽的小鸟总会飞去,栖息在另一枝头,留下寂寞的叶儿独自零落。

这个世界,爱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结果的爱情。

于连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爱。她像熟透的果实,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已经在恋恋风尘中蔫芜;她如昙花,一瞬间的可爱将生命充斥,等待的是弹指间的黯然失色。

无论是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忘年爱情,还是马蒂尔德同于连的悲情的跨阶级爱情,都在开始时就被打上了一个烙印:错位。

对于德•雷纳夫人而言,这样的爱情也因为自身的矛盾而更加错位。德•雷纳夫人爱于连,然而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去打破尘俗的限制。

她被困在自身所在的那个圈子中,她渴望并追求去爱一个于连,可是她无能为力,她不得不让于连停留在自己的情人这样一个角色,她有自己的丈夫、孩子,她有自己的世俗信仰。

对于于连而言,德•雷纳夫人是个理想中的恋人,从头至尾于连都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同德•雷纳夫人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于连的爱是自私的爱,德•雷纳夫人的爱是纯粹的爱。

当德•雷纳夫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遇上于连狂热的理想追求之爱,错位的爱情必然在彼此追求的异化中结束。

于连需要自己的前途,爱情是他理想王国中的一束鲜花,纵然他把德•雷纳夫人看做心中的女神,那也不能阻挡自己追寻其他的自由。

小鸟飞走,留下德•雷纳夫人独自守护自己的爱情精神花园。

上流社会的生活为于连所向往,他不屑于贵族们的虚伪,但自己却坚守自己内心那点虚荣。

贫穷的人可以获得物质的自由,却难以逃脱长久以来存留在内心底层的自卑。于连对马蒂尔德的爱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慢慢培养了出来。

如果两颗心灵不能平等相待,相爱是不可能产生了。主与仆的心理界线困扰着于连,限制了于连去追寻真正的自我。当他爱上一个马蒂尔德,他同时也丢掉了德•雷纳夫人这朵康乃馨。

无论其后他多么渴望回归同德•雷纳夫人纯真的爱情,他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向他展示的即将到来的爱情和前途。于连迷失了。

或者他从刚开始就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