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一个土家族聚居区与“土”的新故事

2024-06-16 18:47 来源:故事志 点击:

一个土家族聚居区与“土”的新故事

新华社武汉9月1日电(记者惠小勇、梁建强、谭元斌、田中全)熹微晨光中,恩施州咸丰县80后“土豆经纪人”席印海驾车出门,开始途经30多个村庄、挨家挨户收购村民种植的富硒小土豆,再通过电商销往各地。

“中国硒谷·世界硒都”——正是家乡打出的这个品牌,让席印海在9年前下定决心辞去高校工作返乡创业,成为一个与土豆打交道的人。

图为8月19日,在富硒茶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工人在检查晾晒中的黑茶。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恩施州,含硒土壤占全州总面积的96.41%,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所在地,境内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

20世纪80年代,湖北的地质人员在土壤抽样调查中发现,交通闭塞的恩施州竟然是富硒的沃土。

随着中国人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富硒”逐渐成为恩施农特产品的金字招牌。如今,恩施的硒产业覆盖茶、烟、菜、药、果、禽、粮、蜂等8类产品,从种植、采摘,到生产、加工,再到康养、旅游,链条不断延伸。

“土家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以前土豆卖不出去,只好晒成干,留着自己吃。”席印海说,“如今,通过直播带货,恩施富硒小土豆持续俏销,成为‘网红农产品’了。”

今年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

湖北省宣恩县城夜景璀璨(8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土家族自古对本乡本土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的语言里,将自己称为‘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历史文化学者、吉首大学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廷亮说,科技兴农让他们更加骄傲于脚下的这片土地。

2018年,恩施州颁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并安排技术人员普及关于硒的知识。

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田真明介绍,目前,恩施硒产业特色基地突破700万亩,硒综合产值达830亿元。富硒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恩施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7.6%,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土家族,有172.8万人。土生土长的土家人,与“土”的关系在发展中还有更深刻的改变。

近年来,恩施州推动村容村貌治理,让山水土地更加秀美。走在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一片“青瓦泥墙”的土家族特色民居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的小园林里,一棵棵桂树郁郁葱葱;整治过的街道花红树绿,焕然一新;露营区,游客聊天休闲;村头的民宿里,游客来来往往。

“村容村貌变好了,来的游客自然就多了,生意好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从广州返乡创业在土店子村摆摊的谭明星说。

山高谷深,行走在恩施州,关于“土”的故事最大的变化还在于交通。

峰峦叠嶂、峡谷众多、溪泉交错,森林覆盖率近70%的恩施州,因群山锁扼,曾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秀美的山水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7月11日清晨,市民在宣恩县城贡水河畔晨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宋文摄)

鹤峰县山地面积占比近90%,在当地一家旅游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的谭培燕说:“以前的山路又窄又陡、凹凸不平,几十公里的路要走5个小时,一路下来脑袋直发蒙,来这儿旅游很遭罪。”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恩施州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恩施州副州长杨盛僚说。如今,全州已实现六县市通铁路、县县通高速、90%的乡镇通达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

在恩施州来凤县,正在拓宽的百十路上,不时可见挖掘机、运输车等机械轰鸣作业。这条公路连接同属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和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让同样是土家族聚集地的两地之间交通更加便捷。

依托便利交通,恩施大峡谷、利川苏马荡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吸引人们慕名而来。现在,恩施州已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2019年,恩施州鹤峰县屏山峡谷景区正式营业。今夏,当地旅游业发展井喷,吸引八方来客。幽谷中,游客环绕深溪、乘船赏景,感受泉水掉落的清凉,陶醉于崖缝袭来的清风。景区周边,村民修建民宿,农家乐生意兴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武陵山区是各民族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一条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走廊。如今,现代立体交通让这个大山深谷间的“通道”更加畅达,天堑变通途,通往中国各地,也联通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