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小说)

2024-04-27 12:4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小说)

一、真诚好学的小和尚

赵通明出生于宋徽宗年间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虽不富裕,但父母亲都是勤俭持家、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虔诚人家。赵家人世代信奉佛教,对于出家为僧自有一番渊源。

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哥哥迎娶员外独生女小说)

赵通明自小饱读诗书,童年时就展露出了过人的聪颖资质和好学上进的天性。他的祖父曾执着于想让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将来受教育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穷苦命运,但赵通明的父母恪守祖训,认为出家修行才是终生最大追求。

九岁那年,赵通明就离开家人,被父母送入县城里的一座知名寺院,开始了他漫长的修行之路。起初的几年,小和尚通明对出家还很不理解,很反感,怀念在家的生活,常常逃课玩闹。一次逃课时不小心把寺院里的供桌花瓶打碎,被院长严厉惩罚,通明在院长训诲的话语中幡然醒悟,决心好好修炼。

从那以后,通明励志苦修,无论是持诵经文,打坐参禅,还是应对各种学习考核,他都全身心投入,表现优异。尤其是在读诗书方面,他天资过人,只要诵读几遍便能记熟上千字的古文佳句。师长们对通明的才学和勤奋无不刮目相看,预感他将来必将是当世的佛门俊彦。

转眼十几年过去,通明年纪已经不小,成了金刚般矍铄的大和尚,更是诗书满腹、学贯中西的高僧俊杰。虽然僧人不能携妻纳室,但他对科举仍怀有向往,希望能够金榜题名,获得功名利禄,进而体面地回乡报答两老。毕竟,即便出家人也难免俗尘里的人生梦想。

这一年,恰好是三年一次的乡试在即,通明决心先在乡试上施展手脚。他从方丈那里获准外出历练,同时也准备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复习功课,以备应考之需。离别师长和师弟们时,通明含泪立下重誓,誓要金榜题名,报答布施众和门下师友的培养之恩。

二、遭遇山贼劫持

离开寺院后,赵通明一路西行,打算到临近的大城市去为乡试做最后的准备复习。一路上,他诵读着手中的诗文,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无比向往和憧憬。山路崎岖艰难,但都挡不住他内心的雄心壮志。

不知不觉已行了几十里地,山路愈发逼仄陡峭,阳光逐渐暗淡下去。赵通明正盘膝而坐,口诵佳句,突然面前伏地冲出几个身手矫健的壮汉,把他团团围住,个个手持利器相互呼应。

为首的大头目,浓眉阔眼,目光狰狞,一手按住赵通明的肩膀,咬着重重的地方口音说道:"和尚,你今日撞上我们好运,给我从实招来,身上可有家眷亲友可以勒索?"

赵通明被如此横生枝节的一幕惊到目瞪口呆,赶紧嘴上答道:"穷和尚一个,哪里有什么家眷可勒索?你们放我走吧,我可一文钱都没有。"

大头目皱起浓眉,用钢刀在赵通明眼前晃了晃,冷笑道:"你和尚当真是我们山匪最讨厌的,嘴里总是乖乖巴巴,无路可走。今日你要是不老老实实说出你家里的底细,我们还怎么相信你身无分文?别逼着我动手打你!"

赵通明吓出一身冷汗,只得拼命矢口否认:"大王饶命啊!我真的是出家和尚,在寺里读书念佛,哪里会有钱钞珍宝,你们放了我吧..."

大头目显然不太相信,神色犹疑地又朝赵通明逼近几步,赵通明一哆嗦,眼看就要被毒打了。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拽住大头目的衣袍,露出诚恳的眼神说道:

"大王息怒,小僧确实是出家和尚,可终日诵读大藏经,倒也熟知几句佛理莫如亮一亮。比如'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中就有开示...(接下来赵通明滔滔不绝地背诵起经文来)。大王若仍不相信,小僧就在此处与你们比试佛法,看看谁更是虔诚有道之人..."

赵通明语气诚恳,神态自若,大头目见状不禁面有难色。这帮山匪个个皆是无儒无耻之徒,对于佛理莫不一窍不通。再加上赵通明叽里呱啦背诵那堆经文,实在让人生厌头昏脑胀,大头目只得摆手制止。

"好了好了,咱们山大王还懂个屁佛法!依你这么说,你和尚一个人在外游荡,家眷全无,我们来去就白白费了一场工夫。不过你和尚口中能吐出如此高深莫测的佛法,我辈这些尘凡之人实在领会不了,只得暂时相信你了。"

说罢,大头目回头吩咐手下:"这和尚没啥好讨伐的,赶紧让开,我们还有正事要办!"

三、除去祸害

大难不死,赵通明终于摆脱了山贼的围困和威胁。他拍了拍有些潮湿的袈裟,继续朝着远方的大城市徐徐而行。一路上,赵通明不住地回想起刚才遭遇山贼的景象,虽然临危不乱机智逃过一劫,但内心仍心有余悸。

转眼天色已晚,赵通明决定先回家乡村落脚歇息几日,等伤痕完全复原后再动身前往城里备战乡试。谁知,当他走近家乡时,看到村子里一片狼藉,赫然被山贼洗劫了一空。

家家户户的房门被闯空,屋里家什应有尽有地被砍挖抢掠一空。村民们或伤痕累累或披头散发,七老八十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更是受尽了惊吓和欺负,个个面有菜色。赵通明赶紧找到了老村长,只见他正躺在家门口的垫子上,头上缠着纱布。

"啊,是通明师父您回来了!"村长见到赵通明,顿时百了尊敬地站起身来,显得有些踉跄:"之前这帮强盗不知从哪里窜出来,每家每户无一幸免。他们打家劫舍,抢了我们一年来的收成和积蓄,就连祖传的金银珠宝也被洗劫一空。哎!村里一贫如洗,日子哪里过下去啊?"

赵通明看到村民如此惨状,暗自咬牙,心中愈发有了一股报复的冲动。他安慰村长道:"村长放心,贫僧定会想办法,让那些强盗伙伴付出代价!等贫僧除去了这村里的祸害根源,再回来好生布道度化。"

赵通明说罢,就留下一位师弟照应村中众人,自己独自朝山里追去。身经刚才的一役,赵通明隐约猜到那帮山贼的下落。果不其然,过了两个山岭,他就看到一处岩洞前的空地上聚集着十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正把家伙摆在那里狼吞虎咽地吃喝嬉笑。

赵通明暗自观望了片刻,见那为首的大头目模样和几个小头目也在,正是当日劫路的那帮强徒无疑。于是,赵通明蹑手蹑脚靠了过去,观察地形地物。不远处有一口枯井,井边杂草丛生,看上去已很久无人打理了。

赵通明迅速拾起几根木柴,生了个堆火,不住用力朝井里吹去。很快,浓烈的黑烟就充斥了整个山洞前。山贼们正饱餐毕,突然闻到呛鼻的烟味,个个慌忙逃跑。赵通明见时机成熟,趁着烟雾还未散去,抄起一根结实的树杈挡在洞口,等那群强徒逃到跟前时,就一个个将他们打晕在地。

就在这时,为首的大头目和几个小头目也匆匆赶了过来。他们走投无路,只得拿起砍刀和赵通明正面交锋。赵通明虽是和尚出身,但年幼时就在寺院里苦修武艺,身手了得。他机警沉着,凭借高超的轻功体力,很快就斗败了那些小头目。就连大头目也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就被赵通明制伏在地。

待到烟雾逐渐散尽,赵通明擦了把汗,看着昏迷不醒的一众强徒,不免感慨万分。他吩咐村里的众人聚拢过来,一一用麻绳将这伙强盗绑了个结结实实,打晕的醒来后也无力反抗。

村民们见赵通明一人之力就除去了穷凶极恶的山贼,无不欢呼雀跃,们把赵通明簇拥着游行遍村,口口称颂他是护村之神。从此以后,赵通明在乡村中人心所向,口碑极好。

四、自强不息终登科

虽然赵通明一力除去了穷凶极恶的山贼,赢得村民们的一片敬仰,但他自己心里明白,这种被动的英雄形象并不能持久。要真正改变自己出身卑微的命运,就必须狠下功夫专心复习,力争在即将到来的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于是,在村里安顿好一切后,赵通明辞别众人,独自一人再次上路,朝着城里的方向进发。一路行走之际,他就打开怀中的诗书不住地温习背诵,生怕荒廃了学业。终于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赵通明来到了城里一家很出名的书院落脚。

赵通明一进书院大门,就被里面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景象所吸引。大殿内摆满了桌椅,坐满了衣衫各色的书生,个个专注汲汲,笔耕不辍。偌大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版本的经典典籍。赵通明来到柜台前,说明来意和修身情况后,即被安排在了一间僻静的小房间内住下。

从那之后,赵通明就把自己彻底关在了书斋之中,整日里废寝忘食、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从早上一直读到夜里,只在吃饭和小睡时小小停歇一下。为了节省开支,赵通明每日只简单食些干馒头和咸菜就当做了全部伙食,即便如此,他仍觉乐在其中。

赵通明执着地埋头于书本之中,艰辛地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转眼间,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最后的一个月里,赵通明彻夜苦读,终于把儒释道经典和历代文章无一遗漏地全部通览了一遍。他感觉自己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是对仗佛理都已了然于胸,胸有成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通明却患上了一场大病,病魔缠身,昏睡不醒。据说是受了些许风寒,再加上长期的勤修苦读,饮食太过简陋而造成的体能透支。赵通明躺在床上彷徨了好几天,直到乡试的前一天,他才阵阵头痛欲裂地醒了过来。

这可把赵通明吓坏了,他强撑着站起身来,看看天色已是黄昏,离乡试只剩下半天时间了。他登时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悔恨起来,觉得自己辛苦一场竟会这般大功告成。就在他痛彻肠肚、痛不欲生之际,一位年长的老者走了进来,关切地询问起病因始末。

原来,这位老者也是这座书院的耆宿高僧,平日里颇为护持赵通明的为学之路。他拍了拍赵通明的肩膀,安慰道:"通明师弟,你并非半途而废,一切只是缘分所使然。此番劫难,乃是老僧忽略了你精神兼程的关照,未曾好生为你调理体质。不过你放心,就让老僧替你把捆,一定叫你如期参加乡试。"

老僧说着,就找来了几味热乎乎的药汤,命赵通明服下。还拿来几幅灵符贴在他的背心,嘴里不住地念念有词。不一会儿,赵通明就感到体内阵阵热气直冲天灵,疲惫的精神也似行将复苏。待到次日一大早,他已恢复如初,只等乡试的钟声一响,便昂首挺胸出发了。

在那个万人瞩目的日子里,赵通明一反常态,以出人意料的好状态施展了自己浑厚的学问和文笔才华。从早诗开始,到晚间的经学与佛理对答,赵通明个个环节表现俱佳,堪称是今年的最大黑马。最终,赵通明大放光彩,毫无悬念地拔得了头名解元的殊荣,让与会的考官们交口称赞。

五、乐观向上终成器

虽然赵通明高中解元,学有所成,但他深知自己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就在乡试的第二天,赵通明就被传唤入朝,向宰相引见。有赖功名加身,赵通明也卸下了袈裟,从此进入了仕途,成为一名朝廷命官。

起初,赵通明以副县学士的低阶职衔被分发到一个小县里任职。但凭借他持之以恒、刻苦用功的作风,加之公正无私、秉持正义的高尚品德,赵通明很快就小有成就,屡建奇功。

几年后,他便一步步升迁,最终被皇帝赏识,正式进入中书省廷尉,担任要职。赵通明自知地位非同小可,更当勤勉尽责,为国为民效力。于是,他兢兢业业奋斗了十几个年头,直到头上月华耐看。

有一日,上任已久的赵通明请求皇上赐他"还乡"之令,皇帝见他忠心耿耿,就准予他回乡的要求。临行前,赵通明刚从中书省辞行,便遇到一伙形迹可疑的人影,正在偷摸摸地计划些什么。

赵通明虽已年迈,行动不便,但经验老到,一下子就看出这帮人的嘴脸有问题,大有蓄意作乱的嫌疑。于是,他眯起眼睛打量着这些人,忽然惊讶地发现,这帮人中竟有几个面熟的老相好!

赵通明心中一动,顿时明白了个中缘故。原来,这些人无非就是当年那伙山贼的余孽,虽然已过去多年,但依旧每每到处行凶作恶,惹是生非。赵通明不禁暗自感慨,从前那些贼徒果然是个祸害不尽的存在,纵然他当年一力除掉了他们的主力,却依然无法根绝这帮子的肆虐。

正当赵通明打算暗中报备巡捕人手时,突然从小巷里窜出一个妇人模样的人影,直扑到赵通明面前,口中大喊着:"救命啊!快来人救救我!"

赵通明一怔,这才发现方才那伙嫌疑人正在纠集过来,而那位大喊救命的妇人也不过是他们的一员伙伴,专门负责作诱饵伎俩,意图将路人诱骗至人手的包围圈中。

眼见事态一触即发,身着官服的赵通明顾不得许多,当即亮出了官身,厉声呵斥众人听令:

"你们这伙流氓无赖,竟敢在大白天里纵行作恶,幸亏本官及时赶到,否则只怕又有伤天害理的勾当!你们都给我住手,听从差遣!"

赵通明虽然斯文有礼,嗓门却也是渍渍有力,说出的话句句入耳,字字凿凿。那伙贼人原本还装出一副惶恐狰狞的神色,但见到赵通明单膝无力,孤身一人,当即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作鬼脸讥笑着围了上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通明双目一眯,突然祭出一口袖中藏剑,长剑出鞘,锐芒生啮!原本看似衰老的赵通明竟然身手矫健如少年,剑走偏锋,一下子就逼退了几个前冲的小痞子。

"哼!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东西,也敢在老子面前猖獗!"为首的大汉粗声粗气地骂了一句,也掏出钢刀朝赵通明猛扑过来。

赵通明身手了得,很快就击退了那伙流氓无赖的围攻。他高高举剑,森然而立,喝道:"你们这些强盗,居然还敢不知死活!当年我虽力挽狂澜,剿除了你们主力,却也疏忽了根治你们的祸患。今日看在你们已无可赎罪的份上,我且宽宥你们一次,赶紧离开这座京城,永不作乱为佳。否则的话...哼!"

赵通明话音刚落,便有几柄钢刀已朝他袭来。他随手一格,把钢刀弹飞出去,惯性余力竟击伤了两个不远处的歹徒。为首的大汉见状大惊失色,急忙吩咐手下撤离,自己也扭头就跑。

"哼,一伙不自量力的狂徒,区区就是如此!以后再敢生事作乱,休怪我不客气!"赵通明气喘吁吁地说着,慢慢收剑入鞘。

就这样,在他壮年时期力挽狂澜,剿除山贼的几十年后,赵通明仍凭借浑厚的内功和出神入化的剑术,赢得了一次彻底击溃旧敌的最后胜利。曾几何时,他也是个年少好胜的年轻人,如今虽然行将就木,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熠熠闪光的热血心扉。

转眼又是数年过去,曾几何时名噪朝野、屡建奇功的赵通明,现已离开朝廷,隐居在他故乡那个小村庄里。日子虽平淡,但他从不曾后悔当年放下家资出家的选择。反而对于曾经的科举之路、执著求学的岁月,更是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每当夕阳西下,赵通明总会独自一人踌躇在田间小路上,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山峰,追忆起当年勇闯险阻、逃脱山贼的艰辛经历。他的内心矍铄而自豪,庆幸自己能以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终究战胜了穷凶极恶的强盗,也战胜了命运的不公。

赵通明更为自豪的是,他用自身"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一段极不平凡的传奇。从一名被师长责骂的捣蛋小和尚,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状元高材;从一介出家人,到晚年仍保持骠骑操兵的武力;从一无所有的乡村穷儿,到最终获得封疆荫子的显赫身份。

赵通明的前半生,就是一路跌跌撞撞、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而他的后半生,也注定将会是含辛茹苦、秉承梦想的崭新征程。只不过这一次,他将以更加淳朴的品性和更加宽阔的视野,努力成为一名真善美的大儒,去启迪后人,造福乡里。

赵通明正抱着这样的理想和决心,打算明年就着手在乡村开办一所义学,用自己残余的力量,将昔日"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宏愿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只要他尚有一口气在,就定要把这个理想完成。

晚霞满天,赵通明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