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天王 I 小镇往事(二十五)

2024-04-27 06:0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天王 I 小镇往事(二十五)

作者:田溪

天王 I 小镇往事(二十五)

二十九 导游小报

1985年,我们乡又改制成为镇。

那年元月,我写好了1985年的工作计划报告,给冯师看了,他说有些不妥,可具体什么地方不妥,又说不来。我笑笑,拿起来就去了镇政府,董书记刘镇长都去开会了,我就交给一位在家的副镇长,副镇长说,等主要领导回来了再研究。

在等领导的日子里,我召开了一次创作会议,讨论了这期《滋泉》拟定稿件,又议定,此后《滋泉》为半月刊,可以销售,并确定了编委。

我们这4位编委,一起还研究了编写钓鱼台文史资料的事。早在前年,我就写出了《钓鱼台简介》,并且打印,还曾销售过,反响不错。可惜是油印本,无装饰,很不起眼。后来,我与引才、金虎陆续发表了钓鱼台传说故事。稿子积累多了,我就想办个钓鱼台导游小报。所以就把我在《百花》上发表的《文王访贤》、引才的《金马驹》《钓鱼台畔柏森森》和金虎的《武吉卖柴》这几个民间故事收集到一起,把《钓鱼台简介》作为主要内容,组成一组稿子,想出一期铅印小报。我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引才与金虎的一致赞成。稿子组好了,想出报,得有钱。文化站没有这个经费,我就与他们两个寻找合作方。首先想到的是钓鱼台文管所,我们就去找他们 ,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领导不在,问是啥事,我就说了合作办导游小报的事。那人说是好事,他等领导回来就汇报。过了一个星期,我再去,那人说领导开会去了,让我再等。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再去,他们领导倒在,说,这事是好事,但得研究。我说,那得等多少天呀?他说,你把稿子留下来。我说,你当场可以看,稿子不能留。他说,你不留稿子,我们咋能知道你们的水平够不够上报?报上的稿子要求可严哩!我就笑了,说,你这小报有省级的刊物水平高?他不解,我就说,除过简介材料,那几篇都是省刊发表了的。他就很惊讶,说,我咋不知道?我笑说,你不知道的事多哩,省刊还要我去当编辑哩,这事你知道?他更为讶异,睁大了眼睛说,呀呀呀!我把泰山爷看了个薄饼饼么。我让他看稿子,他粗粗看了一下,说,这虽是好事,还得研究么。我要回了稿子,说,那你们研究,我等消息。我等了十多天,就去问那领导,那人却说,领导研究了,我们自己搞呀,要出个小册子,已向文化局作了汇报,所以,你们那就不弄了。忙迫了一个月时间,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只好收回了与他们合作的打算。

我是无望了,引才却说,瓦家坡村有个马祈元,是农民企业家,对钓鱼台开发很有想法,我们是同学,咱与他说说。我说,好!咱就去找他。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与引才金虎三人去找马祈元。老马是位很精干的中年人,鸭舌帽,的卡中山装,人很随和。我们就握手,他说他认识我,他派人让我修改过一位熟人的文字材料。他现在还是村长,负责全村人致富工作。引才就说了我们的打算。他很高兴,说,钓鱼台是我的家乡,我很想为家乡做点事。他把他分的承包地全部兑到山门口,盖了六间大房,想搞个综合商店。再在后边,盖个二层楼,开办旅店,提供住宿。钓鱼台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他的眼光很远大,处事也有气派。他又说,他已在西安定制姜子牙纪念章,还在陇县安口窖定制子牙垂钓像。他还打算在天王街道开办一家木器厂,给初中捐献一批课桌。他还把一个皮鞋厂接管过来,变成村办企业,为村里人办些实事。

我很佩服他。这的确是一位信心十足,对前景非常乐观的人。

说到导游小报,我拿出这组稿件,让他看。

第一篇,《钓鱼台简介》(1982年打印稿,见前文,略)。

第二篇,《文王访贤》,作者:田溪。

从宝鸡市沿渭河东行九十里,有条磻溪河(当地人叫伐鱼河)。顺河南行七八里,进入一个山谷。山谷不大,像个口小肚子圆的葫芦。里边最为引人注目的要算四柏一石三间庙了。所谓四柏,即是四棵约有1200年的古柏;一石即璜石,又名丢石,顶阔20多米,底仅4米,巍然而立;三间庙,即为姜太公庙。而人们最感兴趣的要算是兹泉边沿留有两道膝痕的钓台了。这就是姜子牙钓鱼台。而这个钓鱼台,就是见证周文王访问姜子牙,并被聘为国师的唯一地方。

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有一位姓姜名尚字子牙的东海郡(即今河南许昌)人,胸藏锦绣,腹有良谋。只因家境贫困,又遇昏君,久不得志。后来,他好不容易在商纣手下做了个司户参军的小官,本想大展其才,但他目睹纣王亲近奸佞,残害忠良,闹得国事日衰,民不聊生,便毅然弃官出走。听说西伯侯姬昌纳贤远佞,富国强民,便想为他效力。他出朝歌,进潼关,先在成阳垂钓,后又移至距岐州城不远的磻溪兹谷,结草为芦,每日里便在谷泉之中钓起鱼来。

这时的姜子牙已是七十有三,须发如银。但他气宇轩昂,雄心未减。他本想直接拜见文王,又怕引身自荐,被人小瞧。所以,他就在这里隐居垂钓,盼望周文王能够早日将他请进宫中,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一酬平生大志。

一日,子牙正在垂钓,忽听有人唱着山歌而来。他瞥了一眼,见是一位壮年樵夫,便未作理睬。可那樵夫并不作计较,行至跟前,放下柴担,深施一礼,说道:“老丈相扰了! ”子牙对他点点头,算是还礼,仍是没有吭声。樵夫看着他背向兹泉,短杆长线,直针无钩,还要高离水面三尺的钓鱼法子,甚是不解,便说:“老丈如此钓法,只怕守上十年,也是枉然。依我之见,你把那钓线换根细线,钓钩要弯,还要做个漂子,转过身子,眼瞅鱼漂,方可钓得鱼来。”子牙听后,微微一笑,说道:“多谢你的好意。只是我乃古辟之人,凡事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无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说完,依然故我,身子一动不动,双目微闭,只管钓起他的鱼来。

那一樵夫见他确实是个古怪之人,十分地纳闷,便想走开。又可怜他年迈辛苦,便从柴担上取下一些干柴来,给他烧饭。待他弯腰担柴时,只觉一头重,一头轻,无法行走。樵夫忽然记起来了,适才收拾柴禾,没想到把一头的捆得少了。为了平衡柴担,他便拣了块石头儿塞进轻些的柴捆里。现在,留给老丈一些柴禾,两头轻重相仿,这块石头儿自然是多余的了。他伸手取出,顺手一抛,只听“咚”的一响,那石头儿竟落在了四五十步外的谷溪之中,尖头朝下,大屁骨朝上,直直地立住了。这樵夫没有在意,就挑着柴火回了家。谁知这石头慢慢竟长得房屋一样高大,恰似莲座,巍然而立,颇为奇险。这便是璜石,俗称丢石。子牙见此,便知这个樵夫不是凡夫俗子。原来这个樵夫姓武名吉,家住渭河南岸朱贤村,终日打柴为生,恭养八十老母。是位诚实憨厚,而又臂力过人的庄稼汉。那时子牙虽然孤傲清高,武吉也不计较,照样每日打柴,路过此地,还是要留下些柴火给他。一来二去,二人便就相熟了,子牙也对他以礼相待了。武吉当然高兴。一天,子牙对他说,你也是位堂堂须眉,何不以身报效国家?武吉叹了气,说,我何不这样想来,只是我一不会文,二不会武,我怎样报效国家?子牙说,这个不难,待老朽教你些本事。于是,子牙就教武吉武艺兵法。武吉果然就学了一身非凡的本领。

姜子牙虽说不是真钓鱼,但他终究还要吃饭。所以,还是按照武吉的办法,重新做了一副钓竿,果然大有收获。有一天,子牙居然破天荒地钓得了八条鱼,心中非常高兴。看看红日西下,天将放晚,他便回庵休息。忽听鱼篓一阵扑腾腾骚动,不知何故,待要察看,谁想那八条鱼儿竟刷啦啦地飞上天去,望西而逃。子牙着急,那身子也便忽地腾上空中,匆匆追赶逃鱼。那八条鱼儿在空中飞翔,竟然像在水中游玩一般,窜得飞快。眨眼间,便到了四十里外的山门口,那里正好有条从秦岭山中流出的小河,清水潺潺。那些鱼儿也是被追得急了,只想逃命,见水就钻。子牙见状,就在云头,甩动钓竿,只听叭的一声脆响,那八条鱼儿好像绳穿钱贯的一样挂在鱼钩上了。子牙转忧为喜,调头而回。这条河,后来人们就叫八鱼河。

从那以后,子牙得了教训,每每钓得一条鱼来,便要取出柳叶快刀,剖腹杀死,以防逃掉。说来也怪,子牙每剖开一条鱼,腹中便掉出一只大小不同的石子儿,他顺手把石子儿丢在旁边。那些石子儿也是落地便长,形状更是各不相同,大如坟堆,小如牛犊,有的像牛,有的似鼠、似龙,其中十二块巨石就成了十二属相中的动物。这些散落在兹泉边沿的石块,人们称为“十二生肖石”。还有一块石条,两头微翘, 中有凹槽,便是石舟。据说:姜子牙当年就是驾着这只小舟在山溪中行走的;还有那些十二生肖石,居然也能活起来,满山遍野地奔突吼叫,引来了秦岭深山的无数野物。这么多野生动物都能和姜子牙和睦相处,互不伤害。这个情况,不久就传到西岐城里的周文王姬昌的耳朵里去了。

周文王非常酷爱打猎,现在听说磻溪上游野物出没,心中大喜。次日便带领人马前去围猎,满载而归。他刚刚回到宫中,就有卫士前来禀告:“君侯,不好了,有个勇士闯进来了。”

文王一惊,忙问:“何许人也?为何闯宫?”

卫士回道:“不知道, 只是此人武艺高强,守宫将士拿他不下,又阻挡不住。”

文王剑眉一皱,心中暗喜,忙说:“快快有请。这是上天赐我良将也!”

未等有请,武吉已经闯了进来,见了文王,倒身便拜。文王亲手扶起,赐座敬酒,然后问道:“勇土闯进宫来,有何见教?还请直言。”

武吉也不含糊,直通通地说:“昨日里,是我在磻溪山谷东山打死一只黄斑猛虎,不料那虎从山上滚落你军围猎圈内,竟被掳走。是我心中不服,前来与你说理。想这西岐国君,放着忧国忧民的贤臣良将不识不纳,却对一只小民杀死的猛虎抢去不放,真是怪事!”

文王见说,让去查究,果有此事。立即吩咐将虎归还武吉。而后又说:“听刚才勇士语中之意,似有大德大贤被我埋没,还请勇士言明。”

武吉这才将姜子牙隐居一事说了出来。

文王大喜。想起几年前国中遍传磻溪老叟空中追鱼奇闻,以及近日围猎之事,心中大悟。分明是老天示兆与我,我竟痴迷若此,真是后悔莫及。当即吩咐儿子姬发前去恭请子牙。

武吉自去带路。

姬发来到磻溪山谷,见那子牙已是老态龙钟之人,便有些失望,以为他纵有天大本事,也怕力不从心了。于是,那礼节上便有些不周。继而一想,还是恭请子牙入朝议事要紧,也好向父王交差。

而那子牙只顾垂钓,好似一尊泥塑木雕佛像一般,既不搭理,也不动身。姬发再次有请,那子牙猛地将钓竿一甩,只见钩上挂了只小鱼。子牙好似不快,随口说道:“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

姬发无奈,只好回宫禀报。

文王听后,不禁暗自责怪起自己来了,如此大贤,何不亲自去请,而且要举行一次隆重纳贤庆典。择定吉日后,文王便诏令国中斋戒三日,以谢上天赐贤之意。之后,文王在吉日良辰,沐浴更衣,坐上鸾舆,姬发相陪,百官尾随,浩浩荡荡,向磻溪进发。

这时,磻溪山谷,百兽匿迹,鸟鸣山翠。那奇妙璜石,熠熠生辉。生肖石兽,俯首而居。文王求贤心切,在儿子的陪同下,居然一口气爬上西山,猛回头见那子牙在谷溪畔垂钓,匆匆奔下。这个山头,后人就称为望贤台。

这时,姜子牙依然双目微闭,背对兹泉,离水三尺,跪石而钓。文王才行至近前,只见子牙那短竿长线轻轻一甩,钓上一大一小两只鱼来。他好生欢喜,口中念道:“钓钓钓,大的小的一齐到。”

文王这才躬身施礼,说到: “贤士请来相见”。子牙闻言,起身还礼,连说:“恕罪恕罪!”

文王扶他一旁坐了,亲手敬酒于他。他也不作推辞,一饮而尽。

文王欢喜异常,相向攀谈。问道:“贤士在此有多久了?”

子牙答道:“整整十载,老朽年已八十有三了。”

文王感叹地点点头,向旁一瞅,便见那子牙跪垂的石沿上,已磨出两道胳膊粗细的痕迹了。心中倍感惭愧,说道:“是我愚不识贤,让你受苦若此。惭愧!今日恭请贤士,我要亲自为你拉辇。”子牙也不谦让,端坐辇上,昂昂而行。大队人马行至渭河岸边朱贤村,不料想文王肩上套绳啪地一声挣断。鸾辇停下后,子牙问道:“请问侯爷,这程你拉我多少步了?”

文王答道:“八百〇八步。”子牙说道:“好好好!你拉我八百〇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〇八年。”

回到西岐之后,周文王便拜姜子牙为国师,封武吉为将军。姜子牙大展其才,武吉武勇杀敌。他二人佐助周室,伐纣灭商,终于完成了兴周大业。后又帮助周朝制订了富国强民的方针大计,天下得到大治。周朝江山果然维持了八百多年。

(此文发表于《百花》1982年。)

第三篇《钓鱼台畔柏森森》,作者:胥引才。

宝鸡县天王境内有个钓鱼台。据传说,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隐居钓鱼的地方。这钓鱼台南倚秦岭,北枕渭河,奇峰对峙,巨石兀立,一河山水,穿谷而出,满坡苍柏,铺绿盖翠,确实是一个清幽的所在。

钓鱼台东边,隔一道山梁,就是曹家沟脑的山神殿滩,也长着柏树。不同的是钓鱼台的柏树漫山遍坡、成片成林,山神殿滩的柏树却面积很小,树也稀少。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钓鱼台附近,就再也没有成片成林的柏树了。要说原因,这里还流传着个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当道,君昏臣奸。姜子牙虽有满腹经论,六韬七略,也无人过问,年近八十了还在商都朝歌城中屠牛贩酒过生活,偏偏又娶了个好吃懒做的老婆马氏,还常常骂骂叨叨,闹个没完没了。姜子牙一气之下就离开了朝歌城,想找个清静的地方良度余生。他渡过黄河,进了潼关,沿渭河南岸而行,一路上闻听人说西伯侯姬昌仁德有道,招纳贤士,所以就一边走一边打听。当他来到磻溪附近的时候,问当地居民,才知已经过了岐州。他就决定在这附近暂时先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举目四顾,但见北边滔滔渭水,日夜奔流东去,沿河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唯有南边,青山苍苍,白云隐隐,伐鱼河水,迥旋激石,山灵水秀之气,合于斯地。子牙心中高兴,遂向南行入山, 没想钓鱼台同神殿滩仅仅只有一道山梁之隔,又因当日天晚,再加子牙人老眼花,匆匆之间却走进了这山神殿滩。第二日天明一看,这个地方虽然不高,也还幽静,水虽然不深,尚有一溪,心里思谋着想,再走也不见得有好地方。好在这里距周文王活动的地方也不太远,就将就着住了下来。

姜子牙住在山神殿滩,觉得地方倒也罢了,但总觉得有点山空林寂之感。俗话说“要找清高士,松柏丛中寻”嘛,于是他就上南山采来了柏树种子,从山下借来了犁和牛,就在他住的周围种起了柏树。他犁呀种呀,种呀犁呀地满满干了一天,傍晚时才种到了西边的山梁上。这时姜子牙身立高坡,极目眺望,只见落日余晖,洒满崇山,秦川风物,尽收眼底,他感到格外的心矿神怡。他看着看着就看到了钓鱼台,这时的钓鱼台啊,在夕阳的照耀下,优美极了。巍巍青山叠翠,淙淙碧水欢歌。樵夫返家,宿鸟归林,既清静,又热闹,他看了又看,决定搬迁。于是又把种了一天的柏树种子揽了起来。只是当时天快黑,人心也急,没有把柏籽揽尽,所以还剩了些在山神殿滩里。

第二天姜子牙搬到了钓鱼台,一看这地方就是好,胜过山神殿滩几十倍。秦岭的两个山峰一个伸向东,一个伸向西,山清水秀,场地空阔。伐鱼河水敲打着山石,叮咚而下,向北注入渭河。兹泉清冽,银鳞荡波。璜石兀立,砥柱中流。姜子牙又种上了满山满坡的森森翠柏,就显得更加幽静美好了。他这才结草庵,筑石室,称心如意地坐在那块大石头上,守日待时,痛痛快快地在兹泉中钓起鱼来。

人们传说钓鱼台的柏树是姜子牙亲手种的,山神殿滩的柏树是姜子牙揽剩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在钓鱼台周围,除了这两个地方的柏树成片成林外,附近其它地方是很少有的。

(本篇原载于天王公社文化站主办的1979年《滋泉》,1980年发表于陕西省《群众艺术》。)

第四篇,《武吉打柴》,作者:关金虎。

相传,三千年前的周朝,秦岭脚下钓鱼台附近的朱贤村,有个樵夫,名叫武吉。这人心地善良,憨厚耿直,但因家穷如洗,凭着一身好臂力,常进南山打柴草,来赡养相依为命的八旬老母亲。

一日,武吉打柴回家,走得人困马乏,便放下柴担,去磻溪河边的兹泉里喝水。等他走近泉边,却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执钓杆,专心致志地钓鱼。喝完水,他与那老翁闲聊起来。老翁自言能看相占卦,武吉便道:“老丈,看我今日买卖如何?”老翁脱口而出:“你颜色正值红运,今日卖柴出手顺,不用讨价不用争,挣得平日两担的银。”

武吉听了,自觉好奇,见他信口道来,哪里肯信,他还是把柴挑到西岐集上,还未放稳柴担,就有好几个人争着要买。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相帽的人走过来对他说:“这位樵夫,将柴挑到我家,给你厚价如何?”武吉点头答应,挑起担子,跟着那人进了他家院子。原来,那人正在大办喜事,急需柴禾,武吉放下柴担,还未张口讨价,那人便取了白银,递于武吉,笑嘻嘻地说:“ 老弟雪中送炭,这些银两就请收了!”武吉接过一数,果真是往日两担的柴钱。便走出西岐都城,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又一天清早,武吉来到磻溪河沟,见到那位白发老翁,对他说:“老丈,你真神!那日当真卖了两担的柴钱。”

垂钓老翁听了,只说了一句话: “物以稀为贵嘛!”

武吉也觉得正是这个理儿,兴冲冲地告诉老翁昨日西岐城中卖柴的就他一人,他又问老翁,今日运气如何?那老翁仔细看了看武吉,却吃惊地说道:“唉呀,你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出人命!”

武吉听了,很是不乐。他想,我平日不骂人一句,不打人一拳,只知担柴卖草,怎能出得人命?便说:“你不必出语吓人!”说罢,进山打柴去了。

这天,武吉很是小心,走路一步一看,生怕踩在空处;见人不多谈一句,生怕说崩了嘴。谁料,挑着柴担来到西岐南门,正要穿过小巷,直去集市,却逢文王车驾行于道中,随侍文武众官前呼后拥。眼看鸾车快到跟前,武吉本身挑着柴担怪占地方,再加上道窄人多,又来不及回避,他急忙将柴换肩,准备靠于道边,但由于失手心慌,担子一斜,脱了一头,如山般的柴捆砸下,当即打死了一位门军。这下,他后悔已晚,乱了心神。

文王重务在身,当下命人将武吉抓了起来,等他回朝再行审理。

却说武吉糊里糊涂地收抓到公堂院子,公差见他是个老实的樵民,随即在地上划了圈儿,作为牢房,让他站在里面,并威吓道:“不敢睁眼,不敢伸腿!睁眼眼瞎,伸腿腿断。”

武吉从小走山打柴,官场之理不知多少,只晓得“伤人偿命”。现在听了公差之言,超忙紧闭双目,并立两腿,直直地站在圈中,不敢乱动。他不由自主地打着泪花,心里想道:“打死了人,抵命自不必说。自己死了不足惜,可家有八旬老母,无人养老送终,岂不苦了她老人家。”过了一个时辰,不见动静,他便慢慢静开一只眼来,看看究竟,如果瞎了,还有另一只。眼睁开了,却是好好的,啥事没有。于是,他使劲睁开双眼,又动动双腿。全都好端端的。这下,他见四下无人,心生一计,跳出圈子,撒腿跑出圈子,逃出院子。等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

母亲问他为何回得晚了, 他便一五一十地说了白天发生的事。母亲听后,哭泣着说道:“我儿今日逃回,明日咋办?你还是去求求钓鱼台那位老翁,想必那人会有办法救你。”

武吉依了母亲吩咐,当晚就赶到磻溪河边,将所遇之事详告老翁,并说:“昨日未信老伯之言,闯了大锅,还请老伯救小民一命!”

垂钓老翁见武吉的确是老实之人,这下又哭着跪拜在地,便哈哈大笑着说道:“老弟有所不知,我姓姜名尚字子牙。要我救你,你得拜我为师。”武吉听言,当即下拜。子牙便让他立即回家,在后院里起了个坑,扎一草人平放里面,并撒上白米,然后盖土埋了。此后,武吉照样担柴卖草,还抽空跟着子牙学起武艺。

且说文王回朝,听得武吉逃了,便想:“大胆刁民,竟敢当堂逃跑,这还了得!待我立即差人捉拿。”但见他站立高台,掐指一算,说道:“刁民已经死了,连皮肉都出了蛆虫。”从此,这桩命案也就告结。

数月之后,武吉依了子牙的嘱托,挑着柴担,口唱山歌,又出现在西岐城中。公差见了,抓去见文王,来到堂上,文王见是从前逃跑的刁民,当下惊呆了。便问道:“我算明了你已死去,怎的又活了?”

武吉连连叩头,便将子牙救他之事细说了一遍。文王听后,自语:“天下竟有这等了不起的人,连我都给瞒了!”这么一来,一向重贤的文王,非常高兴,他捋着胡须说道:“周室兴旺,正应求贤,原来大贤近在咫尺!”随即赦武吉无罪,并当下封他为武德将军,让他在后殿暂等片刻,听候安排。文王又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商谈请子牙出山入朝之事。三天后,自有武吉带路,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访贤,那已成了后话。

马祈元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初中毕业。他平时喜爱看书,对钓鱼台的了解以如己掌,但他写不来,现在看了简介和故事,心中高兴,这些竟比他知道的还详尽。至于那些传说故事,他当然如数家珍,现在一看,比他知道的还具体生动,就下定决心要成全此事了。他说,你们写的这好得很么!咱就干么。我紧悬的心终于放进肚里。说,你是有眼光的人么。

他问我,你们有啥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我与引才、金虎商量过,便说,你买稿子吧。只需三百元,给作者一点稿费就行。我估计他要讨价还价。谁知他却说,这样吧,给你们500元,咋样?啥时要?

我说,导游小报印刷费你来付,稿费等到小报交给你时再付。

他立马答应了。

这个家伙!好不痛快!

引才说,咱们第一次合作得好,还有下次嘛。

我说,这才是个开头么。

小报的出版发行单位定为钓鱼台综合商店。这是老马的商店,是有合法营业执照的。这样做算是合法。老马表示同意。他说,咱们做好事不能违法!这是原则。

意想不到的顺利!我本就灰暗的心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顿觉天清气爽。引才与金虎也非常兴奋,说,天下还有这等痛快的人么!我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就商议,报名就叫《钓鱼台》。引才说报名题字要叫一位书法家题写。就提到当时名气颇大的当地书法家王志蜇,那人是我在虢中时的老师。我们就冒昧前去索字,非常顺利。王老师的三个行书大字,可谓是端庄大气,秀丽凝重。真是为我们的小报增添了很多份量。

可在导游小报印刷问题上,却又一波三折起来。

我与印刷厂不熟,就找到文化馆一位老师,他问我有没有印刷许可证?我说没有。他说,这怕不行。我说,许可证是检验内容是否违法。我们这导游材料怎么审都没问题。他又说,钱的问题落实了没有?我说,这没问题。他说,为了保险起间,你把钱先拿来。我说,我们说好,是一手交报,一手交钱。现在没见报,怎么要钱?他说,报出来了没钱怎么办?我说,我这人办事,还没有做这不讲信用的事。他说,你这人,我信服。我又说,小报印出来后,我给你编辑费100元。他同意了,我就把稿件交他,并叮嘱说,报名就叫《钓鱼台》,文章署名,再由老马写个后记,说明此报是他出钱印的。他说行。我又强调说,这小报一定要在春节前印出,赶上春节还要出售哩。他说,行。

金虎听我说了这过程,说,可以把钱交给他呀。我说,这事,我有分寸。

我想只要这期顺利,我们有了积累,就可以以文化中心站名义,连续办小报,可以与人合作分成,各取其利,我们也可以有笔收入。引才、金虎很赞成这个想法,很有大干一场的意思。

春节前,县文化局召开年终总结大会,我们站被评为先进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会上,钓鱼台文物管理所有个领导对我说,把你们的钓鱼台的稿子交我们研究。我笑笑说,稿子已送人了,谢谢!我知道,那是想看看我们稿子,充实他们的稿子。我婉言谢绝了他。

腊月二十八,小报印出了,我联系老马,他说忙,春节时送来也成。春节期间,我们忙于全乡农民篮球赛。正月初九,小报送来了,成本很低,一张0.26元。总共印了3200份,印刷费920元。我们把小报交到老马手里,他当即向印刷厂转帐,并给了我们稿费500元。我给文化馆帮忙老师100元编辑费,拿出300元作稿费,分发给有关作者,余100元交文化中心站。我还留下200份小报,其中100份交给小马销售,每份三毛钱,她提留一毛,其余两毛交文化中心站。另100份小报,我拿出10份给了借阅室,10份送文化局,10份送乡领导。余下的放在我的资料柜里备用。

正在我们沉浸在顺利的喜悦中的时候,有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处正式行文,要对全市无证印刷品特别是小报进行检查,对无证印刷品加大处罚力度。有人就很紧张,说,我们的小报怕要被处罚吧。我说,不怕。加强审查,是为了文化产品不出现反党反社会主义及违法乱纪内容,向人民提供好的精神产品。咱这小报内容,就是民间传说及导游内容,无有不法内容。至于无证印刷,就说以后注意,还要求他们给咱一个正式批号呢。说不定坏事变成好事。话是这么说,但我还得提前做好工作,先是向镇领导汇报,说了下一步的打算:准备成立镇民间文学研究会,请董书记当顾问。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已搜集整理了一批传说故事,发表了不少作品。董书记连说好好!他说,干工作就是要这么干,干实事,干好事,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你们这份小报填补了钓鱼台旅游方面的空白,也为导游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件事干得好。他又问,经费问题怎么解决的呢?我就说了与企业家合作的事。他更高兴了,说,这是一个好路子嘛。我们文化工作出作品,企业家出钱么,文企联合办文化,是条好办法 。我就说了市上可能检查的事,他说,这事你放心!内容上没有啥不合时宜的东西嘛。他们来了,有领导给你们挡驾哩,安心工作。

我又来到县文化局,找到张局长,说了我们的担心。胖局长笑眯眯地说,你们这小报我看了,办得很好嘛,钓鱼台缺的就是这嘛。现在有了它,来人就不怕了嘛,就能给他介绍了嘛。特别是那些传说故事,很吸引人嘛,加上简介,更加叫人信服,很具说服力嘛。至于那个检查嘛,你们不要管他,有啥事儿,有咱文化局给你们撑腰嘛。干工作总是好事嘛,不能老是给干工作的人寻事嘛。

张局长一席话,我把紧悬的心彻底放到肚里了。

1985年4月,我们又出了《钓鱼台》第二份小报。这次完全是以文化中心站名义印行,报头题字是金虎请他的朋友,当时在县农行工作的书法家崔宝堂题写,苍劲有力,端庄大气。这期小报是我画出版样,直接与印厂联系印刷,编排比较正规。头版头条,就刊登出“我镇民研小组正式成立”的消息,提出:成立民研小组,就是为了搞好当地民间文学的普查与抢救工作。并登出了乡民间文艺研究会组成人员名单,董书记为顾问,组长田溪,付组长胥引才、关金虎,成员有杨志科、张春香、席胜利、唐双琪、赵堂科。董书记还在报眼题辞道:“钓鱼台久负盛名。风景秀丽,山水宜人。有关传说及其史料非常丰富,很有挖掘和研究的必要。镇民研小组应当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之下,担负起这一重任,并向各方游客逐步介绍这一名胜佳地,为我国旅游事业及民间文学研究增辉添彩。”

就在这期头版下方,我还登出我为小报撰写的“告读者”:“世有子牙,方有钓台。文王访贤,周室大兴,钓鱼台始传盛名。名既出,后人便借此大做文章:虚宗封号,以示慕贤之德;东坡赋诗,广抒情怀;文博题字,璜石珍奇;光烈书赋,钓台增辉。由是盛名益盛,游者剧增。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每年春月,莫不络绎而至。赫赫扬扬几千载,纷纷拢拢数春秋,把个钓鱼台变成了仙家之地,人间天堂……我等得天独厚,世居钓台附近,自小在此游玩,听老人讲古道今,深有所感。为了搜集整理这些文化宝藏,我们特编出这份导游性的小报,既为开发地方旅游尽力,又为各位游客效劳。告知读者能对当地名胜有所了解,并能参与讨论,发表有关文章。”第二版我约了市报一位名家的游记文章《钓鱼台游记》,其余就用了引才老师的两篇有关传说故事《金马驹》与《兹泉龙宫》。第四版,转载了古人一篇《游磻溪记》,还发了金虎一篇《浅说姜子牙的名讳》及传说故事《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补空的地方,用了李逢春一首《钓鱼台题对》。这期可说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读者都说好。我也很得意。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经费问题,后来还是停办了。

天王 I 小镇往事(二十五)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作者:田溪,男,1948年生于宝鸡县天王村,陕西省作协会员。已退休,喜读书,好观游,见山山好,视水水奇,花草竹树,皆展生趣。睹古城,钻老屋,倍增乡愁。有感而发,发而为文。游游走走,新新奇奇,思思想想,大有裨益。以此聊度晚年,足矣。

本文由田溪原创,并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千渭之汇】同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