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利用犯人企图规避侦查的心理,巧妙破案的故事

2024-04-26 08:3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利用犯人企图规避侦查的心理,巧妙破案的故事

中国古代,往往靠刑讯逼供来取口供。

大刑之下,“请君入瓮”,有多少人能熬过来呢,又有什么样的口供拿不出来呢?连中国民众喜欢观看的清官戏,包公出场审案时,也是抬出龙虎狗三把铡刀,也要大刑伺候。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冤死在刑具之下。

也有一些睿智的官吏,能够利用民众的迷信心理,利用犯罪嫌疑人企图掩饰犯罪的心理,巧设迷局,让犯罪嫌疑人自我暴露。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先生编撰的《智囊》一书,就辑录了几则此类的故事,很有意思。老羊不揣谫陋,在这里写出来,以飨读者。

江苏泰兴有个姓刘的县官,当地有老百姓丢失了一个金钗,案发的时候只有两个女仆在场,审讯以后,两个女仆谁都不承认是自己偷窃了金钗。

刘宰命令两个女仆分别各拿走一支芦苇杆,他说:“这芦苇杆有灵验,如果不曾偷取金钗,明天芦苇杆的长短不会改变;如果偷了金钗,那手上的芦苇杆就一定会长长两寸。”

第二天,刘宰叫两个女仆各自拿着芦苇杆前来大堂。仔细观察,发现其中一个长度不变,另外一个却短了两寸,原来那偷金钗的女仆害怕芦苇杆长长了,所以事先就切去了两寸。

利用犯人企图规避侦查的心理,巧妙破案的故事

与此类似的,还有个陈襄断案的故事。

陈襄在浦城当县令的时候,有老百姓报案失窃财物,捕役抓到好?名小偷?,偷?们互相指称对?才是窃案的真凶。

陈襄对他们说:“有座庙里的钟能分辨盗贼,如果是真正的?偷触摸了钟,钟就会发出声响;如果不是?偷,钟就不会发出任何声?。”

于是派吏卒押着偷?们先?,??却率领官府中其他官员到庙中祭祷,暗中在钟上涂满了墨汁,再?幕帘遮住。这时才命令偷?们??上前摸钟。等众?绕钟?圈后,只有???上没有墨汁。审问后果然是真正的?偷。原来那名小偷?害怕钟会发声,所以不敢去摸。

无独有偶,还有个胡汲仲断案的故事。

胡汲仲在宁海任职时,有一次,一群妇人在佛堂诵经,其中一名妇人丢失了衣服。

正好胡汲仲经过这里,丢失衣服的妇人就告到胡汲仲这里。

胡汲仲取了大麦放在这群诵经的妇女手中,要她们继续合掌绕佛像诵经,一如既往。

胡汲仲自己却端坐在一旁闭目养神,说:“我命令神明监督你们,偷盗别人衣服的人如果围着佛像走上几圈,手中的大麦就一定会发芽。”

其中一名妇人频频查看掌中大麦,于是胡汲仲就命令手下的人将这名妇人抓起来,审问后果真就是窃衣者。

利用犯人企图规避侦查的心理,巧妙破案的故事

违法犯罪的人,没有几个人心里是踏实的。总是害怕露出破绽,有什么把柄落在别人手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罪行,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贼心虚。

在掩饰自己罪行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再生证据。所谓再生证据,就是在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掩盖犯罪,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法律追究进行的一系列反侦查、反追诉活动中所产生的,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原生证据存在或反侦查活动存在的事实材料。

刘宰、陈襄、胡汲仲审查案件,不是动辄就上大刑拷问所谓的嫌疑犯,而是巧妙地利用犯罪嫌疑人企图掩饰犯罪的心理,让真正的犯人自己跳出来了,应该说是比较聪明的官员。

从这点上来看,还真是值得我们现代的司法人员借鉴的。

学点古人的智慧¥5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