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陶弘景定居陶山的故事

2023-12-17 08:11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陶弘景定居陶山的故事

陶弘景定居陶山的故事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虽然历经了宋、齐、梁三朝,但一般被认为是南梁时期的人,据说国家取名“梁”也跟他有关。

image.png

陶弘景画像

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过亲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为当时国号还没定就来请教陶弘景。而陶弘景进行了几次占卜,发现结果都是一个“梁”字,他就上书给萧衍,说“梁”有助国运。于是梁武帝萧衍就把国号立为“梁”。

当时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隐居修行。武帝向请他出山来入朝为官,他亲手写了诏书给他,并且赐给他一条鹿皮的头巾,后来又几次增加聘任的礼物。可是陶弘景始终是没有答应,他画了一幅画给武帝。画上有两头牛,一头牛被散放着在吃水草,一头牛戴着金络头,还有人牵着绳子并且用棍子驱赶他。两头牛,前者是他现在隐居的自己,而后者就是为官后的他,享受富贵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这幅图后,大笑着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尘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庄子的那只摇尾巴的乌龟,这哪里有可以让他做官为我所用的道理啊?”从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过,国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还是会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询问请教。他和陶弘景之间,书信的联系一直不断,每个月常常就有好几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会烧着香虔诚地接过,态度十分恭敬,简直无可复加。所以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传

《陶弘景传》出自《梁书》第六十一卷,列传第四十五。这一列传,名为《处士》,所谓“处士”是指有德有才却隐居起来不出来为官的人,后来一般称之为隐士,除了陶弘景,还有阮孝绪、刘慧斐、范元琰等十二人。

陶弘景塑像

《陶弘景传》全文只有八百字左右,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比如传记一开始说到陶弘景出生的异象: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怀里出来,又看到两个神仙手拿香炉来到她家,不久就怀孕,生下的就是陶弘景。再比如,陶弘景因为擅长辟谷导引的道法,所以年纪超过了八十岁,样子还跟壮年一般。

传记还提到陶弘景的长相,高七尺四寸,神态仪表明净秀美,眉清目秀,身材细长,而耳朵很长。他十岁的时候因为得到了一本葛洪的《神仙传》后日夜研读,于是萌生了养生的志向。之后跟别人说:“抬头看天上的云和太阳,不觉得它们很遥远。”

后来,《南史》因为以《梁书》为蓝本之一,所以也为陶弘景写了一篇传记,不过字数有两千多,可见记载详细得多,增添的内容主要是他生平的一些典故和小事。比如这篇传记还提到了他的父亲名贞,是孝昌的县令,而母亲姓郝,而且父亲是被妾室所杀害。甚至在描写陶弘景的外貌时,具体细节到了两边耳孔各有十几根毛冒出来两寸多,而他右膝盖上有几十个黑痣仿佛要排成北斗七星的样子。

陶弘景号是什么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华阳陶隐居集》。这是因为他三十七岁辞官以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自此他就一直隐居不出,即使皇帝来请没用。

陶弘景画像

陶弘景一生向道,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读,从此萌生了养生的志向。之后他年轻时就写过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神仙的仰慕。而陶弘景辞官后,就开始学道修行。他拜师东阳孙游岳,向他学习道教的符箓、图谶以及各种经书道法。之后,他更是游历名山大川,四处寻访仙药,期间也拜访了许多当时的高道。道教茅山一派实际上就是由他建立的。

后来,陶弘景就正式在茅山隐居,修道、学医、养生、游山玩水、吟诗抚琴等等,好似仙人一般。他特别喜欢松涛的风声,于是就在庭院里种了许多松树。因为他擅长辟谷导引的道法,所以年纪超过了八十岁,样子还跟壮年一般。而当他八十五岁高龄去世时,传说他脸色如常,四肢还可以弯曲而不僵硬,而且屋子里香气弥漫,几天都不散去。由此可见,陶弘景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得道的隐士,所以“华阳隐居”的号非常符合。

陶弘景还有一个谥号“贞白先生”,这是他死后南梁皇帝追封的。所谓“贞白”就是守正清白,这大概是在称赞陶弘景坚守自身的清高。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他的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谢中书,原名谢徵,南朝梁人,从小好学善文,才华横溢,因为担任过中书郎一职,所以被人们称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

这封信共68个字,却语言精练文采飞扬,不似散文更像是一首诗歌。陶弘景上来就发出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名山大川壮美景色,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谈论的。开头这平实的一句,立意高远,也奠定了全篇道尽山川自然美景之意。

之后,陶弘景具体了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直插云端,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光十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晨,薄雾将消时,猿猴、飞鸟肆意地啼叫,此起彼伏。傍晚,夕阳快要下山时,深潜水底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有山水,有草木,有鸟兽,有游鱼,美景通过这简单的几句已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无不憧憬向往。

最后,陶弘景前后呼应,再次感慨: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异的美景了。谢灵运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诗中时常描绘出山水的自然美景。

陶弘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给为官的好友写信,着力地描写山中美景,一字不谈尘世官场,一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隐逸山水的乐事,也算是一种交代现状,二是有劝其和自己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陶弘景 陶山

陶弘景辞官归隐后,先是四处游历,足迹遍布中国的名山大川,既是拜师学道,寻访仙药,也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之后才正式定居在茅山。其中陶山就是他曾经隐居多年的地方,当地也流传了不少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陶弘景画像

陶山现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因为形状像木鱼又叫木鱼山。据说,古时它叫屿山,因为陶弘景隐居于此,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治病救人而分文不取,所以为了纪念他称其为套公,山也于是改名。后来,陶山被认为是洞天福地,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二十八。

据说,一天有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来找陶弘景看病,她说自己是沙门山人。陶弘景给他把脉后,才来三味草药给她,叮嘱她回去煎服。老婆婆果然药到病除,几天后来向陶弘景道谢,送了他一颗木头的方形印章。老婆婆跟他说,以后如果遇到旱灾,可以把这个印在屿山东北的八角桥边的红岩上面盖三侠,就会有乌云出现,雨水自然落下来。

后来,那里确遇到了一场大旱,陶弘景试了试老婆婆的方法果然灵验。不久,他把这方印章交给了当地的长老保管。当地的百姓都说那个老婆婆是山门山的白龙娘娘。

从此,那里只要一遇到干旱,当地百姓就会抬出陶弘景的塑像来求雨。据说现在的陶山,还保留着陶弘景的庙,而在它的左边则是白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