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故事经过揭秘

2023-12-16 18:1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故事经过揭秘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故事经过揭秘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作为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历史上有很多的关于他故事,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则美谈,还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颜公付酒钱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传至今。

image.png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故事主要发生在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时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为了家中的生计,前往距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就在这年的冬天,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八十一天时,恰逢浔阳郡的督邮前来彭泽县巡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是个名叫刘云的人,他凶残狠厉的为人以及贪婪的个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两次都以巡视为借口向各县索要贿赂,如果不给贿赂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那个人,因此,他每次巡视完毕后都是满载而归的。

这次前来彭泽巡视的督邮是个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达彭泽的旅馆,就命县吏叫县令去见他。陶渊明虽然相当瞧不起那些贪图富贵、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就立马动身去了。没想到的是却被县吏阻拦,而且还被告知参见督邮需要身穿官服,并且要束上大带,不然是失礼的表现,会被督邮趁机大做文章的。这下子,陶渊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长叹一声后说自己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小人献殷勤呢。

说完之后,陶渊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彭泽,而彭泽县令这个官职陶渊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陶渊明爱菊

陶渊一生非常喜爱菊花,常常与菊花为伴,被人称为“菊友”,是个名副其实的菊花迷,因为他非常了解关于菊花的高雅情趣,曾被世人奉为“九月花神”。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真的相当喜欢菊花。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此人相非常正直,对于功名利禄这些看得非常淡,也相当自尊自爱,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他曾在做官十余年后辞官归隐田园。归隐后,陶渊明就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种菊也成为了他隐退后最大的爱好。每天从田地里回来后,他就会到他的菊园给那些种植着的菊花浇水、松土、除虫,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非常珍视他的菊花。

在南宋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著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内容记载:某一年的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坐在菊花丛中,手上拿满了菊花。之后江州刺史王弘突然送酒来,他立马就开封喝上了,直到喝醉后才回到房间。陶渊明种植菊花不仅仅只是用来观赏,也会经常用于食用。每到秋季,菊花盛开后,很多乡里乡亲以及远方的朋友都会来他家观赏菊花。那个时候,陶渊明会泡制菊花茶给客人享用,在客人走的时候还会采些菊花送给他们。因此,愿意前往陶渊明家赏菊的人非常多。陶渊明也时常会这样想,如果能够让菊花在一天之内就开放,那就会有一天的客人前往,那该多好。

总而言之,陶渊明对于菊花极为喜爱。

陶渊明的儿子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才华横溢,受后人敬仰。可是他的儿子却没有一个是成才的,完全没有继承到陶渊明的文采学识。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一生碌碌无为,没有任何成就。

陶渊明与儿子

根据陶渊明的《责子》一诗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对求学都不感兴趣。可悲的是,五个儿子之中,还有三个是痴傻患儿。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懒惰”被陶渊明用夸张手法描写,说是世上无人能及,已经到达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境界。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双生子陶雍份、陶端佚和小儿子陶通佟先天智力低下,是弱智儿。诗中描写双胞胎都十三岁了还不会识数算数,简单的加减法也完全不懂;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到头来只会念“梨”、“栗”,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陶渊明对他的儿子们都非常失望。

家境贫困、仕途没落、儿子不才,时运不济的陶渊明面对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依然能悠然自在,喝酒赋诗。诗句中也少有颓废抱怨之气,始终坚定自己的追求,不怨天尤人。这种博大的胸怀、看淡人间世事的胸襟是无人能及的。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诗文。陶渊明的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那些热衷于利益的尘世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都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渊明那般辞官隐退的避世态度也给后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陶渊明

陶渊明所引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诸多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曾受到他的影响。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愿巴结奉承权贵的自尊不屈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高适也曾想要学习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的做法,远离世俗利益。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诗歌也给后人带去了精神支持与鼓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与清朝诗人龚自珍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因他而得到的感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示了他对于桃花源的向往,而他的桃花源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此种社会的向往与歌颂。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用自己的作品对那般安定和谐的桃花源社会表示赞赏,而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慨。

陶渊明在给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他那舍弃所有归隐山林,逃避现实的态度也给后世之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后世中颇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隐山林,而在那期间他非常喜爱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歌,但实际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渊明那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