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饶平客家丛书介绍2」

2023-11-23 16:0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饶平客家丛书介绍2」

编者按,时隔二十多年后重新翻开“饶平客家丛书”系列书籍,为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前辈们的热心和奉献精神所折服,该丛书填补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开启了饶平县域客家文化研究的先河,丛书中表述的人文知识和透露的家乡情怀至今仍具很强的普教意义,是饶平客属后辈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广东饶平海外客属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处近期将陆续整理饶北前辈的客家文化研究文献,今后将不定期发文推介一下饶平客家文化书籍,旨在宣扬客家先民的文化和精神,增强我辈之文化自信,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一种教育。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主要是依据饶平客家姓氏族谱、家谱的记载资料,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的方法,对饶平客家的姓氏起源、堂号来由、各时期的迁徙过程、进入饶平的时间和原因、到饶平及转涉外地情况等进行研究,反映了饶平客家的姓氏传统文化和人文架构,显示出客家家族社会与文化所拥有的独特风格。此书不仅可供研究客家的历史提出佐证,又可为海外乡亲寻根问祖提供线索。

这里特别提前介绍一下本书的编写过程(也是本书的“编后记”),对二十多年前辛苦采写本书的前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饶平客家姓氏渊源》编后记

本书是由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饶平客家丛书”编委会编写和出版的,由邓开颂、余思伟、詹式钦主编和统稿。由刘陶天、张勇、詹顺之、邓东海和张百城等执笔(执笔者姓名附在章节后)。

本书撰写和出版历经四年有余。今天终能奉献于乡亲和读者面前,我们要感谢饶平客属乡亲和乡贤的热心支持,他们不但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而且在经济上也捐助经费,保证了出版条件,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深圳的张江汉先生、刘德辉先生,潮州的詹金錶先生,新丰的詹益仲先生,广州的许金招先生、刘基青先生,汕尾的邓雄文先生和海南的刘文程先生等捐资相助、汕头的乡亲也捐资一万元。

本书的相片由邓开颂、詹顺之提供;封面和广告设计:邓开颂、张江汉;责任校对:邓开颂;丛书发行由詹顺之、邓开基负责;谢名度和李谋钳提供了书稿资料。以上同志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参加本书编写人员较多,各姓氏族谱材料详略不一,甚至有的姓氏仍寻不到家谱记载,因而在体例与文字风格上不尽相同,编者虽然做了极大限度的修改或改写,还是不尽人意,再加上我们的水平不高,资料有限,本书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父老乡亲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这里要说明二点:一是姓氏中的人物,一般不在此书入册,留于丛书《饶平客家人物传》录用;二是东山和渔村二镇的资料尚不足,待以后补充。

下面摘录出《姓姓和睦相处 代代繁荣兴旺》全文(共七千七百余字),也是本书代前言,由邓开颂、余思伟撰写。

《姓姓和睦相处 代代繁荣兴旺》

邓开颂 余思伟

“您贵姓?”这是人们初次相逢第一句礼貌的问话。“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千年古训,如同烙印般铭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毋容置疑,姓为名之冠,形成中国人特有的识别符号。据《百家姓》所载,现全国姓氏约五百一十多多个。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我国姓氏在世界上历史最悠长,一些主要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以前,约三千年历史。饶平客家姓氏大都出自于中原郡望(即该姓的望族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辗转迁徙,开荒拓土,群起居落,繁衍生息于饶平山区,又播迁海内外。今天,当我们跋涉在上饶山区的崎岖乡村时,眼前一座座古老而高大的土堡、土楼,形态各异,鳞次栉比,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这就是饶平客家独特的民居。形成今天饶平客家姓氏聚居村落的格局,是与客家播迁史密切相关的,每个姓氏支系绵延数千年,都与中国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变化分不开的,又与氏族中某些特定因素相关连的。这就形成了色彩斑谰的姓氏传统文化和人文架构。在某种区域,又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家族制度,至今在饶平遗风尚存,显示出饶平客家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所拥有的独特风格。

为此,我们从饶平客家姓氏的渊源和布局回首我们这支客家民系中的支系形成及客家迁徒与衍播过程。

一、半山客

客家民系中的支系饶平客家,俗称半山客,半山客属客家民系的一一个支派,主要由所居住生息的地理环境所决定,并由此形成的语言特色和生活习惯。据客家学研究认为,面向潮汕平原,背靠梅县山区这一百多公里狭长地带的粤东山区的客家统称为半山客,包括的市县有丰顺、揭西、陆河、揭阳、饶平、惠来、海丰、陆丰、汕尾、普宁、潮安等。以泰国为例,上述市县籍半山客人士,于1980 年4月6日在泰宋卡府举行隆重的“泰国半山客会馆”新厦落成典礼,泰国半山客人士不乏声誉卓著的侨领、大企业家和大慈善家。

半山客祖先主要从嘉应州(今梅州)和福建等地迁往靠近沿海的潮汕山区,含辛茹苦,拓展根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更多地长期与潮汕语系人(即福佬)交往,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如风俗习惯方面,除保留一部分客家传统外,另一部分则接近潮汕民俗;饮食方面,既懂得做客家菜,又懂得做潮州菜;在语言方面,多数半山客人会讲流利或半流利的潮汕话。在靠近潮汕人居住的地方,半山客人在言谈中,三句半山客,二句潮汕话夹杂其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潮汕隔离较远的封闭式山区的半山客,仍操着单一的半山客方言。

居住在梅州与潮汕之间的半山客人数约三百万,他们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差距不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与纯粹的梅县客家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狭长地带的半山客又彼此独立,虽然语言上有点地方味,但基本上便于交流。

二、客家祖地石壁村

半山客作为客家民系中的一个支系,与客家历史上的大迁徙路线是一致的。

客家人的祖先原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望族,因战乱和灾荒,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就开始举族衣冠南渡。先后经过五次大规模迁徙,大部分的客家先民来到福建宁化石壁村驻足垦荒,后来再逐步播迁到南岭十多个省份的一百八十多个县和世界七十多多个国家和地区。“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必有客家人”今天海内外的客家人约有一亿。

福建宁化县石壁村(今“石碧乡”,唐时称“玉屏”),据史载:“其地址踞闽赣要冲,客家先民,大抵本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复由闽迁粤,其与宁化石壁发生寄居关系。”石壁村被公认为客家人的摇篮和南迁的中转站,由此播迁到海内外的客家姓氏达一百六十个之多,故海内外客家后裔族谱百分之八十称先祖来自“宁化石壁”。

笔者在1996年10月应邀参加祭祖盛典和参观新落成的客家公祠。公祠巍峨壮丽,占地一万平方米,祠前牌坊由杨成武将军题写“客家祖地”,祠前石碑由香港知名人士姚美良先生题写“客家魂”,公祠匾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手书。

公祠主建筑分前、中、后三大厅,中厅为祭祖大殿,摆放一百二十七姓祖宗牌位,后厅收藏有族谱、家谱等文献及文物,整体设计为宫殿式仿古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宏伟华丽。《客家公祠碑记》刻石以志在石壁拓土垦荒,生息繁衍,远播他乡的各姓氏,行文简洁,弥足珍贵,特兹录如下。

正面碑文上铭记:

宁化石壁,钟灵毓秀,客家发祥于此,客家民系长于此,由此拓展,达四海,衍五洲。心系根系,魂系故土。拳拳游子心,依依故乡情。兴客家总祠,聚列祖列宗英灵于一堂,振客家之雄风,是客家精诚团结的象征;是我辈贤哲敬宗谒祖的寄托,也是客家人爱乡爱祖的情思。公祠屹立于武夷山南段,承接武夷山之灵气,蔚起客家之精灵,祈望客家裔孙吉祥繁荣,永世其昌。

背面碑文上铭记:

石碧,古称玉屏,唐中叶更名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取坚不可摧之意。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与开拓,先后曾有寮、寨、坑、塘、洞、里、村、乡、都、市、城等诸多称谓,大致为宁化‘西乡’地域的泛指,周围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今之‘石碧’,仅为古石壁之一部。

石壁位于武夷山东麓,与江西石城县相邻。境内有闽、汀、赣三江的源头,水道可通闽、粵、赣三省,其通往江西的站岭隘口,历为两省交通咽喉。石壁是一块平坦开阔的盆地,自古森林茂密,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并优。唐初黄连(宁化古称)镇将巫罗俊在这里‘开山伐木’、‘泛筏于吴’,使石壁较早成为名噪一时的经济、文化中心。

自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汉人举家举族南迁,栖息于皖、赣等地。唐未黄巢起义,战火燃及大江南北,中原汉人再度南迁,分别自晋、豫、皖、赣、苏、浙等地,经赣南入闽,涌进了以石壁为中心的战争‘避风港’,史称客家第二次大迁徙。据查证,至少有上百个姓氏、一百四十余次的迁入记录。如管、钟、邓、巫、罗、赖、李、陈、雷、丘、伍、杨、温、欧阳、伊、刘、唐、施、夏、黄、贝、洪、何、吴、孙、曾、蓝、范、廖、谢、邬、郑、薛、张、黎、江、官、蔡、阮、高、滕、肖、魏、王、卢、傅、方、阴、危、汪、池、徐、熊、万、丁、沈、易、侯、杜、上官、谌、梁、郭、柳、邹、甘、周、马、潘、汤、曹、姚、林、戴、彭、贺、叶、龙、童、缪、刁、程、俞、余、姜、毛、朱、涂、饶、翁、胡、游、阙、白、袁、詹、严、龚、卜、古、房、幸等等。客家先民在以石壁为中心的地域内初步形成客家民系后,又向闽西、粤东等地迁移,外迁姓氏亦有上百之多。故客家人的族谱大多记载着其始祖或祖先是石壁人或宁化人。石壁被喻为‘客家摇篮’,亦称‘客家祖地’。

石壁的热土孕育了客家民系,石壁的雨露滋润了客家儿女,石壁史迹,铭记千秋。

三、饶平客家始祖基本发韧于石壁

饶平客家各姓氏始祖,基本上发韧于客家摇篮石壁村,在客家公祠碑记中列举的一百零二姓中,基本上也可找到饶平客家三十九个姓的牌位。当我们浏览了这本渊源考著作后,读者就可从中看到各姓氏的最初起源和与石壁迁出的关系记录。

现将饶平客家各姓氏已在族谱中文字记载的有关内容提纲挈领式作个简述:

钟氏--周武王封地钟离而得姓,东晋末年南迁,经福建宁化、长汀至大埔百侯,后裔再迁饶平下善钟屋、新丰大光和九村、饶洋等处,其中下善钟屋之钟氏约自明朝中期从大埔百侯迁入,为开基祖。

邓氏--以国为姓(今河南省邓州一带),溯闽西南、粤东邓氏,自八十七世调元公始,其曾孙大猷之曾孙文显公世居福建宁化石壁禾口村,其子志斋(号太乙,九十四世祖)被粤东多数邓氏裔孙尊为一世祖。

许氏--出自姜姓,“于宋末从宁化县石璧乡徙入饶平山前乡,和诏安县同为一派。”石壁村的许氏族谱也载:“ 因元乱乔出谷迁饶平岭脚社寮背乡建业”。据此,上饶、上善的许氏约在宋末元初从宁化石壁迁入。

巫氏--饶平巫氏族谱缺记载。据宁化济村、巫高《巫氏族谱》载:南齐永明元年( 483年),创建黄连镇,授为黄连镇将。后裔巫大一郎迁广东曲江,为入粤始祖,其孙禧迁广东兴宁。后裔千三郎徙大埔。饶平巫氏先祖可能从大埔迁入。

罗氏--饶平罗氏族谱缺记载。据宁化等族谱载: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万发,讳公发宣义,自沙县迁黄连竹筱窝(今宁化县治所)。传至四世,……唐末,有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宁都,转迁石壁葛藤村(今禾口南田村)。后裔日繁,分行各地。……宋末另有佰七迁兴宁南郊,小九居兴宁东郊,昭远徙兴宁北厢,循矩随父(曾任潮州大埔县儒学)移居兴宁矮岗,德秉迁大埔湖寮,大九迁大埔安乐渡,宁徙长乐七都。饶平罗氏可能从大埔或兴宁迁入。

赖氏--出自周朝,以国为姓,赖氏世家望族聚居于颖川郡(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四十五世祖赖朝英出任福建汀州宁化知县,后定居宁化县石壁城田心,为开基祖,其裔孙至潮州府海阳县(时未置饶)弦歌都,择上坪村置业创基。

李氏--商末纣王暴政,皋陶(官名“大理”)后裔蒙难逃荒,以李子充饥,改“理”为“李”。唐时李姓家族兴旺庞大,北宋初,七十八世李珠避战乱,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家坊,后其裔孙之一于明初由大埔白叶徒迁来饶,定定居今上饶镇坝上管区周坑。

丘(邱)氏--始于宋朝丘法言(号三郎),法言由河南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丘家坊,南宋时,迁上杭再迁粤东各地;元末明初,入饶分支再迁潮汕一带;明末清初,上饶各地丘氏子孙后裔分支迁台。

杨氏--饶平族谱缺记载。据《新加坡杨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纪念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敇封奉议大夫。生二子--胜二郎、仍郎。胜二郎(亦作圣郎),为唐延平刺史,迁居延平。乾符二年(874年),避黄巢起义自延平迁居宁化石壁杨家排。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迁居江西石城,德海郎、德潭郎俱徙广东,……宋末,周藩第二十九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堠乡。此记载仅作参考。

刘氏--迨帝尧五世孙刘累为开基始太祖,延及中世祖时,自江苏沛县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于嘉定年间裔孙一支入饶,为石井、九村、新丰、上饶等地开基祖。

黄氏--据始兴、台湾、宁化《黄氏族谱》载:宋初,一百一十九世黄峭山,娶妻官、吴、郑三氏,各生七子(共廿一子)。吴氏生子黄宁(亦名化),自邵武迁居宁化龙上里石壁村,登宋进士。为官广东,官至广州刺史。宋末,裔孙大源、大本兄弟二人,分迁上杭(胜运里)与永定。后衍两路:一路入江西寻邬、安远、龙南至广东南雄、始兴。一路入广东香山、梅州。续衍东莞、潮州、大埔、饶平、……。饶平黄氏族谱载:于元朝后期迁至今饶平上饶镇营前开基。

何氏--据《崇正同人系谱》载:始祖,大郎(三十七世),后梁开平(907--910)进士,贞明间授福建宁化县尹。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任满定居石壁村。次年,旅游广东,路经武平岩前,嘉其地美而徙居于此。生子五,后衍会昌……、饶平……。

吴氏--从周朝周族生根发派,后晋南迁,宋初由江西南丰迁至至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又由宁化迁龙岩,再从大埔入粤。

曾氏--源出于姒氏,后裔徙于汀州宁化怀德乡,明前期徙至漳州府平和县清凝里(今平和九峰),清初,平和九峰世系一支派迁入饶平,上饶埔坪,另一支派饶平建饶钖坑、城下,后不少迁至台湾、潮汕一带。

蓝氏--饶平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渊源缺载,兹录五华《蓝氏族谱》: 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宋时,自宁化迁居漳州。饶平蓝氏族谱有载:蓝庆寿从福建漳州移居大埔湖寮下坜村茅坪开基创业,迨明嘉靖间由勉斋公次子名宽始迁入饶平今蓝屋村定居。1988年6月6日经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畲族。

廖氏--出自周朝廖国,世居河南中部等地,黄巢起义后战乱,迁居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裔一路南迁,约明洪武年间(1399--1402年),支派由福建龙岩永定坎市迁至饶平新丰溁东里扬,是为饶平廖氏之开基祖。

谢氏--出自西周,元初,裔孙徙至江西金溪县,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再至漳州小靖,元末再迁到今饶平新丰镇横溪乡,开基创业,谢福全为横溪谢氏之始祖。

郑氏--出自姬姓,以国(今河南省新郑县)为姓,约在明中叶入饶,大始祖在上饶西埔,再派迁入九村郑屋村。另据宁化《郑氏族谱》载,南唐时郑彦华征讨有关,钦赐致仕还乡于宁化东郊招贤里立郑坊。

张氏--起源于春秋晋国,郡望为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县一带)。张氏乃中国盛族,宗支日衍,宋神宗时张子端始迁宁化石壁葛藤村,为始迁祖,再分布闽县各处,有“宁化名扬”之说。饶平开基祖为元朝张盛德。

江氏--出自嬴姓,唐末黄巢起义,早期在西晋迁赣的江氏,避乱而迁入汀州之宁化。江礼祖父野一偕弟野二于公元八七五年居于宁化石壁,后衍播于广东等地。

蔡氏--出自周朝姬姓,唐中期安史之乱为避兵祸一路南迁。(按:《崇正同人系谱》载:唐末,为避乱,有蔡氏诸子孙侄分散而寻居宁化。)约在元末明初入饶,居于今上饶蔡仔角约六百余年。

萧氏--出自周朝萧国,三次南迁,元初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嘉藤凹,再徙今大埔松源都,元朝时迁居今上饶萧屋开基。

王氏--饶平新丰、上饶、上善之王氏,出于“太原”,系灵王太子晋(子乔)之后(前246年),根据《东官乡谱》载,由宁化石壁村入饶。

卢氏--源出于姜太公,卢傒为始祖,下至卢宗泰为六十一世。宗泰为范阳世系始祖,范阳世系第十四卢处信于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自江西虔州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裔孙子春于元初迁饶平上饶、上善等地。

熊氏--熊氏出自周朝,望族聚居于江陵(今湖南江陵县),熊氏南迁,始于西晋年间,宋靖康之乱后入粵,入饶时间估计在元末明初。据宁化《熊氏族谱》载,熊氏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迁入。

沈氏--据梅县《沈氏族谱》记载:廷辅,宋高宗时随父入闽,由杭州迁居福建省建阳县,生八子,长子椿,移居宁化县贵溪;五子桂,移居宁化招贤里。后裔天赐于宋末分迁上杭、大埔。饶平沈氏始祖是入闽世系的第八世祖八十五郎。

郭氏--源出于姬姓,至唐中期郭子仪时已衍传六十代,宋时迁往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元时移居今上饶镇西埔管区,开创基业。

林氏--林氏之源出自黄帝高辛之后。散居周、鲁、齐、卫各国,永嘉之乱后裔南渡,宋理宗宝庆元年(1227年)南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明初迁入今饶平坪上乡,后又继迁石头乡金场岭安石楼开基,为饶平林氏之始迁祖。

简氏--据台湾、南靖《简氏族谱》记载:简氏于宋淳化年间入赣,始祖乃蜀汉简雍之第二十一代子孙简国鸣,因官而定居新喻县,后迁宁化。宋孝宗时,宁化石壁简会盖,生三子:驱、骚、骤,次三两派迁广东,……后衍客家地区及闽南地带。据饶平简氏族谱续:元朝顺帝至顺年(公元1333年)十世简居享游学入饶,在今石中简屋村置田建屋,为入饶简氏始祖。

吕氏--为炎帝后代,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8年),开封伯吕万春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在宁化居住十余代,藩衍遍及赣、粵、闽、台等地,南宋后期,吕伯州公由宁化迁居漳州府诏安县秀篆河尾乡寨上园门口,明初,吕天淋由秀篆迁入饶平建饶。

詹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生有二子,次子文公,封爵于河北省河间郡詹城(约在今天津和沧县之间),得姓于此。六十四世祖为避乱于北宋钦宗时,南迁暂寓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后移居广东大埔长窖村。六十五世祖于南宋时入饶,现饶洋西瓜园为开基饶平之始祖。明中叶时分布饶各处。后期至清初七十五世后裔孙再播迁澄海等潮汕平原及台湾海外。

余氏--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先世自江右徙居闽汀(州)。(宁化《余氏族谱》也有寓居记载),传发饶平黄冈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官吏横征暴敛,黄冈六世祖被迫逃难到九村,为陂墩村余氏开基祖,迄今历经约四百多年。

袁氏--出自周朝,晋“永嘉之乱”始南迁,唐末黄巢起义第二次南迁,元初其中部分裔孙迁徙至嘉应和饶平。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宁化迁往闽西、广东等地的姓氏其中也包括“袁”姓。

游氏--出自西周。北宋末,六十七世游为由江西芦林息坑迁徙至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南宋高宗时分支迁至上杭县。明后期迁至饶平建饶车岭,成为始迁祖。

尤氏--饶平尤氏缺族谱,族人回忆说清末由大埔枫朗迁入。据有关资料查索,“尤”姓也曾在宁化流居过。

周氏--饶平上饶镇周氏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约明朝初期,宗室第八子周隆寿移居饶平上饶,至于周氏迁宁化之前,其宗支为哪一支,始祖谁人,有待考证。

张廖氏--饶平建饶镇居有张廖氏。据记载,张廖氏的聚居地是福建诏安县二都官陂。于明末迁入饶平,(开基祖为智光) 至今已有二十一世族。

朱氏一-饶平东山朱氏族谱缺载。据宁化下沙《朱氏族谱》 :隆公,明嘉靖二年(1523 年)由泰宁以贸易入宁,侨寓中沙十余秋,而后择居下沙窑上。《牒研学研究》 第二辑也有此录:有朱氏一支自宁化迁漳州平和县。此录仅作参考。

涂氏--饶平东山涂氏族谱缺。据宁化城郊官家坊《涂氏族谱》载:钦,明洪武乙丑(1385年)进士。传四世孙文坚,由乡进士任绥安敦谕,遂居家于建邑。其三世孙惠保,迁宁邑官家边。此录只作参考。

现在繁衍于饶平渔村的四大姓氏(前面已述)的祖先,同样从中原地区的河南、洛阳、山西等地,或因避乱,或谪官南下,先入江西经福建宁化石壁而后入饶居渔村。

上述饶平客家姓氏渊源,基本上来自于各姓氏已有的族谱,但同时也发现,好多姓氏族谱记载并不周详,甚至遗缺,有关补遗仅作参考之用。调查结果也证明,在十年浩劫之前,各姓氏村落都保存有较完整的族谱,并大都由本族长老负责收藏和续谱,可惜,那场“革”文化之命的空前劫难,族谱被当作封建糟粕付之一炬,只有部分被匿藏起来,因故好些姓氏无法连绵历史这根线,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下的遗憾。

四、同源一脉 同声相应

从饶平客家各姓氏族谱中,我们仅从简述的字里行间看到,客家先民在千百年来从北向南迁徙途中历尽了艰辛,正如有副长联精辟写道: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避荒,荜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

家乡何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徙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绵延通五洲,同根柢,四海为家就是家。

追溯姓氏渊源,在于寻根问祖,以先人精神励志后人,著名客籍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在著述中写道:“客家是一个最讲‘木本水源’的民系,……他们最重视祖宗的手泽,最重视‘光前裕后’的工作,……他们以为‘积德行仁’,则可使子孙发达;发愤立功,则可使祖宗荣耀。他们最富气骨观念,虽其人或穷促至不可收拾,然若有人无端藐视他的人格,说他‘殿衰(败坏)祖宗’,他们必发愤自立,往往因是而转弱为强转衰为盛。这种‘毓德垂后’、‘励志扬名’的观念,往往演为冒难进取、大雄无畏的行动,亦往往促进客人事功的发展。”(罗香林:《客家源流考》第105-106页)

客家先祖从中原和河洛地区一路辗转迁移,多舛的命运,路遥之艰辛,促成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桴鼓相应、和睦共处高度的合群意识。

客家先民作为迟到的“客人”,只能定居在荒僻贫瘠的山区地带,耕地缺乏,交通险阻,生存发展条件颇为恶劣,一方面阻滞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在今日,更拉大了与富庶平原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艰苦的自然环境,迫使客家人勤奋向学,不断寻求向外发展,养成了奋发进取和敢于冒险的习性。

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饶平客家各姓氏族,千百年来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这方热土,尽管历史上曾为土地和民事发生纠纷,但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环境使乡亲们懂得“家和万事兴”之金科玉律,姓氏不分大小,村落不分强弱,彼此平等相待,守望相助。正如《诗经》所云:“同源--脉,同声相应。”这也是我们竭诚发动众乡亲集思广益编写此书的初衷。

我们祈望饶平客家地区做到:姓姓和睦相处,代代繁荣兴旺。

1997.7于广州

下面为《饶平客家姓氏渊源》书中部分内容影印件,全书内容如有需要可联系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秘书处索取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