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星际穿越》电影剧情解析及解读-故事背景设定篇(一)

2023-11-06 21:07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星际穿越》电影剧情解析及解读-故事背景设定篇(一)

背景设定:世界末日

《星际穿越》电影剧情解析及解读-故事背景设定篇(一)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人类的末日不是天外陨石,也不是太阳氦闪,没有水漫全球的海啸,也没有遮天蔽日的火山灰,末日就是男主库伯的日常生活。是看似平静的生活里,死神慢慢掐住所有人的脖子,点点的让你窒息,慢慢的感受死亡和绝望。在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谨的科幻片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灾难将要毁灭整个人类?难道说就这个枯萎病搞垮整个人类文明吗?对也不对。根据老布兰德对库布的介绍,现在的农场只剩下玉米,咱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玉米割到了最后,可能是有某种神秘力量加持吧。

众所周知啊,小麦是单子叶植物膏,秋葵和土豆是双子叶植物膏,也就是说这个枯萎病他不怎么挑食,应该是蒜型病原体。邻居焚烧被感染了秋葵的时候,库伯那时感叹道。但是在老布兰的那个实验室中,我们也看到了已经有玉米植物感染了这个枯萎病。也就是说玉米最终也逃不过这个枯萎病的魔爪。所以人类是因为粮食危机最终全部被饿死的,不一定,也可能是被憋死了。而且后来哭过儿子的老婆孩子也频繁出现了咳嗽,莫菲的同事检查也表示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墨菲跟着说出“you can't wait for yo** next kid to die”。言下之意,汤姆已经有一个孩子过世了,也就是说老布兰德的表述可能是实情。汤姆墨菲的下一代的存活率已经直线下滑,如果一直待在地球,人类真的可能会在墨菲这一代灭绝。

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判断出,相对于粮食危机,氧气危机可能是更严重的问题。其实这样反而解释了为什么在资源紧缺的时候,国家反而解除了**武装,一般来说资源越紧缺,战争越多会越激烈,但如果最紧缺的是氧气那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氧气你没法,靠工业制氧可能根本维持不了一个文明的延续。至少以电影中呈现的人类生产力已经做不到了。高中老师们都在劝学生毕业之后去种地,哪怕这个孩子考了全校第二,因为国家根本没有资源去支持他们的大学教育,另外老丈人和库伯闲聊的时候也说了,你这样的人早生了或晚生了四十年,从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候的人类工业严重退化,基本算是被打回了农耕文明。

一个农作物的枯萎病真的有这样的威力吗?其实如果大家仔细回顾一下你就会发现这里有个问题,按照老布兰德的说法,农作物枯萎病被真实发现,是七年前小麦的大量死亡甚至灭绝。而库伯在捕获印度空军无人机的时候说,德里任务中心和美国的控制中心一样,是十年前关闭的。如果我们按照刚才的推理来看,其实氧气危机早就陷于农作物枯萎病爆发了,只是民众无法获得专业的大气数据。对于氧气危机还没有认知罢了。这可能是各个国家**以及学术界心照不宣的真相,因此才会有老布兰德和库伯的这样对话。when they realized that killing out of people was not a long term solution。所以氧气危机才是人类面临着最大危险。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氧气危机呢?说到氧气,我们就很自然想到植物。说到植物我们又很容易把目光转移回这个枯萎病,枯萎病感染农作物,从单节植物缸到双节植物缸都有病例,难道除了农作物以外的植物就能安然无恙?其实反过来思考可能更正常。造成植物的大量死亡才会有后来的氧气危机。而感染农作物不过是压垮人类的最后一棵稻草,这样的话同时也就解释了影片中的另一个现象,沙尘暴。

我们可以从库伯的日常生活中看出,这种一口气半**的气象早已经是常态了,这可能就是因为大量植物死亡造成水土流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土地沙漠化。不过就算是沙尘暴,跟氧气危机相比,也稍微有点没排面,所以我们说回氧气危机,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很多人肯定会反驳绿植没了还有海洋浮游植物呢,对于全球的氧气储量,海洋浮游植物的贡献要远远高于陆地植物,现在地球上每年产养大概在三千亿吨,陆地主要是绿色植物,海洋主要是浮游植物。藻类海洋面积占比是百分之七十一,陆地面积占比是百分之二十九。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陆地都有植物覆盖。所以海洋得到的关照要比陆地多。但是陆地绿植的光合作用啊效率更高,所以产氧率更高。最终结果就是这三千亿吨氧气海陆贡献基本五五开。

陆地光合作用呢还要略胜一筹。但是绿植净化等级更高,光合作用效率高,有氧呼吸的效率也高,震动多花的也多,更重要的是绿植产养所产生固定的有机碳不仅被自己消耗,被附近的动物消耗,最后植物死亡后还要被微生物降解消耗。最终产的氧气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的七七八八。而另一种海洋浮游植物产氧固碳之后,虽然自己有氧呼吸消耗一部分氧气,同时被其他的海洋生物消耗掉一部分。但是仍然会有大量的氧气产出,再加上浮游植物出现的时间呢比较早,所以大气中氧气储量主要源自于浮游植物。这话本身没错。但是你怎么就能保证枯萎病能干掉绿植就不能同时干掉浮游植物呢?

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蓝藻就是植物叶绿体的前身,比如叶绿体十六RNA与蓝藻的十六RNA的序列,被证明是同源的。而这个十六RNA是参与钛链合成的基因序列,对于叶绿体发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这个枯萎病的病原体就是专攻这个叶绿体的十六RNA,就有可能影响叶绿体的蛋白合成.进而影响叶绿体发育。与此同时,因为叶绿体和蓝藻的远亲关系,蓝藻自然也难逃魔爪。海洋浮游植物中的叶绿体也同样难逃魔爪。于是整个地球的光合作用都被这个枯萎病掐死了,但是就算地球在此时此刻完全没有生物产量,凭借自古以来浮游植物和绿植攒下的家底,也就是大气中现存的百分之二十一的氧气含量。想要用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地球的大气质量大概是五乘以十的十八次方千克,也就是五千万亿吨。氧气浓度是百分之二十一,差不多也就是一千万亿吨。因为我们考虑到大量植物和浮游植物死亡,产氧固碳过程几乎停止,全球剩余的有机碳氧化会持续耗氧,这些有机碳大约是三万亿吨,有机碳氧化之后,最终产物我们都算做是二氧化碳,那么这些有机碳全部氧化完大概会消耗十万亿吨氧气,差不多也就是消耗氧气总量的百分之一。而全球生物有氧呼吸,加上微生物降解,再加上化石燃料燃烧,所有这些耗氧加在一起一年也不可能超过三千亿吨。毕竟已经有很多植物死亡了。耗氧还会少更多,但是不管,我们大气一点,然后他们多传几过去,想要把大气中的氧气消耗到氧气危机的地步,少说也得几千上万年。那时候人类或许都能带着地球全宇宙流浪去了。

还会遇到担心氧气危机吗,不要高兴的太早,前面说绿植死亡之后会经过微生物降解,也就是**过程,有机碳大部分都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回归碳循环,另外还有一部分被埋入地底成为煤炭,也很稳定。但是浮游植物就不同,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同时,固定的有机碳中的一部分会以颗粒有机碳的形式,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到海底被储存起来,比如大细胞或者群居的浮游植物死亡沉降,作为动物分泌颗粒沉降溶解有机碳形成似胶体沉降,这些沉降物在水中光合作用下,就会形成一个海洋奇观海雪,另外还有通过食物链层层打包的大型海洋生物体死亡之后沉降。等等这些有机碳沉降到海底。其中一部分就会形成稳定的沉积物,很长时间不会被氧化回到碳循环。这就是我们狭义上所说的海洋碳会。

我们重要的能源物质石油就是这么来的,而这个恰恰有可能就是导致氧气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日积月累,这些海底有积碳的总量非常大,如果同时被翻出来,其氧化过程就会消耗大气中大量的氧气。那这样的沉积有机碳到底有多少呢,具体数值不知道,我们只能进行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用每年堆积的速率大概是一点五亿吨有机碳乘上海水氧化这些碳所需要的时间差不多是一千年,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些有机碳差不多会维持在一千五百亿吨。这个量差不多也就消耗大气中百分之零点零几的氧气。好像不太够看,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

如果这些沉积碳大部分沉入更深一层的沉积物质中,这些有机碳就不能和海水接触氧化。只要没有海洋翻动就会一直累积,而上一次海洋翻动还是在最近的冰川季期间,大约是两万年前。也就说在过去的两万年间沉积有机碳。本来每一千年就换一茬,现在全部被攒了起来,攒了二十茬,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有机碳沉积物的量可能就翻了二十倍,跟之前全球剩余的有机碳已经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会再消耗掉百分之一的氧气,好像还是不够看,那要是有机碳沉积速度比我们之前估计的快五十倍呢,不要觉得不可能,因为后来就研究发现爪哇和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印度洋中沉积率大概有五十倍的不确定性,如果外推到整个海洋,可能要多出几十倍的量。这就不是够不够看的问题了。这些有机物如果被翻出来,其**过程会消耗大气中大部分氧气。继而让每个人都缺氧,最后死于二氧化碳。

现在还觉得氧气危机真的不可能,当然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因为现实中这个概率虽然确实有,但是概率太小了。有机氮沉积物比地球物理学家们又不会多出一千倍。这个概率已经很小了。然后还刚好发生全球性的海洋翻转,这概率就更低了。同时还有攻击蓝藻和叶绿体的病原体,同时这个病原体还是呼吸氮气的,跳出了复反位调节机制。氧气越少它越活跃。**了几乎所有的光合作物生产者。这个概率要是都能中,那真是地球铁了心要灭绝人类。

不过,这一点点的概率用在电影里已经够了,如果你觉得人类现有的工业能力,能够力挽氧气危机的话,我们还可以想想,在这轮枯萎病和海洋翻动造成氧气危机之前,人类已经提前经营了几轮全球性灾难事件。

比如现在正在流行的新冠,遵守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和病菌的战争从未停止,从进化上看,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复杂的免疫系统去对抗病原体的直接攻击,但是病原体的进化从未停止,我们总是落后他们半步,所以一些流行病感染病患的时候,通常会危害患者的健康,有时候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一般来说,但凡是生命体那他想的只有三件事繁衍繁衍还是***繁衍,所以宿主健康损伤严不严重。可逆不可逆对于病菌来说都无所谓,甚至宿主死亡也不算什么,要紧的是因为这不耽误病原体整个种群的繁衍。但是如果致死率过高以至于速度的种群直接灭绝的话,那么病原体也很可能来不及进化到感染其他物种就跟着灭绝了。所以病原体的进化方向,往往都是更高的感染性和更低的致命性,当然这其中也有宿毒免疫系统抗争的原因,同样的规律套用到新冠上。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专家敢说和新冠共存的原因,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被无故牺牲那他们就不管了,至少目前来看,我们不太可能像消灭天花病毒那样消灭新冠,所以共存是迟早的事,这是生命进化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的疫情管控,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更缓和的进入这个共存环境,但是反过来考虑如果没能管住疫情,如果流行病感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那人类可能还没等到坚持共存环境就要失去很多人口了。这对人类文明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要知道现在的新冠致死率已经不算很高了,但是对于当前世界的经济打击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如果新冠和艾滋一样的致死率或者艾滋像新冠一样能飞沫传播甚至空气传播呢,就算人类能挨过去,那要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这时候再配上其他末日电影中常见的大范围**,海啸火山喷发、地球赤极翻转,太阳辐射风暴等等等等。

虽然说这些灾难发生的概率都不高,但是如果电影需要这样设定,那么这些灾难连续来上几个甚至全部发生也是可以的,那时候别说是农耕文明,人类可能连最后的自救计划都组织不起来。直接进入废土求生模式了。

最后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在这部电影中地球上的灾变是如何一步步清除人类的,在突破生活的地球上各种全球性灾难组团侵袭,世界人口锐减,人类社会瞬间陷入混乱,其中以库伯祖国为代表**选择通过从平流层向饥饿人群扔**的方式,主动减少人口,使得生产和分配的问题得到缓解,当然这样残忍的计划也被许多人反对,比如NASA就因此被解散了。人类的工业水平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最终退化到了农业社会。此时的人类已经不再雄心勃勃的想要探索宇宙,只是追求比活命略微好一点点的生活,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需要在温饱线上挣扎,但是生活勉强还算能过,过甚至有的时候还能有一点娱乐活动,

比如一家人去看看棒球比赛什么的,大部分人都以为灾难已经结束了,人类建立的新世界正在好转,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之前灾难中的一个遗毒枯萎病还在等着死灰复燃,在人类疲于应付各种全球性灾难的时候,枯萎病的病原体也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他最先攻击的可能是最原始的蓝藻,然后根据对蓝藻原型的了解,不仅将蓝藻**殆尽,同时对蓝藻二点零的叶绿体也了如指掌,于是和蓝藻亲近的绿藻红藻褐藻等等其他浮游植物也相继遭了毒手。一边**海洋浮游植物还不过瘾,同时他的魔爪已经在陆地绿植之间扫荡,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当年南藻凭借着残氧血洗了地球上的厌氧生物,可惜一代版本已太深,如今枯萎病的病原体通过侵入叶绿体,血洗了所有的残氧生物。呼吸氮气的病原体是要将地球重置回一点零版本的无氧**服。

当然现版本的大神玩家也不是吃素的,人类并没有袖手旁观毕竟人类进化到现在什么场面没有见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我们抑制住了这种枯萎病,但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人类的工业生产力被清理,地球上的绿植和所有植物更是几乎损耗殆尽,全球的光合作用长氧几乎停滞,随着初级生产者大范围灭绝,各级消费者也在逐级消亡,同时因为植被消失,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平起,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劣,全球生物都在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但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因为死的越多,剩下的生物所能得到的资源也就越多。生物付得起这样的代价,人类也不例外,这是生命演化的一部分,当枯萎病的风头过去,我们开始重播湿地恢复绿植,各国**也在积极劝农恢复耕作,农作物不仅能提供粮食还能恢复产养,这时候我们还不是很着急,因为大气中剩余的氧气还很充足,我们只是需要缓一口气,休养生息。但是万万没想到另一个灾难居然和枯萎病打起了抗衡,海洋翻动把海底攒了两万年的有机物全部翻了出来,跟虚氧生物算起了总账,而另一头枯萎病也卷土重来,这一次他的剑锋直指人类的命门粮食。枯萎病正在逐步吞噬各种农作物,而人类对此已经束手无策。

人类的粮食更加紧缺与同时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也在飞速下降,这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末日终究还是来临,此时的手已经卡在了人类的咽喉之上缓缓失灵,想让我们所有人窒息而亡,但是人类从不坐以待毙,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奋力一搏,全世界人类放下争端,解除了所有的武装,竭力避免一切内耗,将绝大部分资源都投向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划-nasa五计划,地球已经不再是家,我们的希望是一个小小的虫洞,新的家在那一头,我们在这一头。。。。。。

本篇关于《星际穿越》的背景设定推断结束,喜欢的读者敬请期待第二篇关于虫洞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