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陈查理的电影(十大必看的经典港片)

2023-10-06 08:04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陈查理的电影(十大必看的经典港片)

陈查理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男主角阿尔弗雷德·莫里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家,他有一个相恋多年的女朋友,两人从大学就开始谈恋爱,毕业后也顺理成章的结婚了。然而就在婚礼当天,他的女朋友突然离开了人世,这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为了纪念自己己女友,他在婚礼上摆了一个巨大的心形蜡烛,上面写着“我爱你”四个字。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感动不已,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有留意最近时事的朋友应该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歧视亚裔的风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不仅亚裔青年遭到了殴打,甚至连亚裔女性都遭遇了暴力事件。

有人发起“殴打亚裔挑战”,目标就是针对女性和老人,把伤人当游戏副本来刷。

另一个新闻报道,一位嫁给白人老公的中国女移民最近被发现被人杀死,而凶手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个种族主义者,对她百般虐待。

在前段时间的枪击案中,开枪打死6名亚裔女性的凶手,不仅不承认自己是出于种族主义杀人,反而自称动机是“戒掉性瘾”,污蔑被害人是性工作者。

我在英国留学过的小伙伴老徐说,经过他的调查,以前,在提到“被种族歧视”时,他身边的亚裔男生纷纷表示“特别明显”,很多人就亲身遭遇过。

但不少女生却表示“自己并没有感到被歧视”,对于一些歧视行为,她们会觉得“可能是外国人比较热情吧”。

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外国人,以前男生女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对男性和女性,西方人歧视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表面上的直接歧视,一个是隐藏在心里的暗地歧视。

最能体现西方人对亚裔女性暗地歧视的例子,是《西贡小姐》。

如果我告诉你,有个越南姑娘,父母死在美军带来的战乱下。她被拐去当 *** 后,迎来的第一波客人,就是侵略她家乡、害死她父母的美国大兵。

你猜这个身负国仇家恨的姑娘会怎么做

答案是:她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位美国大兵,还和他生了一个孩子。

如果我再告诉你,美国在越南遭遇失败后,这个美国大兵又回到了美国,另娶了白人女子。

你猜这个被男友抛弃了的女孩会怎样?

答案是,这个越南姑娘矢志不渝,独自抚养了这个美国兵的孩子。为了维护这段“爱情”,她甚至亲手打死了自己的表哥。

当多年后美国兵再次来到越南见到她时,为了成全美国兵和他的白人老婆,这个姑娘毅然自杀,因为这样孩子就会被难民营送去美国,呼吸“香甜的空气”。

我觉得正常人都会觉得,这姑娘不仅被PUA了,可能还中了邪。

但这就是被誉为“世界四大歌剧”之一的《西贡小姐》的剧情,这部剧和《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齐名。

这部剧的编剧是两个法国人,演员团队是美国人,最早在英国演出,很快就火遍了整个西方世界。

尽管当时有不少人 *** 此剧的“种族主义”,但西方媒体和文化机构还是让这部剧斩获无数奖项。

在多年时间里,《西贡小姐》这样的神剧,不仅塑造了外国人心中亚裔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还培养出了不少得了“黄热病”,来亚洲猎艳的洋垃圾。

幸运的是,这些年随着中西方矛盾越来越浮出水面,不少女性同胞们也逐渐意识到,某些白人在友好外表之下潜藏的傲慢和歧视,她们同样在反对这种审美和文化上的霸权。

这种西方人极力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定义东方文化,东方人,而不管你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姿态,就叫做“东方主义”。

本期视频就给大家介绍几部电影,在理解了这几部电影后,大家自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东方主义”,这种“东方主义”又是如何深刻地塑造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的。

1

2011年,周杰伦在电影《青蜂侠》里出演了“加藤”这个角色。

这部电影改编自1966年的美国电视剧,原版电视剧的剧情稀烂,但却在当年的美国大受好评。

因为扮演主角跟班加藤的演员是李小龙,他拳脚功夫极为凌厉,每次出场,风头愣是把主角都给盖住了。很多外国观众追剧不为看男主,就是要看李小龙演的加藤。

当年李小龙演这个剧的时候,白人编剧不得不专门针对李小龙修改加藤的戏份,不然白人主角就完全没存在感了。

50年后翻拍这剧的周杰伦,遇到了和当年李小龙一样的尴尬。

整部电影里,研发各种新武器,用一身功夫打击犯罪的,是周杰伦演的加藤。

而男主布利特是个干啥啥不会的富二代,却总是趾高气昂地教训加藤,对他指指点点,完全是个拖后腿的角色。

诡异的是,即使男主这么废,剧情还是强行要把他塑造成“团队领袖”的形象,让加藤每次被恶搞、受完气,还会安心地给他当工具人,认同他来领导自己。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影视里,欧美很多学校现在反智主义盛行,学校里爱学习的孩子会被叫成书呆子,最受大家欢迎的往往是运动神经发达,但学习一塌糊涂的球队队长。

而且,很多孩子明明自己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偏偏认为自己“很有领导力”,是天生当领袖的料。

西方媒体还专门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许多白人男性,对于其他族裔和女性担任高管,有非常深的恶意和偏见。

当年朝鲜战俘营里,我们的前辈们观察也发现,很多土耳其人做饭干杂活的时候,美国人就在一边看着不做事,一问他们,他们就说土耳其人是仆人,这事就该他们做。

陈查理的电影(十大必看的经典港片)-第1张图片-

其实就西方大多数领导的水平,如果来中国干个县长可能都干不好。

为什么那么多白人男性,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呢?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也是被影视剧惯得。

因为一说到有领导力的电影角色,我甚至不需要举例,大家在脑海里马上会自动浮现一些经典的白人形象:钢铁侠、美国队长、007等等等等。

但是亚裔,一个都没有。

网友们开玩笑的时候都会说,如果让好莱坞拍一部《流浪地球》会怎么拍?那当然是白人男性当队长,黑人是肌肉男负责当打手,印度裔或者亚裔做技术宅理工男,再加上一个性感的女星负责颜值担当和男主的感情戏,这取经的队伍,啊不,这拯救世界的队伍就齐活了。

以前的好莱坞电影里,亚裔往往都扮演街头的贩夫走卒,从事着卑微的工作,保姆、园丁、中餐馆服务员、保安、 *** ,等等等等。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华人本来从事的都是这些工作啊?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社会里,华人因为勤劳刻苦,往往都是社会的中层,据统计,四分之一的就业美籍华人,都在科学等专业领域工作,收入高于一般美国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管理行业,华裔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远高于美国人。

影视里故意让华裔从事最低贱的工作,纯粹是故意的,就算华裔稍微正面点的形象,他们也要故意把你的性吸引力 *** 掉。

举个例子,一说到外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大家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傅满洲,但其实,还有一个影视人物在西方人那里很知名,在华裔自己这里却很不招人喜欢。

这个人物就是陈查理。

陈查理在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火遍美国,福克斯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出了很多部陈查理的电影,愣是靠着这些电影撑过了大萧条。

陈查理是一个侦探,聪明、机警、善良、有正义感。顾家,靠着自己的智慧破获了无数大案,是一个相当正面的角色。

但是,即使是如此正面的华人形象,也免不了在领导力和性吸引力上给他一顿 *** 。

我们一提到文艺作品里的其他聪明有知识的主角,无一不是英俊潇洒、高大浪漫、风流倜傥的,比如《夺宝奇兵》里的琼斯博士,比如侦探山姆·斯派德,比如菲利普·马洛,比如福尔摩斯。

作为帅气又聪明的主角,他们被身边的女 *** 慕是再正常不过的剧情了,有的甚至会被编剧们安排和美艳的罪犯,和坏女人发生点感情。

但是,一到了华裔主角这里,这些东西就全都没有了。

在陈查理里系列的第一部作品里,就明确描写了陈查理表情呆板、身体肥胖,“迈着女人似的步伐,长着婴儿式的圆脸。”

简而言之,作者把陈查理身上的男子汉气概自动滤掉了,把他孩童化、女性化,让他对白人构不成威胁。

但这种剧总得有点感情戏吧,那让谁来呢?

作者就把和小姐姐们的感情戏都丢给了陈查理的助手,不惜笔墨描述助手和几个女性的情感变化。

相比之下,陈查理就是一个莫得感情的破案机器。

最关键的是,陈查理这个角色有明确的原型,华人侦探阿派纳·常(Apana·Chang),原型看照片你都能感觉出来他颇具威严,实际上他也是阳刚气十足,帅气而有领导力的侦探,深受警局同事们的爱戴。

但到了作家手里,就硬要给你整成一个胖子,一胖毁所有。

陈查理和傅满洲这两个形象,看上去是一正一邪水火不容,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又是对立而统一的。

一直到今天,他们的形象还是好莱坞影视作品中东亚男性形象的樊笼。

比如《破产姐妹》里阿憨的形象,不就是另一个“陈查理”吗?

西方直接的丑化没有了,间接的丑化却依然无处不在。

如果这个演员帅得人尽皆知,那就可以让他扮演一个邪恶的反派,比如《加勒比海盗》里的周润发,《致命武器》里的李连杰,《上气》里的梁朝伟。

如果这个演员比较普通,那就可以让他当工具人,不是武艺高强但一脸冷漠的打架机器,就是戴着眼镜莫得感情的计算机,又或者是眯眯眼一脸猥琐负责搞笑的丑角。

西方的电影在风靡世界的同时,就把白人是最适合当领导,而亚裔是工具人的形象传了出去,慢慢成了部分人的刻板印象。

而与此同时,西方电影里出现的外国女性,却一直在满足西方人的桃色幻想,尤其是亚裔,不管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还是越南人,这个女生大概率是低眉顺眼无比温柔的花瓶,轻易就被白人男性吸引。

电影《巨齿鲨》里,就非常生硬地安插了一个“亚裔女主看到白人男主换衣服”的场景,还让原本知性优雅的女主,对男主一脸崇拜。

这种风气,甚至都影响了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了。

在《长城》、《功夫之王》这两部出动大批中国明星、耗资巨大,准备当名片拿去世界展演的电影里,男主都是非常普通、甚至很菜鸡的形象,但美貌温顺的亚裔女主,就是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他。

不少白人男性,也因为这种文化,对亚裔女性有着病态的迷恋,俗称“黄热病”。

在某些西方人聚集的论坛里,他们兴高采烈地说,只要去中国等东亚国家,就可以随便撩妹、花钱少、还能欺负当地人。

他们对于来中国的动机,他们很明确地表示:就是来撩妹的

这个叫“CCJ2”的论坛板块里,老外就给中国女生起侮辱性外号“Rainy”,给顺从他们不敢反抗的中国男性取外号“Rocky”,还做了这样的表情包:

前些年,德国甚至拍了一个叫《春天的味道》的广告,里面白人男子把沾满汗臭味的衣服脱下卖掉,而在地球另一头,买下这件衣服的亚裔女性还对着衣服使劲深吸一口气,一脸陶醉,要多恶心多恶心。这广告一出来就被日韩强烈 *** 了。

美籍华裔学者黄哲伦,就拍了一部叫《蝴蝶君》的电影,明里暗里讽刺这种现象。

因为《西贡小姐》的原版是叫《蝴蝶夫人》,黄哲伦干脆有样学样,把自己的故事改叫《蝴蝶君》,随后小说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电影的剧情是这样的:主角是一个叫宋丽玲的京剧花旦,他虽然是男儿身,却有一身柔媚的扮相,而且一直用女性身份示人。

男二号是法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伽里马,他在剧场看演出时,被风姿万千的宋丽玲迷住,对这个“中国女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没多久,两人就相爱结婚了。

更神奇的是,两人同床二十年,宋丽玲竟然一直没有暴露,他以“中国人非常含蓄”为借口,让痴恋东方人的伽里马相信他是女的,甚至趁他出差带回一个混血面孔的小孩,说是他们的孩子。

对这位“爱妻”,伽里马深信不疑,完全没发现自己工作的绝密资料,已经飞速地被他盗走。

直到20年后,法国在抓泄密时逮捕了伽里马和宋丽玲,伽里马才得知了真相。

在法庭上,一身男装、英气勃发的宋丽玲,承认了自己是一名地下党,接近伽里马是为了获得抗美援越的情报。伽里马一下子沦为了全国的笑柄。

影片的最后,这个白人男性完全无法接受自己追寻的“东方风情”、自己那位“中国式含蓄”的“妻子”,居然是男的。他画上了京剧的扮相,在监狱里当着大家的面,以小丑的形象自杀了。

这剧情完全就是《西贡小姐》的种族对调版,把被玩弄的一方设定成了原本高高在上的白人男性,让他因为自己的“黄热病”落得悲惨的下场。

更绝的是,这个电影的故事是有原型的,是当年特别轰动的“时佩璞间谍案”。

那个被骗的布尔西科,大概率是个同性恋。

陈查理的电影(十大必看的经典港片)-第2张图片-

尽管这部电影拍得非常优秀,许多业内人士都对它好评连连,原型故事也是传奇。

但是,许多西方观众给这部电影恶评、打低分,不少人都说这电影是“打种族牌”,这部电影评分在IMDB上只有6分多,在豆瓣却有8分多。

相比之下,《西贡小姐》风靡世界时,这些西方观众却不提“种族”这事了。

说到底,他们就是固执地相信,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女人,都是在本国备受压迫,等着他们来拯救的可怜虫,他们随便施展点魅力,对方就会拜倒在他们的男性气质下。

直到今天,他们在顶级的好莱坞大片里依然在这么做,比如《复仇者联盟》里的黑寡妇,比如《信条》里的女主角凯特。

从《艺伎回忆录》到《喜福会》到《苏丝黄》,亚裔男都是猥琐无能的,亚裔女对白人要么是谄媚顺从,要么一心想脱离“亚洲父权压迫”、“奔向西方”的。

抹掉亚裔男性的吸引力,同时把亚裔女性物化,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文化多元”下对男性女性歧视的不同。

正因如此,不同性别留学生在国外感受到的歧视才会有所不同。

1978年,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里,第一次创造了“东方主义”这个名词。

东方主义,指的就是西方对东方社会的模仿和描绘,萨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本意是西方人想要在文化上控制东方。

东方主义分为两个阶段:

1854年到二次大战期间的“老东方主义”,是粗暴地通过制定法律、建立针对东方的研究机构来控制并统治东方,在当时美国的《排华法案》里甚至明确禁止亚裔娶白人女性。

二战结束后,这种明目张胆的东方主义越来越少了,但是隐秘的“新东方主义”又开始了作祟了。

美国影视作品,就是“新东方主义”最好的奠基人。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东方往往是不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西方人理应担负起为东方人再现历史、文化及未来命运的“使命”。

很多人肯定会说啊这不是歧视,这是多元化,人家是努力地想要表达你的文化,只是没表达好而已。

但其实这些人忽略了一点,东方主义真正的核心,从来都不是东方价值,而是西方价值。

《西贡小姐》故事的原版是《蝴蝶夫人》,是一个日本女人为美国大兵牺牲的故事,改成西贡小姐之后女主角变成了越南人,但无论他们怎么改变,“为美国人牺牲”才是故事的核心,至于这个人是越南人还是日本人,无关紧要。

看上去越南文化和日本文化在故事里耗费了大量的笔墨,但最终都是在为美国的普世价值牺牲。

在这样的故事里,东方的文化并不是主体,而是满足主体需求的客体。

正如黑格尔所说,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如果用故事来形象地表达这种心态的话,那最适合的就是“人类动物园”。

在殖民时代,西方人征服了世界之后,除了奴役当地土著给他们干活,还喜欢把土著抓回国关进笼子展览,开动物园收门票。

很快,这些动物园里就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土著,在巴黎、伦敦、米兰、汉堡、纽约、芝加哥,各个大城市都办起了这样的动物园,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甚至都有一个“黑人村”展览。

在人类动物园里,那些土著当然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只是表演吃饭睡觉玩耍就行了,还需要向游客展示他们自己文化里的特色。

只不过,这些“特色”是白人以为的特色。

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可以和动物交流,所以动物园就故意让黑人妇女抱着猩猩什么的,装作可以听懂猩猩说话的样子。

西方人相信黑人女性 *** 大,是进化不完全的证据,所以这些动物园的主办方就故意抓臀部肥大的女性,把她们装在1.5米高的笼子里裸体展出,这样成群的观众就可以从各个方向看清楚她身体的各个部位。

甚至有的人不够肥,他们就会故意喂东西给她催肥。

西方人认为黑人比起人,和动物的相似性更多,就让他们表演高超的爬树技巧,射箭等等项目。

游客看得高兴了,也会像去动物园一样给黑人投食。

从内在逻辑上说,东方主义,就是“人类动物园”在文化领域的再现,动物园里看上去动物是主体,其实是客体,来参观的人类才是真正的主人。

“多元化”这个词本身并没有错,世界文化本来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但西方人所谓的“多元化”,就是白人负责拯救世界,你负责坑蒙拐骗多元化;白人负责英俊潇洒,你负责奇形怪状多元化。

这不是多元化,而是一元化,让世界价值都为西方普世价值服务的一元化。

幸运的是,现在中国的网友,对本国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于西方人恶心的东方主义也越来越看不上,更重要的是,像《流浪地球》《哪吒魔童》这样对本国文化诠释得很优秀的例子正变得越来越多。

我相信,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早晚有一天,这种病态的“东方主义”,会彻底失去它的市场,中国的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会用他们出色的表现,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文化多元化。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自信地对他们说:

对不起,我们文化的解释权,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