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状元们(之十·梁灏)

2024-11-07 15:0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状元们(之十·梁灏)

十、梁灏上了“三字经”

在山东省泰安市辖区内,有个东平县。作为县治,东平的历史比较悠久。东平县这个县名,始于唐代。北宋年间的东平府治所,也位于现今东平县境内。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去过几次东平县,感觉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浩瀚清澈的东平湖,就在东平县境内。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的仅存水域。梁山好汉的故事,有不少便发生在东平,比如双枪将董平。

东平也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出过不少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文化名人,比如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状元。老一辈革命家、已故国家领导人万里,故里也在东平。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大宋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状元,乃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氏梁灏。北宋早期,东平一带曾设须城县治,归郓州府管辖,郓州府、须城县治所,同处一地。宋真宗年间,黄河在郓州决口,府县城池被淹,两级政府搬迁到五陵山前重建(故址在今东平县州城镇)。此后,郓州府改为东平府。《水浒传》中双枪将董平这个人物,身份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大致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水浒传》虽然是文学作品,很多人物故事都是虚构的,但东平百姓看到自己家乡的真实地名出现在其中,想必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人说江浙多才子,那应当是南宋以后的事情了。在北宋,山东考生的科举考试成绩,要比江浙好很多。北宋年间共产生了69位状元,山东考生就占了10位。笔者以为,在金兵进逼下,大宋朝廷南迁,许多士人学子跟随前往,为江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在后来超越北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方说,赵明诚、李清照、辛弃疾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由山东迁往江南的。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启蒙教材,它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处事基本道理。自它问世以来,无数少儿都受过它的启蒙教育。说它家喻户晓,应不为过。正因为《三字经》的影响太大,如今有人在做某些宣传普及工作的时候,还不时编些所谓“新三字经”出来。殊不知,如今的语法规范、生活语境等方面,与古代相比已经完全不同。所以,那些所谓“新三字经”,读来只能让人感到不伦不类、啼笑皆非。

梁灏状元的一大看点,就是被写进了《三字经》。其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几句,说的就是梁灏以八十二岁高龄,还能苦学不止、赶考不休,从而一举高中状元。《三字经》中提到的人物,以历代著名帝王先贤、传说人物居多。像梁灏这样,跟《三字经》作者同处一个朝代、历史知名度并不高的人物,能够被写进古代最为普及畅销的书籍《三字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很不幸,《三字经》树立的这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励志典型,却摆了个大乌龙。据《宋史》、《续资治通鉴》等正规史料记载,人家梁灏中状元之时,还不满二十二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小青年。并且梁灏这一辈子,也没能活到八十二岁。他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一岁。况且按照宋代的官员管理制度,政府中低级官员到了七十岁左右,基本就得退休回家养老(致仕),八十多岁中状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也说明,著书立说做学问,必须态度严谨、考证认真。一不小心,就会摆乌龙、闹笑话。但不管怎么说,《三字经》借梁灏这个典型,倡导的这种终身学习、永不放弃的理念,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学子奋发向上、不懈求学。

有种说法称,五代时有个名叫梁灏的隐士,先后参加过三个小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了很多次,却屡考屡败,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科举考试政策很开放,也允许别的小国考生跨国报考。于是,梁灏又慕名跑去参加大宋的科举考试,并以八十二岁高龄一举夺魁。但根据正史资料记载,赵匡胤在做皇帝期间,从未录取过名叫梁灏的状元。有宋一代,名叫梁灏的状元,仅有本篇所介绍的这一位。因而,这样的说法,当做民间传说听听可以,不足以作为正规史料采信。

梁灏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但是少年丧父。少年丧父乃人生之一大不幸,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会因此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少年梁灏,却没有因此而走向平庸沉沦。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关爱指教,但有志气的梁灏,小小年纪便好学上进。在刻苦自学的同时,梁灏还四处延师求教。比方说,他曾拜名家王禹偁为师。在名家的指点下,梁灏提高很快,为日后科举成名,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龄不大,梁灏便顺利通过了州郡试。在中状元之前,梁灏曾参加过一次省部试,但没被录取为进士。落榜之后,他没有收拾行李打道回府,而是留在京城做了个“京漂”。北宋的京城是开封不是北京,所以不能称他为“北漂”。“开漂”这个说法又不太好听,还是“京漂”比较响亮些。梁灏做“京漂”,不是为了打零工混碗饭吃,而是为了继续求学游历,以求提高充实自己,为再战科场做好准备。

在做“京漂”期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梁灏,根据参加科举考试的切身感受,以及自己的观察思考,曾给皇帝赵光义写了一封意见书。梁灏在意见书中提出,作为国家选拔人才重要途径的科举考试,不能只注重考察诗词歌赋水平,要重视对考生真才实学的测试,考试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胜任政府管理工作。这个建议,还是很有远见的。

梁灏的意见,并未得到朝廷采纳。这也难怪,一个无名之辈、落榜考生的意见书,能不能送到皇帝和政府高层面前,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尽管所提意见没被采纳,但宋朝后来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完善,同梁灏当初提出的意见建议,却不谋而合。这也说明,梁灏虽然年轻,但却善于观察思考,并且具有异于常人的超前眼光,以及从事政务管理工作的不凡潜质。

当了一段时间甘苦自知的“京漂”之后,梁灏终于得遂所愿,在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征途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不但金榜题名,并且在殿试中发挥出色,一举登顶,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状元郎。展现在这位二十二岁青年人面前的未来,应该说是一片光明。

中了状元以后,梁灏担任过大名府观察推官。宋仁宗年间,为加强边防、震慑契丹,将大名升格为京府,规格比一般的府要高。大名府的推官,是为中层官员,品级为从六品,级别也比其它州府的推官高。在任期间,梁灏曾与大宋首位状元杨砺以及朱台符等官员,一道组织过科举考试事务。在工作中,梁灏尽职尽责,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唯才是举,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后来他被调入中央政府机关任职,但具体在哪个部门工作、担任什么职务,史料记载不详,笔者也不好乱编。

根据各方面情况推断,在中央政府机关任职期间,梁灏的工作岗位肯定是比较接近皇帝的,大约是中书舍人、给事中这类的职务。因为据有关史料称,梁灏很有工作能力,每次上朝接受皇帝的工作质询时,他都反应极为敏捷,不但出口成章,并且对相关事宜条分缕析,逻辑严密,见解独到,思虑深远。因而,梁灏很受宋真宗赵恒的赏识。以至于到了后来,朝中百官提交给皇帝的各种奏章文书,赵恒一般都先交给梁灏审核把关,提出修改处理意见,然后再送给自己批阅。从这一点上看,也足以证明梁灏的能力才学,以及皇帝对他的器重。

四十一岁那年,梁灏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开封府的一把手,称为府尹,而非知府。“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句唱词,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开封府,作为大宋的首都,其最高行政首脑,是北宋最为重要的地方官员,地位十分显赫。赵光义、赵恒在当皇帝之前,都曾担任过开封府尹。后来,宋代的太子亲王如果兼任开封府一把手,称之为“牧”。唐宋官场流行的术语“出使奉牧”,指的就是高官出任节度使、“牧”这样的封疆大吏。

宋代在开封府尹这个岗位上历练过的官员,日后大多受到重用,不少成为辅国之材。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著名政治家,都曾出任过这一职务。开封府尹是日后宰相的预备人选,几乎就是大宋官场的惯例。倘能假以时日,梁灏必堪大用。是否能做出一番名留青史的业绩,也未可知。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不幸的是,在走上开封府尹这个重要岗位的当年,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梁灏便暴病而亡。

不但自己的人生篇章书写精彩,梁灏在教子育子方面,也颇为成功。他有三个儿子,名字分别叫梁固、梁述、梁适。老大梁固后来也跟自己的老爸一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大宋状元郎。梁氏父子皆中状元,成就了一段科举佳话。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这是科举史上山东的第一对、也是唯一一对父子状元。老三梁适也是宋代名臣之一,后来位极人臣,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梁固、梁适的有关情况,以后还要进行介绍,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有一种说法称,在梁灏中状元的当天,他的大儿子梁固呱呱坠地。何谓无巧不成书?请看梁家父子。但跟自己的老爹一样,梁固也是短寿之人,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这可能与他们的家族遗传有关,因为梁灏、梁固,以及梁灏的父亲一家三代,都是壮年早亡。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