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解析《投名状》你就知道宁可得罪小人,也不要得罪“老人”

2024-10-22 01:1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解析《投名状》你就知道宁可得罪小人,也不要得罪“老人”

《投名状》这个影片有两条线,一条是兄弟情,一条就是那三位大人。

前二期的文章获得广泛热评主要解析的是兄弟这条线,三位大人为辅线,今天这期主要讲“三位大人” 这条线。

职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得罪小人,也不可得罪老人” 。的确,在这个深不见底的职场圈子中,最可怕的便是得罪那些内里深厚,早就练就一身“炉火纯青”的老职员了。

恰恰有些新人,总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刚入职场便我行我素,把部门老员工得罪了个遍,这样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么。请收起你的骄傲和锋芒,放低姿态,向老同事“拜师学招”,这才是职场聪明人的做法。

今天主要以古喻今,带你解析《投名状》里位高权重的“三位老人”。

首先还是要先介绍一下电影的背景,以方便不了解的网友。

首先来说一下电影的剧情,投名状,顾名思义就是加入某个组织之前,为了表示忠诚,拿人头作投名状。可以理解为入黑道的申请书的意思,在这部电影中,庞青云、赵二虎和姜武阳三兄弟义结金兰,而且还各自都杀了人,以此作为纳投名状的资本,从此以后,他们三兄弟就如同一人,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人都可以杀,这看似义气的投名状,但是在电影里却以最悲情的方式落幕,三兄弟分崩离析,最后还落了个阴阳两隔的下场,这世间出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最让人伤心的恐怕就是兄弟阋墙了吧,而电影把三兄弟从白手起家到大富大贵,再到悲情落幕的一生,详详细细的表达了出来,让人看后忍不住泪奔。

对于庞青云来说,他要的生活自始至终都不是落草为寇,他要的是大富大贵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一生都如履薄冰,小心算计,可惜他生错了时代,他有一个让天下人都不再受穷的理想,可是这样的理想在这样的时代显得太单薄了,因为实现理想需要太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不懂政治的他的来说,这简直就是在打白条,或者说异想天开。

可以说看懂了“三位大人”才算是看懂了电影

这三位大人总共在电影里共同出现不过三次,第一次是庞青云三兄弟投军场景

稳坐中间的是狄大人,历朝历代至今,坐次都是政治体系的第一要事,他一定是清朝的合法血统和旗人。但没有过多的实权,在清朝末年那个时候,八旗的崇高感还是深入人心,但战斗力却严重下降,面对太平天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压制了。狄公是清朝的代言人,需要地方武装力量镇压叛乱。而他想要的是控制局面,然后谋取私利。

狄公左手边是陈大人,这是二号位置,陈大人看庞青云投军是很积极的,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他一被姜的魁子营所压制,无法寻求突破。显然,他应该是一个靠科举一步步奋斗的人,他很懂政治,虽然他的绿营兵与姜的魁子营有冲突,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他不得不忍受。当他看到庞青云没有主人的时候,他也拉着庞青云来增强自己的力量,他有保护和提醒庞青云的心,但他没有力。

狄公右手边是姜大人 ,分析他应该是新的地方武装力量强大的代表。地位虽然比不上狄和陈,但手中掌握兵权,这也就是为什么狄大人每说话的时候都要偷瞄姜大人的原因。庞青云曾经是他的兵,因和魁子营的何魁不合,才转投别人。他明显是利用战争来增强自己的力量。为什么讨厌庞青云是因为庞青云不是他自己的量力,当庞青云做大,当慈禧太后插入江南时局前,他绝对不会让庞青云有好结果!

看了很多网友留言的前二期热评,都对这三个老头的具体身份很感兴趣,他们总是想找出真实历史中人物的原型,给他们合适的座位。有人说是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还有人说是曾国藩,左宗棠,刘铭传,总之很难给他们具体对号入座……

理清了三位大人的职位、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狄大人说了一句 “有你的庞青云,舒城一战打出了个名堂啊,我再给你五个营的兵力” ! 意思很明显,我狄大人位高,你加入我的门下算啦;

而在一旁的陈大人看到这一幕脸上表情顿时没有了笑容,干脆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狄大人您就别和我争了,毕竟我绿营兵太弱了,陈太需要庞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而姜大人呢!用的招更损,直接喊来了庞青云的老对头何魁,告诉何魁,以后庞攻城,你接防,这意思太过明显,就是送死让庞去,好处我来领。完了再问狄、陈不会有什么意见吧?

狄和陈虽然位置高于姜大人,但毕竟没有实权,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没办法,只能干吃哑巴亏。

三位大人第三幕——围棋

庞青云要速战速决,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战争结束了我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

比如说单位有业绩任务,你过早的完成,让别人过早的进行放弃或者盲目的时间,领导怎么看你,别人又怎么看你?

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速战。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地淋漓尽致。

姜先是冷冷地说了一句:“几千人就想打下苏州,真是不自量力”

陈大人非常圆滑,微微讪笑了一下

姜又接着说:“我是替陈公着想啊,断了根,又无粮草,死定了”。

陈大人无奈回了一句:“胜负往往只在瞬息之间”。

姜马上又接着说:“我会让庞青云回去吗,弃子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看得出姜和陈的博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庞青云最后到底是被谁 “做掉” 的?

这个问题在之前二篇文中一直没有明确的解析,都说是朝廷,但究竟是谁?

首先可以肯定慈禧前期是实实在在地想拉拢庞成为“自己人”,要不然也不会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对庞这样的青年才俊,正好可以制衡那三老头,庞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自己主动要求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兄弟赵二虎都杀了,即无兵权又无干将,朝廷难道还会怕他造反吗?当然不会,是因为庞在大殿说错了话,要求免两江地区三个赋税,使慈禧认定庞不是自己人,从而沦为弃子。

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试想如果慈禧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如果慈禧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慈禧是坏人。慈禧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慈禧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而真正动手的人是谁呢?

剧中有这样一幕,最后庞青云上任两江总督当天,画面的另一幕,三个人(狄、陈、还有一个不知道是谁)在一起喝茶,狄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 。

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有人认为是说庞青云没有了两个兄弟的帮忙,其实考察语境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那么,姜大人去哪了?画面马上跳到姜大人,一个人悠长的看着窗外,面前摆了一盘茶点。而那三人一桌喝茶的镜头,狄大人、陈大人之外的 "第三人" 面前只有茶没有点心的。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狄大人默认,陈大人惜才但是没办法。姜打击陈,但陈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