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孙子兵法》:中国兵学圣典

2023-11-24 20:4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孙子兵法》:中国兵学圣典

传言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失败后,偶然读到一本中国古代兵书,相见恨晚,哀叹不已。这本书就是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古代第一兵书”。在中国历史上,《孙子兵法》是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历史上,《孙子兵法》是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武,字长卿,兵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本为春秋末期齐国的贵族,但由于齐国内乱,被迫流亡到吴国,与吴国将领伍子胥成为至交好友。伍子胥慧眼识才,多次向吴王阖闾举荐孙武,促成了吴王与孙武的会面,并献上兵法十三篇。吴王暗自叹服,委以重任,并常常与他探讨的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后来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春秋一霸,孙武功莫大焉。后来伍子胥被杀,孙武便隐居乡间,专注于修订兵法,不久后去世。

孙武

孙武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随着周朝的衰落,诸侯们割据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强弱不同的诸侯国,不断结盟、交战,群雄迭起。正是在这个动乱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孙子兵法》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等,它产生于战争的实践中,是战争经验的凝结。全书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用间篇、火攻篇。

可以看出,全书是按专题论说,每篇一个主题,十分明确。大体而言,一至三篇探讨战争之前的运筹帷幄,提出“兵者,诡道也”的主张,即用兵打仗是需要运用智慧的,因此要事先想好计谋;四至六篇是对作战指挥的描述,认为将领要了解部队的实力以及士气的强弱;七至九篇针对战场上出现的突发情况如何随机应变做了总结;十至十一篇强调了军事地形的重要性;最后十二和十三篇讲述了几种特殊的作战计策,比如用火攻和如何使用间谍。从作战前的准备到战后的收场,从战略到战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凝练。

山东银雀山出土竹书《孙子》

《孙子兵法》中不乏生动的比喻,如描写军队的行动时:“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意思是部队快速行动时,如狂风肆虐;从容行进时,像树林一般徐徐展开;进攻时,要如烈火燎原;驻守防御时,应该如大山一般岿然不动;需要隐蔽时,就如乌云蔽日毫无寻处;大军出动时,则要有雷霆万钧之势。这些比喻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字字珠玑。

自古至今,《孙子兵法》在历朝历代都得到重视与推崇。三国时期曹操亲自注解《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注释者。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即推《孙子兵法》为第一。北宋神宗御选《武经七书》,把《孙子兵法》排在第一位。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常读《孙子兵法》,十分推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道。(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但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对这本书的真伪及其作者产生了疑问。南宋大思想家叶适就以《左传》中没有提到孙武为由,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直到近代,梁启超也认为《孙子兵法》是出自战国军事家孙膑之手。1972年,山东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了竹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时代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彻底了结了这段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