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

2023-08-09 07:32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

作者李紫石六十年代末出生并成长于五大道地区,在此生活了约三十年,早年移居香港后定居美国,长期致力于推广及保护五大道文化遗产的工作。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1)

地震时胜利路 (现南京路) 上的临建棚

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劫难,1976年7月28号的凌晨便是澳门路那千千万万个五大道闷热的仲夏夜之一:没有空调彩电冰箱微信与支付宝,有的只是月朗星稀、蒲扇凉席、间或偶有阵阵虫鸣伴着梦中的微鼾......

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

睡梦中的我猛然被一声巨响惊醒,睡意朦胧的翻滚至床边,瞥见木板地上滚动着空空的铁皮红暖壶,水银残片飞溅到房间的各个角落,兀自冒着白烟的开水肆意横流。

惊诧中发觉床铺在身下如同筛糠般左右颠簸,长长的灯管也在头顶发疯般的来回摆动,明暗不定的灯影中传来妈妈断断续续的惊呼道:这是怎么了......不知道......三点多......

忽然,灯灭了!

万分惊悸中且又听见爸爸一声大喊:快走!混乱中爸爸抓住我和弟弟的胳膊,护着怀抱妹妹的妈妈,跌跌绊绊地冲出了家门。黑暗的楼道中已是人影攒动,幼儿的哭闹声和大人踏空传来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乱作一团。

转眼间随着人流涌到了澳门路上,岂料深沉暗红的天际下着小雨,月亮混沌污浊,苍茫的夜色中不时迸射出淡蓝的火花。人们被突如其来的惊吓外加雨淋搅得睡意全无。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2)

马场道某三层宿舍被损毁

衣冠不整的邻居们挤在马路上,彼此安抚着惊魂,仰头望着灯影重重依旧在雨夜中摇曳的家开始交头接耳地猜测议论起来。

我们一群小孩子迅速纠集在了一处,大家不知危险,为半夜可以出来玩耍雀跃不已。狂喜中发现不知何时在三角胡同与澳门路交口卸了一堆亮晶晶的大煤块儿!这堆煤块儿马上成了我们的游乐场:战地滑梯!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从滑梯上滑落的速度急剧加快,小孩们更加情绪高昂,在人头攒动的街上来回穿梭,在煤堆旁登上爬下,乐此不疲。满街的左邻右舍忙着交头接耳,没人有精力搭理我们。那是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如此放肆却没被大人呵斥的经历。

好不容易熬到拂晓。看到楼房无恙便有胆大的人们急速的跑进跑出,取些遮体的衣物以及板凳行军床食品药物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3)

桂林路协和里住宅遭严重破坏

爸爸已顾不了许多,进院骑了自行车飞也似的奔向爷爷奶奶家查看,快中午了才面色凝重的回来。只见他头发凌乱神色黯然,浑身上下罩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土。原来安顿好爷爷奶奶,爸爸特意绕道公安医院门口,见到尸横遍野的惨状心中十分悲怆。

随后他跟着一些青壮年在小白楼、大营门一带救下了几十个被困在危楼里的人们、还在街上帮助陌生人搬运亲人的遗体。眼见那旦夕祸福,命运难料,爸爸身心俱疲、难过得无以言表。

如此没吃没喝的捱过了一整天,极度疲惫恐惧无助的人们开始在街上铺起了塑料布支起了行军床,七七八八的歪在那里,横竖心里都没有主张......

随着夜幕的再次降临,或许觉得那里比较安全,我们10号的人们开始陆续的进入地下室汇合,霎时间黑黢黢的地下室变得拥挤不堪。

地下室左手第一间是刘叔叔、王姨家(他家住在一楼我家楼下,这里是他们的另一间房子。),旁边是董家,董家斜对面是于奶奶一家三口,大人们就在刘家董家来回穿梭商议。

玩累了的孩子们静静地偎在父母的怀中膝前,频繁的小余震让昏黄的灯光更加飘忽不宁。小小的我怔怔的望着这一切,若干年后记忆中那股流转在空气中极度的焦虑感一直挥之不去,人们的面容反而模糊难辨……

天刚蒙蒙亮,楼里的人们就开始四处寻找搭建帐篷的材料:竹竿木杆铁管塑料布什么的,爸爸则赶去了他位于常德道上的单位天津市冶金局。

可是等他推着一自行车帆布绳子管子回来的时候,整个澳门路、郑州道、重庆道都已经被各式各样的简易帐篷茬满了,正在无计可施,刚好姥姥、姥爷派几个舅舅来找我们了。

家里的男人们一齐出动,终于在睦南道和新华南路交口找到了一大片空地!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4)

当时位于五大道的一中心妇产科主楼严重损毁

全家东拼西凑总共搭起了大大小小六顶帐篷:奶奶家、姥姥家(两顶)、我家、三姨姥姥家、四姨姥姥家,其中我家的帐篷当当正正建在了十字路口正中间的井盖上。大人们从家里拿来了枕头被褥衣物以及一些简单的炊具就此安家,从此这里就成了我们小孩的天堂!

那些日子真是快乐,几个帐篷间来回钻行,困了躺下就睡,饿了起来就吃,吃完了抹抹嘴接着疯玩,心里盼望着永远住在这里才好呢!

最开心的还数下大雨的时候,帐篷里烛光跳跃四处漏水,各种锅碗瓢盆在下面接着,四周全是美妙动听的叮咚声。白天大人们忙着晾晒湿透被褥的时候,我们则早就钻进附近小朋友家的帐篷里玩藏蒙克去了!

记得有一天北京二舅姥爷家的表姨来看姥姥和姨姥姥。她在内蒙插队当赤脚医生,回城时带来很多自制的奶酪奶茶砖什么的奶制品给我们吃,我们又分给周围帐篷的邻居,一时间奶香四溢、笑语连连好不热闹。

那时学校不开学单位也不上班。九月中旬我们在睦南道11号许氏故居大院里参加了居委会组织的毛主席追悼会。

当时年纪太小,虽然不能体会周围人们悲痛的心情,但仍被肃穆压抑的气氛所震撼,小孩儿们都乖乖的帮助大人做了很多小白花和小花圈。

后期重庆道小学(美国总统胡佛在津故居)正式开学后,因为校舍年代久远我们又在新华南路小学借校舍上课。十月份,懵懂的跟着学校上街游行庆祝打倒以"王张江姚"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这些都是后话。

我三舅原本计划九月底结婚,不想地震彻底打乱了所有设想,可他们却不想取消原定的结婚吉日,就干脆决定就近在我们空无一人的澳门路的家里举办简单的婚礼然后去旅行。

我父母提前几天冒险回家布置了漂亮的新房,一面墙还特意挂上了姥爷的朋友冯星伯先生画的富贵牡丹,在大家的祝福中我三舅度过了难忘的洞房花烛夜。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5)

营口道震后景象

在临时帐篷住了两个多月,天气慢慢转凉,人们开始搭建临建房。街上的帐篷日渐稀少起来,姥姥他们几家的临建分别建在新华中学操场和民园里面。

爸爸和舅舅们在郑州道和澳门路交口的35号大院旁为我们修建了一座“别致”的新居:两间卧室一间厨房外带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儿。

新家虽然简陋,可我的父母是非常懂得情趣的人,不论怎样的逆境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点缀自己的生活。妈妈做了美丽的窗帘桌布,还在屋里养了葱葱郁郁的小盆栽,爸爸也在院里开辟了一个搭了花架的小花园,还应我们的强烈要求养了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和几只毛绒绒的小鸡。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6)

营口道/烟台道电话局震后情景

谁知临建刚建完没多久,11月15号晚上又来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因为已经有了上次地震的经历而且我们的新家非常牢固,当时只是把家里的厨具震了个稀里哗啦,其它的我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这一来大家更不敢回楼里住了。

地震过后大雨不断,有一次暴雨如注,整整下了一天。待我们放学下班回到家,发现雨水马上就要淹到床上了,深褐色的水里漂着两个大锅几只小碗和鞋子纸张,还有那几只可怜的被淹死的小鸡,为此我和妹妹痛哭了一场。

孩子毕竟是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失去小鸡的痛苦,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趣。吃完晚饭写完作业我们就跑到外面找同学玩儿,只要在窗根儿底下一喊肯定一呼百应,平房更加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重庆道、澳门路、郑州道、洛阳道、民园体育场......门口有临建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身影。女孩儿凑在一起跳房子、跳皮筋儿、藏蒙克,男孩儿斗蛐蛐、玩弹球、拍毛片、踢足球,擦黑的时候有淘气的小子们就跑去瞎敲临建的房门或是窗户,然后躲起来看热闹......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7)

天津日报办公楼损毁情况

后来学校号召学生收集废旧铜铁上缴国家。为了完成任务加上自我炫耀,一时间小孩子们想方设法把家里跟铁沾边的东西拿了个遍,然后跑到邻居家亲戚家甚至马路上去找,最后街上除了井盖就找不到什么铁器了。

有一段时间我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我们的战利品,经常早上洋洋得意的拖着一坨废铜烂铁稀里哗啦去上学,那刺耳的声音就像凯旋的赞歌那么动人心弦。

在临建住了好几年我们才搬回了澳门路10号的家,彻底结束了那段半散养的快乐时光。地震初期,因为见识了灾难的惨烈,父母不愿意让我们去面对外面那些断壁残垣、生离死别。

我们被安置在他们认为、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的最安全的地方,使我们的身心没有受到一丝伤害,加上年幼无知不谙世事,这段特殊时期留给我们姐弟三人的竟大都是些美好的回忆(因当时年纪尚小,有些记忆不一定准确)。

感谢我的父母。感恩所有在地震中帮助过我们的人们。

谨以此文做为对童年的一段特殊经历的记录,并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愿我们远离灾难,愿国家和人民永远祥和安康!

唐山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

7.8级地震、24.2万人遇难,

被波及的天津市伤亡11万余人,

市区房屋有62.4%受损、郊区为56.8%,

约1亿多平方米建筑遭到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近75亿元,

全市共搭建防震棚23万间、 256万平方米,

170多万市民居住其中,

直至1981年仍有10几万人居住在临建棚里不敢回家,

1986年7月28日全市抗震救灾终告结束。

天津历史上大地震(纪念1976年天津大地震)(8)

天津抗震纪念碑: 1986年7月28日立

注:文中照片全部取自网络。

采稿 校对 编辑 | 紫石

关于我们

本号汇集了五大道人讲述的老故事及五大道人的文学作品等,旨在重温五大道老时光、弘扬五大道人文精神。欢迎新老五大道人踊跃投稿,文字、口述均可(有意者请在私信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在展现您才华的同时,与我们一起分享故乡的当下与过往。本号所有刊登文章均为原创,不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