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为何没长寿(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叔同为何没长寿(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学界乃至是文化界的奇人,其入世之时以才学闻名内外,斩断红尘之后精研南山律宗,数百年内与之并肩者可谓寥寥。
且不说当今之人对于他传奇一生的不断感怀,就是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对于弘一大师也赞誉倍加。
一生刚硬如鲁迅者,却以得到弘一墨宝为荣,欣欣然而不能自已。而一向以毒舌薄凉著称的张爱玲,更是公开表示自己对大师的敬重:“至少在弘一大师的院墙外,我是谦卑的。”
而如黄永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郁达夫、马叙伦等名人,更是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写下了大量回忆大师的文字。
然而,这些文字美则美矣,笔者觉得其中有稍稍不足。究其根本,或许是李叔同在成为弘一之后,已然悄悄地甚至是光明正大地被捧上了神坛,而关于其一生行迹的文字,在光影的流变与众人的参拜中已然失真。
泉州承天寺与开元寺都留下过弘一的足迹,尤其是弘一大师晚年圆寂之前,驻锡于海滨邹鲁的佛国泉州,或许我们可以在此重现一个更为真实的弘一。
世人谈弘一,要么是谈论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要么就是谈论他身为李叔同时的过往,要么就是对已成悬案的“悲欣交集”揣测议论。
但似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李叔同也好,弘一也好,他终究不过是一个浮尘俗世中的人。对于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最最难以舍弃的身外之物呢?什么才是对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六尘和合之物呢?
家世?才华?声誉?财富?眷属?不错不错,世人看弘一,往往着眼于这些外在,故而大量的关于弘一的文字都局限于此。所谓翩翩佳公子,一朝斩断红尘而专修律宗,这对于世人来说的确是极大的震撼。
广屋精舍、娇妻幼子、挚友高堂、华衣美食、琴棋书画、半生才名,对于外人来讲,大概这些东西便构成了我们印象中的李叔同。
而青灯古佛、衲衣破钵、经卷宝幢、粗茶淡饭、戒行精严,这些在外人的眼中,又构成了我们认为的弘一大师。然而然而,对于弘一来讲,或许这些仍旧是不值一提的身外之物,能够终身与其相伴的,只有那一躯心识寄宿的色身!
“峨冠大带,布衣草履”,这是外人眼中的自己,唯一能与有情众生相伴到老的,便只有那“反客为主”的肉身。
众生心性所迷,以为肉身便是我、意识便是我,殊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寄宿者。我们忽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色身,也本能地认为他人的色身即是本尊,愚痴中颠颠倒倒。
人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与肉身的关系,大概只有在生病尤其是重病的时候吧,故而多病者往往与佛有缘。
故而,要想真正地体味弘一大师的一生行迹,必然要从其多病的一生开始入手。所谓膏粱,所谓才名,所谓眷属,不过是色身的附属,我们原来是寄居在其内的过客。
弘一大师一生多病,这是世人所熟知的,但他究竟病在哪里,这是世人所忽略的。幼年时多病的李叔同,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这大概可以看成他与佛教因缘的开端。
或许从此时开始,便注定了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而这样的因缘与历史上许多高僧的经历不谋而合。
久病未必能够成良医,但久病之人更能感受到无奈与孤独,而无奈与孤独是成佛的基础。倘若没有无力感与孤独感,一个人是不会主动接近佛教的,没有历经旷世的孤独与悲戚,一个人学佛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幼年多病的人,青年时大概会有一段快意的时光,这既是自然生长的规律,也是人性发展的规律。
所谓自然生长的规律,青年时期人的血气最为旺盛,此时不易被疾病所侵袭,所谓人性发展的规律,多病的人往往会更加注意身体健康,也更容易得到家人更好的照料。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便是如此,此时的他成为了闻名沪上的人物,东渡扶桑之后又驰名海外。1899年,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四人与李叔同在“城南草楼”义结金兰,号称为“天涯五友”。
多年以后,许幻园站在李叔同门外的雪地告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后会有期吧!”此事竟如梦幻一般,冥冥之中的事情真的难以讲清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是李叔同为许幻园做的词,名字叫作《送别》。但1899年的李叔同还未想到“长亭外,古道边”,而是任由热血在自己身上流淌,世事竟是如此难料啊。
青年李叔同画画、演戏、写诗、作文、参加社会活动,与当时的所有进步青年一样,他在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豪情与热血。
1905年,李叔同26岁,他的生母王氏病逝。在葬礼上,李叔同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戚,反而弹着钢琴唱着歌为母亲送别——此时的他,身体是极为康健的。
随后,他便将自己的妻子与两个孩子留在国内,转身奔赴东瀛留学。在日本,李叔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与浪漫才情,他的身上是有着旧时代的才子气的。
再娶、狎妓、醉酒、狂言,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在日后成为一代高僧。而事情的转折点,就在他37岁那一年,这一年的李叔同来到了杭州的虎跑寺。
在虎跑寺,李叔同开始了为期18天的断食生活,这并非由于他彻悟或是如何,而是困扰他一生的神经衰弱相当严重——曾经不可一世的青年,已经步入中年了。
在夏丏尊和丰子恺的回忆中,李叔同似乎在担任教师期间的地位很高,是一位很受欢迎的教师。
但笔者以为这是夏丏尊与丰子恺过分崇拜他的缘故,诉诸笔端的时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后人不明就里产生了错觉。据一些资料记载,李叔同在当时被人诟病为“神经病”,因为他经常请假,理由是神经衰弱。
笔者倒认为后者的可信度颇高,艺术类的老师在世俗人的眼中,是不可能有多大地位的,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更何况李叔同三天两头请假,理由又是颇为新奇的神经衰弱,这样的老师注定是不大如意的。当然,李叔同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他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他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这类生计去发愁。
后世关于李叔同的前半生的文字,往往都是写他如何卓尔不群,但这里面是有一个大前提的——他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感受到了无可奈何,这种无力感来源于他的肉体,进而影响到了他的精神。37岁前后,他的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后面竟发展到了整夜无法入眠的地步。
为此,他寻找了很多办法,包括中医、西医、道教以及佛教在内。有一件事情颇为耐人寻味,其实李叔同一开始靠近佛教,仅仅是为了治疗神经衰弱,中医西医他都试过了,效果甚微。
夏丏尊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床头多有道藏”,事实上,李叔同对于道教的研究也多半是为了治病。
只有他自己知道,“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却是任何人都要面临的境遇,这既不是自暴自弃的悲观,也不是断灭因果的乐观,而是经历生死流转之后,心性之间绽放的刹那光明。
这一点光明,便是成道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弘一事迹能够学到的东西。
1942年10月13日,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以吉祥卧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至今无人能解。“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谨以此文致敬南山律宗中兴祖师弘一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
- 清朝太监每年有70两银子 他们的生活为何还依然贫困
-
2024-04-22 18:14:46
-
- 历史上的魏晋风度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受到后世追捧?
-
2024-04-22 18:12:40
-
- 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礼崩乐坏已出现征兆
-
2024-04-22 18:10:34
-
- 吕雉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会从温柔贤惠变得残忍恶毒?
-
2024-04-22 18:08:29
-
- 郭子仪为什么能受到后世别的朝代的尊崇?他的地位为何如此高?
-
2024-04-22 11:52:24
-
- 唐伯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有哪些经历?
-
2024-04-22 11:50:18
-
- 回顾苏轼的一生,他的一生在哪些地方驻足过?
-
2024-04-22 11:48:12
-
- 周天子作为东周时期的天下共主 周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2024-04-22 11:46:07
-
- 水浒108将哪个最无能(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谁排名垫底)
-
2024-04-22 11:44:01
-
- 清朝养廉银制度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推行这个制度
-
2024-04-22 11:41:55
-
- 816核工业基地为什么废弃了(816核工程为什么停建)
-
2024-04-22 11:39:49
-
- 在战场上没有战绩的项羽,为什么输给了刘邦?
-
2024-04-22 11:37:43
-
- 上官婉儿是罪臣之女,为什么她得到了两代帝王的信任?
-
2024-04-22 11:35:37
-
-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他在位期间有哪些政绩呢?
-
2024-04-22 11:33:31
-
- 李世民最爱的小女儿,一生过得如何?
-
2024-04-21 20:25:13
-
- 唐朝时期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胖为美是真的假的
-
2024-04-21 20:23:07
-
- 韩浩曾不管夏侯惇的死活,为什么事后反而得到了曹操的赞扬?
-
2024-04-21 20:21:01
-
- 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为何不出名?
-
2024-04-21 20:18:55
-
-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什么关系(赵匡胤儿子赵德芳是谁所生)
-
2024-04-21 20:16:49
-
- 辛弃疾的精神是怎样的?他的壮志为何不能酬?
-
2024-04-21 2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