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怎么样?

2023-07-12 08:17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历史上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怎么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汉朝与匈奴之间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汉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自白登之围来,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的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匈奴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

图片.png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文帝后二年(前162),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帝在位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景帝继续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景帝还把来降的匈奴封为列侯,汉匈两族“通关市”,足见这一时期的边境关系是比较友好和安定的。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南下,游骑迫近长安。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下,垦田筑城,加强边防。晁错所倡入粟边塞者得以拜爵的办法,正是在匈奴威胁严重的时候提出来的。

图片.png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内乱,在有可能帝位不保的情况下,文、景二帝也不得不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基础,故而汉武帝才能专心打击匈奴。没有文、景二帝的付出绝对不会有武帝的击败匈奴成功,因此汉文帝和汉景帝不是懦弱,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我们在颂扬武帝的千秋伟业时,一定不要小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贡献,更不能一味的认为此二帝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