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充满神话色彩的蔡襄造桥的故事

2023-11-16 11:5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充满神话色彩的蔡襄造桥的故事

充满神话色彩的蔡襄造桥的故事

蔡襄造桥

在泉州东郊,洛阳江奔腾而过,从这里汇入大海,而在这上面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桥梁,这座桥就是宋朝时候的大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是蔡襄在泉州当太守的时候铸造的,说起来还有些渊源。

image.png

洛阳桥

据说蔡襄就是在中洛阳江上所生的,当时风雨大作,眼看一叶扁舟就要被掀翻。这是天空中有一声仙人的声音,说道,船中坐着蔡大人,鬼怪休得无礼。于是水面上顿时风平浪静,后众人都在寻找着这位蔡大人,才知道船中只有一个卢氏孕妇。大家就都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贵人,卢氏许愿如果孩子能够成大器,一定要让他在洛阳江上修一座桥。

这个孕妇腹中的胎儿就是日后的蔡襄了,在福祖父和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蔡襄奋发苦读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后来朝廷派蔡襄出任泉州,蔡襄也就开始了自己和泉州的不解之缘。蔡襄到了泉州不久之后就召集众人来商议修建洛阳桥的事情。后来经过仔细的勘查,筹集资金等,在皇佑五年的时候洛阳桥终于动工修建了。后面的故事就有点太充满神话色彩的,大致就是蔡襄做什么事情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碰到仙人相助。当蔡襄要海水退潮打地基的时候就有一位夏得海能够到梦中为蔡襄去海底面见龙王谈论此事,当蔡襄没有巨石奠基的时候,又有游玩中的仙人吕洞宾送来落石。

正当建桥进展顺利之时,财库匮乏,募金耗尽,襄母卢太夫人带头乐捐,卖去老家良田一百六十亩捐资造桥乃亏空巨额。最后洛阳桥还是造好了,蔡襄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并刻石碑于岸南。

蔡襄简介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蔡襄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乡试,十八岁的时候游学京师,之后又进入国子监学习,在公元1030年的时候在开封府参加乡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一年之后蔡襄就进士及第,之后就步入了官场。

蔡襄画像

公元1403年,蔡襄主持建院衙署,蔡襄为人正直,办事公正,轻重缓急都能够很好的取舍,而且敢于直言上谏。一年之后,蔡襄转任福州知州。在福州的时候,蔡京因为百姓们患病不看医生,而是相信巫蛊,特地写文章来劝告百姓们有病要及时看病,这篇文章被刻成了碑文流传了下来,是为《圣惠方后序》。

公元1048年的时候蔡襄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三年之后蔡襄重新回朝为官。五年之后,蔡襄又重新做起了福州的知州。后蔡襄在泉州任职,在这里他兴修了沿海的城池,加强了军事防御设施。还奏请朝廷给漳州、泉州和兴州减免了大半赋税。蔡襄在泉州任职的时候还发生了连年的旱灾,于是蔡襄就调动民力,加强了对水源的管理,后来还在专任的时候发现了一眼泉水,用以民众们饮用和灌溉。

仁宗后来召蔡襄回京,授任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但是不久之后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对国政做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是宋英宗却没有采纳,所以蔡襄就自请外任。公元1067年的时候,在家中逝世,时年五十六岁。

蔡襄陵园

蔡襄的陵园位于今天的福建恒莆田市境内,在仙游县枫亭镇铺头锦岭下古官道旁。原来在这个官道边上还有一块巨型的石碑,上面刻着“宋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神道”。蔡襄晚年的时候就住在莆田南门外,在这里去世之后就葬在了莆田的将军山,后来才迁坟到了这枫亭。在明朝成化年间的时候有人重新给蔡襄修建了陵园、坟墓。还把欧阳修所写的墓志重新篆刻在了石碑之上,立在了这里。

蔡襄陵园

到了明朝正德年间,蔡襄的陵园又重新修建过,现在的陵园坐东朝西,见证着时间的变迁。根据传说,当年蔡襄的墓地就有六十亩地,墓的大道上还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碑文。到了1997年的时候,蔡襄的后裔又重新把蔡襄的陵园又重新整修了一遍,修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整修之后整个圆领占地只有二十亩,但是却比以前精致了许多。

陵园整修之后除了保持了原来宋朝的造型之外,还建了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等建筑。墓地占地一亩,修建的非常的庄严肃穆,边上古木环绕,绿草如茵,周围的环境清幽。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凤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后人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贤的崇敬。

蔡襄书法代表作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代表的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而蔡所代表的就是蔡襄了。他们四人的书法被认为是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黄庭坚的书法纵横捭阖,米芾的豪放俊秀,每个人都自成一派,颇具风格。他们三人都是擅长行草或者是行楷的,而蔡襄则擅长写工工整整的楷书。

蔡襄《入春帖》

许将在《蔡襄传》中说到“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也就是说,宋仁宗也非常爱惜蔡襄的书法,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宋仁宗曾多次下诏让蔡襄书写碑文等。所以,不论是当时的文豪还是皇帝,都非常珍视蔡襄的书法。但是因为蔡襄自惜,所以传世的作品比较少,传世的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一些经典的作品。

蔡襄学《兰亭》《洛神赋十三行》,汲取王氏父子书法中潇洒豪迈的神韵;之后又学于欧阳询,追寻劲健之笔;除此之外蔡襄还学颜真卿、李邕等人的专意凝重端庄,可以说是及众家之所长。如今蔡襄的《安道帖》、《虹县帖》、《脚气帖》、《陶生帖》、《大研帖》、《山堂诗帖》、《远蒙帖》等尺牍都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还有一本《入春帖》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蔡襄书法特点

蔡襄的书法取自王氏父子、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学习了众家之所长,当时的人都评论蔡襄的书法,说蔡襄的书法里有晋唐时期的神韵。从他的行书作品《澄心堂纸尺犊》就能看出来,这一篇墨宝可以说是蔡襄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最典型的,最具有晋唐时期风格的作品。按照信札上注明的时间,应该是蔡襄晚年时期的作品。

蔡襄《虹县帖》

蔡襄算的上是宋朝楷书的第一人,因为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苏轼、黄庭坚和米芾都是以行草或者行楷见长的,只有蔡襄是以工整规矩的楷书为长的。《昼锦堂记》可以说是蔡襄楷书中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欧阳修为韩琦所写的一幅作品,蔡襄别出心裁的把每个字都写上几十个,然后选出最好的那个来把整幅字给拼起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字与字之间就没有了连环,缺少了一些神韵。所以蔡襄的这个做法也算是半得半失。当然蔡襄的楷书笔势流利,结构端正,浑厚静定,不浮不躁,是楷书中的经典之作。

另外,蔡襄的信礼《脚气贴》可以说是蔡襄别开生面之作,字体上用的是蔡襄并不擅长的行草书写。但是整体却看起来笔力挺拔,神采外耀,笔法笔墨来自阁帖的同时,又渗入了许多新意趣,有着奇宕潇洒之致,是蔡襄行草书中的佳作。俗话说字如其人,蔡襄的字端正大方,所以蔡襄为官也是刚正不阿的。

蔡襄茶录

蔡襄除了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之外,他更出名的身份其实是书法家,蔡襄其实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可见蔡襄的书法还是值得一提的。

蔡襄塑像

蔡襄的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在农业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蔡襄撰写过《荔枝谱》和《茶录》两本著作。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荔枝种植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应该就是蔡襄在福建任职的时候所写的。《荔枝谱》中记载了福建荔枝盛产情况和销售的情况,荔枝的用途、栽培办法、贮藏加工的办法等,还记载了三十二中荔枝的种类及其产地。

《茶录》是古代关于饮茶文化的的一本著作,是著名的茶学专著。蔡京因有感于陆羽的《茶经》中的“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作此书来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也是《茶经》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蔡襄的《茶录》对福建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因为蔡襄的推动福建的众多好茶才能被广大的老百姓们所熟知。

蔡襄还有一本《蔡襄忠惠集》,里面收录了包括蔡襄的传世的刻碑《万安桥记》,还有书迹《书谢赐卿御书诗》和一些书札诗稿等。蔡襄有名的一些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收录在了这里。另外蔡襄还有《龙寿丹记》、《茶果》、《荔枝故事》、《墨谱》、《讲〈春秋〉〈左传〉疏》等一些作品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