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庄子天道哲学思想解密 庄子让王篇故事有何含义

2023-09-23 05:0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庄子天道哲学思想解密 庄子让王篇故事有何含义

庄子天道哲学思想解密 庄子让王篇故事有何含义

庄子天道

《天道》是庄子的著作之一,主要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事物本身是具有运动状态的,自然法则是它们唯一需要遵从的规律。

image.png

庄子碑林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平静与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君主非常认同庄子的思想,打算请他去出任楚国宰相,特意派人来请庄子。庄子不愿意出仕,他认为自己一旦介入朝堂,道不成道法不成法,自己会变为一个四不像的人。另外,君主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自己崇尚的人人平等自是与君主的思想矛盾。当时楚国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他也害怕楚王重用庄子,从而自己下岗失业。

庄子听闻后,借游历的机会来到楚国,跟自己的宰相朋友促膝长谈。他给朋友讲解自然之道,自然万物都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如果刻意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气场和规律。庄子表示自己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不会把精力放在权力中心。宰相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小人之心在庄子的君子之德面前真是抬不起头。他拜见楚王,将庄子的真实想法告诉楚王,劝诫楚王不要用武力来使庄子屈服。楚王仔细读了庄子的《天道》,发现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庄子。

庄子的文学造诣很高,与他的道家思想相得益彰。借助文笔,他能够把他的思想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让世人通过有形的文学作品来解读道家的无形。

庄子让王篇

《庄子·让王》这一篇文章呢,普遍认为虽然是在《庄子》这本书里面,却不是庄子写的。而是庄子的徒子徒孙们等等后辈不知道是谁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里面已经有了一些脱离庄子口中“无为而治”的东西了。

庄子画像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其实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王位的禅让这件事情。

尧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圣人嘛,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感谢的人物。他在生命晚年的时候呢,想把王位给禅让出去,可是当初的人素质太高了,王位跟个烫手山芋似的,让不出去了。许由不要,子州支父不要。结果呢,大家都知道后来有了谁。舜王位做到了年限,想把王位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不要;给善卷,善卷不要;给一个相熟的农夫,这位更好,带着自己老婆孩子直接卷着铺盖跑了……由此可见,也不是人人都想做君王的哈。

不要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的借口,要么是自己德行不够,要么是自己能力不行。天下虽然重要吧,但是不如自己重要。生命还是最重要的。

这只是第一个故事,在接下来的几个故事里面,层层深入,就在阐述生命的重要性。虽然总体来说还是不受外物所困扰,哪怕是最尊贵的王位,但是其中有一些已经是“有为”的东西,这些不属于庄子,因此这也是怀疑并非庄子所作的最主要原因。

庄子缮性

养生话题越来越火,可论起养生界的鼻祖,当属庄子。庄子生活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蔬菜水果种类有限,加上战火连连,随便哪个诸侯国一开火,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也十分有限,感冒发烧都能要了人命,所以人们的平均寿命都不高。可是庄子却活了八十多岁,奇迹的背后是他的养生之道。

庄子画像

《缮性》是庄子所著名篇,正式开启了养生论道的理论篇章。庄子认为生命之道在于精神气,气是人的根本,切忌动气。换句话说就是要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脾性,不随便乱发脾气,不自己跟自己怄气。

他还提出要归隐山林,在万物的包围之中寻找本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硝烟弥漫,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人处于混沌之气之中呼吸不顺畅,乱了呼吸就容易迷失自我。山林里空气清新,生灵遵照自然法则各自生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能够放松心情放空自我,随心所欲追求内心最纯净的想法,与天地平等对话,达到和谐共生。

庄子的《缮性》传递出的意义十分深远,即使对于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教育启发意义。当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大,精神世界没有依靠,处于随时崩塌的边缘状态。它引导人们如何去放松如何去释放压力,帮助人们在纷乱世事当中找寻到最纯净的自己。

惠子谓庄子

庄子文中出现的几则寓言故事,叙述了惠子与庄子两人的对话。惠子也是宋国人,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观点不同,常常争辩。

庄子雕像

惠子对庄子说,人是不是没有感情?庄子回答是,惠子又问,人没有感情怎么能称为人呢?庄子说善恶铸就了容貌形态,天地铸就了人的身躯四肢,又怎么不是人呢?惠子又问,既然是人怎么没有感情呢?庄子解释到,是因为你说的无情不是我指的无情的含义。我所指的无情,是不因喜怒而伤到内在的身心,常常顺着事情发展而不刻意去增加什么。

惠子说,不去改变什么如何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庄子说,善恶赋予人外表,天地赋予人形体,千万不能因为外在的纷争而损害自己的本性。现在你本性暴露在外,扶着树木吟诗,靠着卓案闭目养神,天地给与了你的形体,却用顽固,纠缠到底的辩论来自我感觉良好。

惠子对庄子说,庄子的理论丝毫没有意义。

庄子说,你能理解没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看清有意义的部分了。天地广阔,但人只看到自己脚下的一小块土地,这一块脚下土地就是有用的,其余的地方无论多大都没有意义,如果把立足之外的土一直深挖,挖到底部直到地下泉水,你的周围变成了空荡荡的深渊,你教下的一小块地还能用吗?惠子答,不能。庄子总结说,很显然,没用变成有用的道理就是这样。

庄子是哪个时期的人

什么是先秦呢?先秦就是一个时间名称,它是指包括了春秋到战国这个时间段。先秦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诸子百家就是指很多很多的文人学者,思想家,哲学家。

庄子雕像

那么多的思想家里,得到最多人支持的有这么几个。从时间上顺序排第一位的是儒家,也是得到最多人推广的一个。孔子,孟子,这两个文化名人的思想著说都代表儒家。

第二个重要地位的就是道家。道家最早产生的时间应该是春秋末期,比第一个晚一些。道家元老是老子。他的理论里既有主观也有客观两个方面的思维,还有一个特别的宇宙观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宇宙论。春秋末期之后就发展到了战国。战国的庄子比老子思想先进些,他用的是事物相对论,论证的哲学理论。道家在战国的时候除了庄子还有其他人研究发展。它还与其他学派结合,又演变出了新的一套理论体系,而且为汉代的统治者所采用。

百家思想里还有许多理论。当时各国不停的打战比拼实力,因此统治者们就迷茫,就有了寻求先进思想的需求来指导提高自己国家的需要。有了市场就有了生产者。商鞅就是为这个需求服务的思想提供商。他的研究成果被统治阶级接纳并且采用,效果还挺好。还有一个韩非子,他试着把其他人的成果借取过来,在加上自己的创作,于是也生产出了一个还不错的理论。

庄子就是这个时期的道家代表。

庄子后人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利禄,追求忘我的精神世界。他在漆园为吏时看到当地有人仗着家里财大气粗到处惹是生非,官府畏惧权势不敢管。庄子当时就在想在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中应该把道德和境界传给后代,而不是尘世纷扰。

庄子雕像

庄子辞官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各国游历,而是一门心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觉得教育应该遵循小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年龄,让他们遵从本性来学习。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出门拜访宋国宰相。宰相知道庄子登门拜访后,亲自跑到大门口去接,拱手作揖迎接庄子跟他的孩子们进门,热情款待。第二天,庄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拜访宰相,但是不准报他的名号。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前去,可是回来的时候一个个却垂头丧气。

原来,他们不仅没能见到宰相,还被门童当做熊孩子给轰了出来。庄子笑笑,告诉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宰相迎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名气,他的名气能带给他们名利,但不是尊重。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要修德行重品德,一切靠自己。

庄子归隐后,他的孩子们在市井当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不招摇过市。庄子死后,他们也没有打着他的名号去谋求荣华富贵,依旧是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生活。

如今,名人之后铺天盖地的映入大众视野,唯独不见庄子之后出来认祖归宗。他们世代遵从庄子教诲,平平静静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庄子世称

世称指的是后世对某个人的尊称,且世代流传。世称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获得的,此人须取得过瞩目成就,是名留青史的人。庄子在道家学说、文学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影响意义深远,他被后世称为南华真人。

庄子剧照

庄子的世称与他隐居的地点有着紧密联系,他当时就隐居在南华山中。庄子是个“大仙儿”级的人物,他的思想与当时纷乱的局势形成鲜明对比。他不理会世事纷扰,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他满腹才学,但是不刚愎自用,知道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适合走仕途,也不适合与权力打交道。他唯一想要做的就是传播“天人合一”的无为境界。

庄子隐世,一是逃离纷扰的世事,二是寻找一个适合清修的世外桃源。选择在南华山,庄子是费了一点小心思的。南华山离都城不是太远,能够及时获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信息。君王非常了解庄子的才能,但是又担心庄子入朝后凝聚人心威胁到自己的绝对话语权,对待庄子的态度是外热内冷。但是君王很赞同庄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他与庄子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选择南华山,路程不远,君王有问题想与他探讨时,来回也方便一些。

庄子集道家之所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大义进行总结升华。他个人的生活态度与他的精神追求一致,选择隐居南华山,就是选择了道家的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