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达官营

2024-06-16 20:20 来源:故事志 点击: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达官营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达官营

今天的达官营

网络资料:古代军营示意图

达官营在广安门外,是我如今居住的地方。一开始我以为这里是曾经住过什么大官的地方,后来听说书的人说,所谓达官就是保镖的,原来北京内城有九个门,保镖的出城需要走齐化门,就是现在的朝阳门,出城之前还是出城后要在达官营住一宿。

可是也有人反对:王玥波的评书里好几次说到“达官”这个词,“保镖的达官”,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评书本子里传下来的。不过,将保镖的等同于达官,似乎有点问题。“达官”就是“鞑官”,也即蒙古军人武官。明初永乐皇帝曾将将大量的蒙古降人安置在北京周围,这些蒙古武官,在明代称为“达官”。今天北京的广安门外还有“达官营”,应该就是当年蒙古军人聚居的地方。明初北京的蒙古人数量相当多,根据当时大臣的奏疏,到明英宗正统初年(1436年),已近万人,接近京城居民的三分之一。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也先率军进攻北京,有不少蒙古降人趁机响应,时人谓之“家达子”。

还有人说,

“达官”是指职位高的官吏,就是所谓的“达官贵人”,不是以保镖为职业的人,而是须要将财、物托人运到异地的人,所

托付

的人才是保镖。

总而言之,

这个地方原名“鞑官营”,是明代为大明服役的蒙古人驻扎的军营。这是毋庸置疑的。

天顺年间,曹吉祥的侄子曹钦谋反,带领的就是这群鞑官,战斗力超强,差点攻进皇宫,改写中国历史。当然,鞑官们也不是只会喝酒吃肉想造反,平时打仗也是冲锋在前,为保卫大明江山出了一份力。明朝骑兵的实力,在中国古代是唯一可以跟汉代骑兵相媲美的。横行漠北,扫平辽东,追逐万里,铁马如虎。这才给大明创造了近两百年相对繁荣稳定的生存空间,更保护了万千百姓不至于死在北方民族的马刀下。而细想一下,这似乎也跟鞑官们的存在不无关系。至少他们可以帮着训练下骑术,驯养下战马。

一部中国的古代史,基本上就是草原民族和平原民族之间的战与和的历史。无论是战与和,对于对方阵营投奔过来的人,总是要抚慰一下加以利用的。汉代有护匈奴校尉,明代有鞑官指挥使,护也罢,指挥也罢,差不多的意思。一面是安抚,一面是监视,别出乱子,干点事,当个翻译,冲个锋,足矣。

忽然想起唐朝李渊借兵突厥打王世充,郭子仪借兵回纥打史思明,甚至到了晚清,李鸿章借兵洋枪队剿灭太平军,都说是借几百人就可以了,在前面唬人就行,多了就不好控制了。

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如山倒,不就是跟吴三桂打着正火热,猛然看到留辫子的八旗兵出现了,被唬住了吗?

于是顿时醒悟,鞑官存在的更大意义了——可以拿来唬人。唬不住蒙古人,唬一唬汉人和几个属国总是足够的。

不知道鞑官营什么时候写成达官营的,也许是清朝初年,忌讳这些胡字鞑字,所以改掉了。改掉之后,成了达官贵人的感觉,只是营字还暴露出一点军营的痕迹。

现在这里跟这个城市的其他地方一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也跟其他的古老地名一样,只剩下了一个名字。

那些马背上的历史,已化为云烟,看不到,感受不到。甚至也没有太多的历史价值,没有几个历史学家来审视下在这里生活过的那群人。也许他们早已经淹没在大漠的黄沙里,身与名俱灭。也许早就融入了北京城,改作汉族了,即使没有更改民族,还是蒙古族,那也是个符号了,早就不会“用母语来述说”了。1954年,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指点说,某某是蒙古人,某某是朝鲜人,某某是满人,某某是日本人……,可是这些人都已经成为了汉族人了,讲汉语,有汉族名字,要是没有人说,我们谁也不知道。

现在我就住在他们曾经存在过的地方,不是路过,所以要仔细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留给后人这曾经的故事。

原作者:老树枯草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4204dd260102xd8q.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