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王秀峰:祝《吕梁日报》越办越好

2024-06-16 19:13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王秀峰:祝《吕梁日报》越办越好

祝《吕梁日报》越办越好

□王秀峰

前些天在方山偶遇吕梁日报社的任昱老兄,我们是很熟识的,但是感觉好久好久没有碰面,便欢喜地聊了起来。

通过聊天才得知今年是《吕梁日报》社创刊50周年。这确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事,而且恰逢今年建党百年大庆,对于我这个《吕梁日报》永远的“通讯员”来说,确似双喜临门。任兄说他们正在约稿,也让我这个通讯员讲一讲和《吕梁日报》的故事。因为我是搞摄影的通讯员,虽不擅写文章,但是和《吕梁日报》的交集确实很多,所以欣然答应。

我的故乡在晋城,从小在家里会经常看到父亲带回的报纸里有《太行日报》。学校毕业后我分配到吕梁柳林县工作,工作后便接触到了《吕梁日报》,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以山命名的两份党报可以说陪伴我从小到大,一路走到今天。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我工作的二十年,也是和《吕梁日报》交集的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去讲述。

1998年我在柳林县委宣传部参加工作。宣传部承担着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吕梁日报》作为中共吕梁地委机关报,也在征订任务之中。可以说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从事了《吕梁日报》的征订发行工作。那几年,吕梁的经济还没起色,在全省排倒数,各单位都缺钱缺经费,订报也就成了一大难事,部里的领导要靠着个人的交情去一家一家求,一家一家追着征订。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总算能够完成上面要求的征订任务。

当时宣传工作主要是“六大工程”:理论武装、精神塑造、文化繁荣、舆论引导、文明创建、基础建设。那几年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网络才刚起步,在县里电视也基本看不到吕梁电视台,《吕梁日报》便成了主要的宣传媒体。地委重要的会议精神都要通过《吕梁日报》去了解和学习。《吕梁日报》也就成了宣传部抓理论学习的重要工具。

第二阶段是我在柳林县委新闻办工作期间,这是我和吕梁日报社来往最频繁的几年。

我从事了摄影记者的工作,参与县里大小活动的采访,开始给《吕梁日报》社投稿,成了报社正式的通讯员;每当看到《吕梁日报》刊登了我的稿件都会高兴万分,把这张报纸当宝贝珍藏起来。现在还不时地翻出那厚厚的一本报纸册,看看那些年发表的稿件,心里甜滋滋的。报纸每刊发一次稿件,便是对我摄影的一次鼓励,激励着我不停地去创作拍摄更好的新闻作品。

除了采访拍摄,还随机负责报社记者来柳林采访的接待工作。新闻工作有乐趣也有辛苦,陪同报社的记者我跑遍了柳林的山山水水,大都是在那个时期通过一起采访报社记者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即使长久没有联系,但只要一见面仍是那样亲切。

当时我们还创办了《今日柳林》报,单位4个人,正好每人分配编辑一个版面。但是大家以前都没有办过报,不懂如何排版,就到吕梁日报社向编辑和记者请教,手把手地学如何排版。刚开始每出一期报纸,都会让报社的朋友给看一下这期的版面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慢慢地排版就熟练了,报纸的质量也一期比一期有了进步。

因为当时县里还没有可以排版印刷的地方,每周都要到报社的激光照排中心进行排版,报纸办了两年,也就整整跑了两年,每周不间断,和报社上上下下便都加深了认识。经常排版晚了,报社的朋友会请客吃饭。那时我还是二十几的后生,酒量还可以,推杯换盏更加深了和报社各位老师的情谊。这个时期可以说和报社是“热恋”期,感情越来越深。

第三阶段是我到了市纪委工作后,仍从事宣传报道方面的工作。因为有了在县里和报社的工作基础,做起纪委机关的报道工作很顺利。那时单位会议的报道,基本都是我自己写稿,写好连照片直接发到报社邮箱。因为在市里,离的近了,和报社的同志们接触的也就更多。市直机关这么多的单位,感到最亲切的就是吕梁日报社了。经过这么多年,虽然自己不是报社的一员,但和报社的朋友就是有亲人一样的感觉。

后来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发稿渐渐少了,跑报社也少了。但是一直关注着《吕梁日报》的发展。一直以来感到很遗憾的就是报社这么多年没能重新建一个新的办公楼。报社是党的喉舌,也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办公条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一座高耸的吕梁日报社办公大楼屹立在北川河畔。

诚祝《吕梁日报》五十岁生日快乐!祝《吕梁日报》的明天越来越好!

(作者现任职于吕梁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