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从丹凤门打开大明宫遗址故事

2024-06-16 15:0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从丹凤门打开大明宫遗址故事

最近,不少外地游客称

对西安的第一印象

就是:西安火车站出站像上朝!

作为“盛唐第一门”的丹凤门

通体黄铜色,气宇非凡

与西安火车站遥相辉映

以大气磅礴的形象迎接着八方来客

打出了一张古都长安的“黄金名片”

,时长00:28

千载风沙,沧海桑田

从考古挖掘到遗址保护

大唐遗址在大明宫人的手中

重新绽放出了

属于那个时代鲜明的历史见证

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朝”

了解大明宫丹凤门遗址考古挖掘

及遗址保护背后的故事

贞观二十年(646)十月,丹凤门开始创建,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上部的丹凤楼,是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典的重要活动场所。

丹凤门的名字取自“丹凤朝阳”,意思是一只凤凰向着一轮红日鸣叫,是一种稀有的吉兆,“丹凤”也代表着南。在《诗经·大雅》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叫做“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象征着贤才,高岗象征着朝廷,梧桐象征着贤君,而朝阳则象征着明时,即贤才逢明时的寓意。

在当时的唐长安城内,五门道制的城门只有丹凤门和明德门,古人讲“天子五门”,五门道制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城门建筑中最高的等级,丹凤门的等级和规模,是中国古代门阙建筑之最。在第3条门道中间设有石门槛,这些石门槛上刻有石槽,只有两轮间距离与它相吻合的车辆才能通过,而不相符的车辆就会被门槛拒之门外。这种强制要求车辆轮距一致的规定始于秦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车同轨”。

光启二年(886)十二月,丹凤门遭到焚毁,存在了242年之久。天佑元年(904)一月,唐朝迁都洛阳后,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之中,大明宫沦为一片废墟。

曾经的丹凤门遗址

考古挖掘

在基本了解了丹凤门的历史后,让我们继续探索这座遗址考古挖掘背后的故事。

自唐朝迁都洛阳以后,大明宫逐渐变成一片废墟,后又经长安城缩建,丹凤门遗址长期暴露城郊野外。人来人往间,丹风门遗址一带居住人口大量增加,逐渐形成自强路、二马路、革新街、童家巷等街巷,大明宫南城垣地面以上的部分则随着市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加剧而逐渐损毁消失。

原来占压遗址的棚户区

1957年,陕西省文管所对大明宫进行了田野调查,初步勘探出三个门道。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大明宫有五个门道。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丹凤门到底是有三个门道还是五个门道?

敦煌晚唐138窟壁画中大明宫的丹凤门的写照

考古小常识

在田野考古工作有一个常识,即考古勘探代替不了考古发掘,勘探与发掘是两个不同的工作环节。勘探工作受其工作性质的局限,其结果与发掘结果有可能相符合,也有可能不尽相同,丹凤门遗址的发掘也印证了这一点。

丹凤门遗址全景图

2005年11月29号,对于丹凤门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发掘人员在对“东墩台”上部北端的一处较大“破坏坑”清理发掘至“底部”时,发现了很小的一片红烧土面,这个迹象引起了发掘者的特别关注。会不会是“第四个门道”?

在清理出门道路面、础坑、柱础坑之后,又在此路面西侧发现了残留的四个柱础坑,经过仔细地探寻、对比、分析、解剖、终于确定了丹凤门有五个门道,还其真相大白于天下,解开了丹凤门形制的历史之谜。

2005年考丹凤门遗址发掘现场图

作为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是唐长安城的主要标志建筑,更是唐时代门阙建筑的代表作品。其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规模之大,均居都城门阙之首。丹凤门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结构关系清楚,历史信息蕴含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与文物价值,是唐史和古代建筑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映证今天西安市形成与发展进程的一处重要历史地理标志。

遗址保护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丹凤门,是根据复原研究和模拟设计而修建的保护性展厅,外观采用仿唐门阙建筑的形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复原研究性质。

对于遗址本体保护,丹凤门采取了钢架结构,完整地保存了它的原真性。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遗址范围内不得有落地的结构构建,且钢结构与遗址边沿的距离不小于60cm。城台与城墙部分外壁为大型人造板材,城台大板外表为城砖肌理,城墙外表则为夯土墙的肌理,以反映遗址的状况。

其门阙墩台和两边的郭城部分,因功能和保护遗址的客观需要,尺度较考古数据适当放大,但外观仍保持城门台座及五门道、城郭与马道的基本结构。楼观部分,同样复原为木平座一层单檐庑殿顶样式,面阔11间,进深5间。城楼登道为两段式,即先登上城台,再登上城楼,整个城门连同城楼通高达32米。

除了遗址本体,丹凤门蕴含的文化价值也不可轻忽。如何能让大家和遗址距离更近,让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重新“活”起来呢?当然需要博物馆来承担起这个重任了!

在对原址保护的同时,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修建了可供参观和考古研究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以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为陈列主体,结合辅助陈列和多功能区域,让“大唐第一国门”重新焕发磅礴之势。

在博物馆中,你能通过投影大幕等科技手段,看到千年之前,作为唐朝的国门,“丹凤城门向晓开,千官相次入朝来”的盛大场景,再现丹凤门在唐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明宫针对不同的遗址,先后实施了御道、太液池、宫门宫墙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望仙台、大福殿、三清殿等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等,这些工程进一步丰富了遗址展示手段,使人们对大遗址的印象更加清晰、直观和完整,提升了遗址保护水平,并极大地改善了遗址保护环境和城市面貌,使遗址区的人居环境、文化品位都得到了提升。

现在,游客一出西安站,就能看到恢弘的丹凤门,感慨西安的大气庄严之余,也纷纷认可大明宫在遗址保护上的成功。这里的建筑、遗迹,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繁盛程度,也展现出正在崛起的中国文化软实力。通过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大明宫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化身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标志,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向世界展示独属于西安大气庄严、开放包容的城市“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