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难得少年时,这些高考有关的故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2024-06-16 13:57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难得少年时,这些高考有关的故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今年的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明天莘莘学子就要奔赴考场,书写那份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尽管“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早已破除,高考改革的路线也愈加清晰,但高考仍是我国现阶段,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高考始终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也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拼搏、命运的纪录片和名校宣传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但对梦想的坚持、对前进的笃定,是每一场青春里的不变底色,这些故事,可以讲给孩子听。↓

1

小镇学子的《高三》

高考是人生的起点

近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桂海潮的人生履历颇受人们关注——他是云南省边远县城自小就怀着飞天梦想的“高材生”,也是31岁当上博导、最终圆梦太空的载荷专家。

在他2005年高考选拔的那一年,有一部名为《高三》的纪录片引发无数共鸣,时至今日,这部《高三》依旧是无数人心中最感动的高考主题纪录片。

导演周浩用了一年时间,跟踪拍摄了福建省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7班一群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镇少年,以及一位想帮助学生通过高考实现自我价值的班主任王锦春。

武平一中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全县80%的大学生,都来自于这里。武平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从农村考到县城,他们几乎都是家里唯一的高中生,身上给予着很大的期盼——要考上大学,高考是农家子弟改变家庭命运最体面的路径。

早上5点30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50分,每周只有周日可以休息半天;6点早自习开始,教室里就有读书声了,背政治的、背语文的、背历史的、背英文的,不同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像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堆着厚厚的卷子和课本,低着头几乎看不到人影。手头的试卷一天比一天多,每张课桌边都有几枚钉子,上面挂满了试卷。

王锦春是中国普通教师群体的一个缩影。在因材施教上,王锦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即使是逃学、酗酒的学生,也都被他一个个劝回来了。他用不同的方式去帮助不同情况的学生,激励着他们往前走,只有一个诉求——要让孩子们都考上好大学!

据了解,2005年高考报名人数867万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591万人,全国高校招生计划475万人,其中本科招生230万人。

班上一共78位同学,只有18名落榜,有的考入了985、211大学,有的考入普通本科,也有的选择进入了大专;落榜的同学中,只有一位选择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都选择了复读。

时至今日,影片中许多学子高考后的人生轨迹仍引人关注。令人感慨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得偿所愿,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起点。

2

清华大学《追光少年》

尘埃落定前再拼一次

《追光少年》改编自清华大学“天格计划”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群平均年龄21岁的少年们自主研发第一颗实验卫星载荷,并发射到了太空。

在普通人看来,自主研发卫星并发射,是一件痴人说梦的故事,但这在清华,一切皆有可能。

准备发射的前一年,少年们因为经费的问题险些失败。这时,清华物理系的老师站了出来,给孩子们拨出一笔专项资金,支持他们的梦想。

发射前6个月,为了验证可行性,少年们做了成千上万的模拟计算。

但在发射前1个月,他们发现组装中的接线错误,整个计划面临失败危险,如果错失这次机会,他们还得等上一年。

但这些追光少年们拼尽了全力,向世界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走到今天,我们用了两年多。”

“最后一个月,没人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但尘埃落定前,我想用尽全力。”

“拼这一次!”

遇到了重重困难,却绝不言弃拼尽全力,这是追光少年,也像是现在备战高考的每一个学生!

天道酬勤,格物致知,是为“天格”。

2016年,清华少年们用这个寓意隽永的名字,组建了 “天格计划”学生兴趣团队。

2018年10月,“天格计划” 首颗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并上电成功测试,当卫星捕捉到宇宙中伽马闪光的那一刻,这群清华少年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中国已然强盛,也依然年轻。

这个真实故事在带给我们震撼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乾坤未定前,你我皆是黑马。

3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人生就是马拉松

《人生第二次》中有一集“《缺》——Running for a Future,把目光放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身上——缺乏原生家庭关爱与照料的困境儿童。他们缺的是父母亲的陪伴和关爱,更缺的是一个走向未来的道路。

一位坚持了27年公益助养的“长跑老爸”,给这群孩子建立起了一个梦想之家……

2011年,中学体育老师柏剑在辽宁鞍山成立了一家马拉松俱乐部,以公益的方式招收困境儿童练习长跑。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有着不幸的原生家庭印记:父母离异或重病、家庭暴力、缺乏照料等。他们把长跑俱乐部当做家,称它为“梦想之家”,把柏剑亲切地叫做“老爸”。

在没有良好学习条件和资源的情况下,有一个好的竞赛成绩、有一技之长,哪怕说上部队,或者走别的路,长跑至少能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

凌晨4点半的鞍山市,这一群孩子在昏暗的马路上,被一辆车拉着拼命奔跑……这天凌晨,他们共计跑了12公里。无论寒暑,每天凌晨起床,长跑10公里+是他们的日常。

在梦想之家,除了长跑,柏剑通过国学教育和无私的爱引导孩子们化解心结,这些缺爱的孩子获得了家的归属感。

“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是黑暗里的孩子,谢谢你伸手拉了我一把。”这些话是困境儿童们写给老爸的一封信,更饱含着对未来自己的期许。

柏剑就像是孩子们生命里的一束光,一棵树可以撼动另一棵树,甚至撼动一片森林。

从梦想之家走出来的孩子,都在闪闪发光。截至2022年3月,梦想之家共培养了120多个孩子,通过体育特长,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其中60多人考上了大学,16人成为专业运动员(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4人),13人成为现役军人(其中特种兵3人)。

人生就是马拉松,梦想之家的孩子都会坚持跑下去的。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未来有灯。

4

北大微电影《星空日记》

努力打好手里的牌

北大毕业季微电影《星空日记》,是送给每一个还未高考孩子的一份礼物:在乾坤未定前,一切,都来得及。

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叫何晓冬,对于自己的评价,他只有一句话:

我家里很困难,我长得很困难,我的梦想很让人为难。

何晓东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去摘天上的星星,5岁时,他给喜欢的女孩子讲自己想摘星星的故事;16岁,上初中时,何晓东的一篇作文题为《我的理想,摘星星》,被当做反面教材被大家耻笑。

他家境困难,跟父亲提起自己今后想读天文学,父亲相当气愤,一气之下把他的书都扔到地上,并气愤地让他早日打消这个念头,永远不可能。

对天文学有着强烈热爱的何晓东,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选择了有“钱途”的经济专业。

争气的是,何晓东考上的是全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

在学习经济学期间,何晓东获得了校方的学费减免,自己还在勤工俭学的同时,他还偶尔去天文学专业旁听,这时他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王老师是第一个不仅没有嘲笑他的梦想反而不断鼓励他不要自卑,勇敢去追梦的人。

大学第一年,他辅修天文学双学位。大学第三年,自己的第一专业经济学成绩第一,并且辅修的天文学双学位论文获奖。

片中除了关于现实和梦想的抉择,还告诉了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实现逆袭:

“像我这种没有抓到一手好牌的人,只能努力打好手里的烂牌。”

“梦想,才是最真实的现实。不是现实支撑着你的梦想,而是梦想支撑着你的现实。”

逆袭者们,从来都不是传奇般地一跃而上的,而是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可能平时孩子会问,人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为什么父母总逼自己拼命读书?那就给他讲讲这篇文章里的故事。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难得少年时,每一位赴考的学子,加油!

最后,给大家分享人民日报的一段话,望共勉:一场考试的结果或许难以预料,但能够确定的是,风雨兼程中烙刻进永不言败的奋斗基因,不论结果如何,那些为高考而积攒的体验与感悟、信念与勇气,都将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财富,为接下来的每一战、每一站,积蓄搏击长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