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中国汉字的起源简介)

2024-04-26 10:42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中国汉字的起源简介)

关于汉字的起源里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河图洛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八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刻画,其中以仓颉造字说最为广泛流传。笔者认为目前统计出来的91251个汉字未必是有同一个起源,除了八卦、河图洛书附会之外,其他说法均有可能是汉字的起源,早起的壁画、石刻创造的简单字符在仓颉时代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规范。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中国汉字的起源简介)

甲骨文,又名契文

汉字不是一蹴而就的时代产物,而是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整理和规范出来的文化载体。自仓颉造字之后的甲骨文、钟鼎文均属于刻划类的字体,他们不是写字,而是拿着刀子刻字。另一类早起见于石壁、陶器上属于图画类的字体。一般认为早期简单的刻划和图画是汉字最早的起源。大约是在商代中后期,文字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甲骨文有4500多字,多用于记录占卜、国家大事等,从识别出来的1500多字来看,还有部分涉及天文历法、社会风俗等内容,这种文字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

钟鼎文,又名金文

文字的更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商代末年已经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甲骨文。而伴随着青铜革命,甲骨文逐渐显露出弊端,逐步取而代之的钟鼎文。从字形字体上来对比,甲骨文和钟鼎文有三个重大的不同点:(一)甲骨文更加形象生动,笔画比较复杂,钟鼎文相对比较简单;(二)甲骨文笔画随意增删,同字异体的现象比较多,钟鼎文相对比较规范。(三)甲骨文比较生硬,钟鼎文在转折过渡处比较圆润。据《金文编》统计,目前发现钟鼎文3722字,已经可以识别2420字。

史籀文,又名大篆,

相传在西周晚年的宣王时期,史官籀发明了大篆,故此又名籀文、籀书。唐代发现的籀文刻于鼓形石之上,为四言诗句,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郭沫若鉴定认为是秦襄公时期的作品,籀文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了古文字,继而兴起的是便于在竹简、木牍上面刻写的篆文。

?秦统一为小篆

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李斯整理六国篆文,发明了形体偏长,匀圆整齐的简体篆文。在“书同文”的国策之下,秦国废除了六国异体字,以李斯发明的秦小篆代替了先前流行的籀文大篆,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汉一统为隶书

其实隶书也是秦始皇时期发明的,其字形字体还是本于篆文,是为了克服漆笔在竹简木牍上难以画出圆转这一困难而进行的改良字体。将圆转改成方折,将曲改的平直,其书写速度更快,字体扁平,结构工整。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从实用性记载文字向书法艺术文字迈进的重大转折,撇捺等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艺术美感。秦朝的隶书尚有篆书之意,被称为古隶,汉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加工,最终定型称为今隶。

非正式场合的草书

在隶书流行于正规场合之时,汉初同时兴起了草书。早期的草书是“潦草的隶书”,后来经过逐渐的发展形成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其保留隶书笔法形迹,上下独立而基本不连写。东汉末年的张芝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笔法,以笔势流畅为先。唐代出现的狂草进一步发展了狂放不羁的笔势,完全脱离了文字的交流实用功能,形成以艺术美感为追求的新书法,代表作有张旭的《肚疼帖》,怀素的《自叙帖》。

介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行书

在东汉末年还有一种介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流行,看上去既像是楷书的草化,又像是草书的楷化。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想楷书那样端正,既可以弥补楷书书写太慢的缺点,又可以避免因太过狂草而难以辨认。楷书笔法多于草法的叫做“行楷”,草书笔法多于楷法的叫做“行草”。

标准规范后的楷书

唐代流行的楷书也出于汉隶,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北方书法保留着汉代隶书的遗形,南方表现出疏放妍妙。格局特色的书法在隋唐之际被博采众长,发展出成熟的楷书。楷书是当今方块字的鼻祖,讲究形体方正,横平竖直,可以做楷模。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均是唐时人杰。其楷书作品堪当后世楷模,为后人教学所重视,奉为习字模范。

汉字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发展成具有艺术美感的书法,在隶书的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最早是由象形、指事为基本造字方法,增加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方法,又增加了转注、假借的用字方法,使得古人能有更好更明确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中汉字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迁,不断的被规范和改良,最终形成今天采用的简化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