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故事概述

2023-12-17 03:3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故事概述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故事概述

孟子的故事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最先令我们想到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这也是对孟子后来成就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故事。

image.png

孟子画像

孟母三迁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对孟子的学业的重视,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并对孟子严格的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礼仪的故事,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家人都要讲基本的礼仪;还有断织喻学的故事典故,主要讲得内容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的故事,这个断织喻学的故事对孟子以后成为儒学大师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孟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杀豚不欺子,孟子少时诵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典故,还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语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来教育我们后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确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

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画像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乡是现在的山东,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国家,他将儒家的思想传播久远,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世人都称他为“亚圣”,并建“亚圣庙”供后世人敬仰。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被称为什么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雕像

孟子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人周游各国进行游说。但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受,隐退后,他和弟子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论编著成《孟子》。《孟子》也称为了儒家学说的经书之一。

而其实,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唐代的时候,韩愈把孟子列为儒家学派孔子最正宗的继承者。从此开始,孟子的地位便逐渐提高了。在北宋神宗时期,《孟子》一书的内容,首次称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元丰六年,孟子被当时的朝廷封为“邹国公”,第二年就配祀孔庙。南宋时期,大儒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元代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加封为“亚圣公”,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称他为“亚圣”,他的地位已经凌驾于儒家企图圣人之上,且仅次于孔子。明清时期,根据官方规定,《孟子》一书的内容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明朝景泰年间,朝廷封孟子的后裔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且世袭罔替。直到民国时期,改为了奉祀官。

孟子谏邹穆公

《孟子谏邹穆公》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孟子的画像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死了,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