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关于荀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荀子是什么关系

2023-12-16 20:2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关于荀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荀子是什么关系

关于荀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荀子是什么关系

荀子的故事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把儒家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位儒学大家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波折。他的故事也让人们读来感到悲凉。

image.png

荀子

荀子小时候就比别的孩子聪明,自幼就饱读诗书,其锐智也让周围人感到惊奇。在荀子长大后,来到燕国游说,但是燕国国君对荀子哲学却不太感兴趣,于是无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齐国,此时的齐襄王广罗人才,刚到齐国的荀子很被齐王赏识,于是荀子就开始在齐国开启了他的讲学之旅。加上荀子年龄比较大,知识文化也很深厚,得到了众人的尊敬。

但是却总有人说荀子的坏话,使的齐王也不相信荀子。而后荀子离开了齐国,这时的荀子早已81岁。

离开齐国后的荀子又来投奔楚国的春申君,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春申君还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把荀子给辞退了,无处可去的荀子又只身一人来到了秦国,但是秦国国君不接受荀子的观点。

此时的秦国只计划它的称霸大业,完全对荀子的说教思想不加理睬,无奈的荀子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这时春申君又很后悔辞退了荀子,又把荀子招募到了楚国。在楚国当起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辞了官,这时的荀子已是一位98岁的老者,他开始写文,前后一共写了30多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荀子》。

荀子劝学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而荀子劝学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登上高山是永远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们不去看看大海,永远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画像

荀子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做到广泛地学习,不管是直线的木材还是弯曲的车轮,其实都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实也可以像圆形一般,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的岁月,终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却经过了历练,总是可以变家具良品。这就是一个区别。

所以,在平时应该要懂得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告诉自己,应该要随时保持一颗向高处看的心,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其实历练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人都是有变得优秀的潜质的,而这一切就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已,你需要给自己充足地信心,让自己脚下的步伐迈得更远。而学习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学习荀子说的精神,别轻易地放弃自己,在坚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大路,并且才能够让自己变成优秀的人。

孔子荀子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荀子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人。孔子与荀子虽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们在“礼”上所持有的观点却不同。

荀子画像

孔子认为,礼在本质上是代表一种仁义的存在,礼中包含仁义之意。而礼与法律的关系却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张的那样,礼需要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张,礼与仁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要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观念,就需要人的仁义。

相对孔子的礼而言,荀子的礼便具有明显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相关评论,在如何对礼进行约束和规范上,荀子更加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张,礼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施礼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与荀子在礼上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礼论的形成过程中,孔子是基于国家实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则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但同时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将礼视为基本纲领,法作为基本准绳,主张礼法并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实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乃至影响至今。

荀子人性论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颇有见解,其得出的“性恶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学者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荀子画像

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中相当重要的内容。根据荀子的人性论,所谓“性”就是指人对自然生理的欲望和物质生活的欲求。人为获得这些欲求而采取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实践活动就是“恶”。

因此,要将“恶”转化为“善”,使人们远离“恶”的本性,不断接近“善”,就需要一个能够制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人,以此去对人加以约束,这种人被荀子称之为“圣人”。因此,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为恶,但并不是注定不可以被改变的,而正因为人性本恶可以通过后天来加以改变,所以才需要“圣人”去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加以约束,这实质上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的过程。

荀子强国

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至238年,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石像

《荀子强国》篇主要阐述荀子对强国的认识和观点。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最根本的就在于教诲人民,推行礼仪之道,他指出“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荀子首先以莫邪宝剑做譬喻,质地再好,铸造技艺再好,如果“不剥夺,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因此一个国家也只是一个强大国家的粗坯,要对人民进行教诲,才能使他们步调一致,守卫国家,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教诲的内容犹如磨刀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磨刀石就应该是礼义和法度。

接着他从分析三种威严入手,阐述只有重视礼制的道德的威严才能真正使一个国家安定强盛,而只靠权势和惩罚去震慑控制民众的的,稍一放松就会无法控制,最终使国家走向危险衰弱,为此他举了商汤、周武王和夏桀、商纣王的例子,劝说齐国相国推行礼仪和道义。又以当时的秦国为例,民风淳朴,官民都谦恭有礼,朝廷处理事务却看似轻松安逸,说明尊重礼义的重要性。

在此文中有一段关于“积微”的言论,他主要是阐述要使一个国家强盛,君主就要珍惜时间,注重从小事做起,但这道理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只有从小事做起,抓紧每日每月每季每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