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翻车是哪个朝代的(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

2023-11-01 08:2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翻车是哪个朝代的(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最早出现在东汉,发明者是宦官毕岚。

先说说翻车名字的由来,我们先看一幅图(图1-1-1)。这是台湾著名木刻版画家林智信在1953年创作的版画,题为"灌溉",画面上头戴斗笠的两人正俯身在车架上脚踏翻车汲水。木质水槽的上端(踏轴上)和下端(水中,未绘出)各有一个竖齿轮,两者中间是木质链条连起来的木质叶板,在脚踏作用下,叶板翻上翻下、循环往复,故称翻车。在所有类型的翻车中,脚踏翻车最常见。翻车另一个名字叫龙骨水车或龙骨车,原因有二:一方面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龙是水的主宰;另一方面,长长的翻车斜依在岸边汲水,就像龙吸水,南宋诗人刘一止有诗曰"老龙下饮骨节瘦",正是说的翻车。

翻车是哪个朝代的(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

1-1-1 灌溉

这幅版画(图1-1-2)摹刻自元代王祯《农书》,但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左侧农夫手中的书便是加上去的,表达了"耕作之余,勿忘读书"的心愿。

翻车是哪个朝代的(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

1-1-2 徐光启《农政全书》翻车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翻车的身世,这种水车是何人何时在何地发明或创造的,这是必须交代的问题。可是说得粗了,不如不说;说得细了,容易纠缠不清,那我们就来一个折中的,做一个概述。

最早提到"翻车"的,有两条史料,时间是东汉末到三国。

第一条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

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苍龙、玄武阙……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汉灵帝)又委派掖(yè)庭令毕岚铸造四个铜人,分别陈列在苍龙、玄武阙两侧,……又让他制作翻车、渴乌,安设在桥西,用来给南北郊路洒水,从而节省了老百姓洒水的费用。

这里是说,汉灵帝委派当时的掖庭令毕岚制作了翻车、渴乌,安置在都城洛阳桥西。干什么用的呢?当时不是用于灌溉,而是为道路洒水,这样就不用折腾老百姓了。掖庭令是什么官职呢?掖庭,就是皇宫中妃嫔居住的地方,也是宫中犯妇接受劳动改造的场所,让她们养蚕缫丝或者做些女工等。掖庭令就是掌管掖庭的长官,一般由宦官担任。毕岚可不是一般的宦官,在汉灵帝时期与张让等并称为"十常侍",算得上皇帝近臣,可谓权倾一时。但一个身居高位的宦官,怎么搞出水车的,这事还真说不好。这里的"作",可以做创制、发明讲,也可做一般的制作讲。但由于这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有关翻车的史料,所以后来人们直接把毕岚认作了翻车的发明者。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了,这里的"翻车"可以肯定就是后来汲水灌溉的翻车吗?这个也说不好,因为这条文献的信息太少了。但是由于其名相同,而且毕岚的翻车也与汲水有关,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问题在于,"用洒南北郊路"似乎不会是直接用来洒水,因为这种水车提上来的水只能流到地面上或者引流到某个地方,不可能洒起来;更可能是引流到路旁,再把水舀到桶或盆里再洒。总之,这种水车到底是怎么洒水的,谁也说不清楚。无论如何,这是历史上第一条有关翻车的史料,年代是东汉末年。

第二条史料出自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杜夔[ kuí]传》所写的注文(解释文字),其中引用了魏末晋初文学家傅玄的《马钧传》,原文照录: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文字很通俗,不用再解释。值得指出的是,这是最早明确地把翻车与灌溉联系起来的史料,特别是"更入更出"形象描述了翻车叶板循环往复的状态,基本可以确定是后世的翻车。注意这里用的词也是"作翻车"。如果做"创制"理解的话,那么到底是毕岚还是马钧发明了翻车,这事还是说不清楚,因为完全可能两人独自分别发明出来。但毕竟毕岚年代在先,故发明的优先权还是毕岚占先,如果认为马钧是独立发明的,应该有足够的证据,可惜没有。还有人说,马钧是改进了毕岚的翻车,因为马钧的翻车可以让儿童转动,说明不是通常所见的脚踏翻车,而是手摇的翻车(手摇翻车长什么样,暂且不表)。这也有可能,较脚踏而言,手摇更轻便,更适合儿童一些,所以这里用了"转"字,而没用"踏"字。

再就马钧多说几句,《马钧传》开头就说: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可见马钧在当时是天下闻名的能工巧匠,除了翻车外,他还制作了指南车、水转百戏,改进了诸葛连弩、抛石机、织绫机等。如果生在当代,马钧一定是位杰出的技术革新能手、创新型人才!

好了,对翻车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后,我们需要做一个小的总结了,尽管就翻车的早期历史还有许多"说不清",但下面这条肯定靠谱:

东汉末的宦官毕岚、三国时的能工巧匠马钧是创制翻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