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史铁生散文集有哪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2023-10-12 10:3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史铁生散文集有哪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集有哪些精彩片段?你看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与地坛的故事(套装共2册)(珍藏版)(上下册)(精装)(珍藏版)(精装)(精精装版)》是一套适合孩子阅读的科普读物,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史铁生散文集有哪些

“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以上这段话赞颂的正是杰出作家史铁生。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空闲之余可以阅读一番,从中必得能领悟一点人生哲理。

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是

2.《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

二、长篇小说代表作

《务虚笔记》

《务虚笔记》是2006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

三、散文随笔集代表集

1.《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该作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

2.《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且不失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残疾与爱情是史铁生命运的关键词。《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记忆与印象》等。

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二:史铁生散文集摘抄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记忆与印象1,记忆与印象2,我的梦想,我二十一岁那年,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好运设计,想念地坛,扶轮问路。

三: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2018年1月4日,史铁生诞辰67周年,“写作之夜编委会”举行了一个纪念史铁生的活动,活动会场挤满了人,有史铁生的妹妹,还有他生前的好友王克明、庞沄、王耀平以及孙立哲等人。

现代哲学家邓晓芒拿着一叠厚厚的关于史铁生的讲稿,70岁的邓晓芒,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会场无一人离开,最后他说:

“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虽然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从未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邓晓芒说的没错,史铁生是不容易读懂的,他思考神,思考上帝,思考佛陀,也思考残疾,思考限制,思考爱,最终从痛苦里看到爱,从不幸中看到幸运,从现实里看到不公,又从不公之中看到命运,总之,他从人性里看到了神性的光辉。

史铁生散文集有哪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第1张图片-

01

1990年12月,《上海文学》的

姚育明读完文章,先跪了,激动得直接冲到副主编周介人的办公室,几乎是大吼一样地说:史铁生来稿了!写得实在太好了!

周介人看后,又跪了,非常兴奋,他说:发!马上发!明年第一期。

为了排上1991年1月号,已经准备发的一篇稿子被取代了。

史铁生写的是一篇散文,可是周介人对姚育明说:这期的小说分量都不够,缺少重点稿,你去给史铁生说一声,这篇稿作为小说发吧,它内涵很丰富,结构不单一,跟小说一样的。

按照周介人的说法,小说的地位比散文重,按小说发并不亏待史铁生,可是史铁生坚决地说: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最终,《上海文学》发了这篇散文,就是《我与地坛》。

发表后,读者一读,又跪了,爱得不行,很多读者来信说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他们的灵魂,而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烦恼困惑的人也得到心灵的慰藉,看见希望。

后来,这篇文章部分被选入中学课本。

有读者直接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

作家韩少功读了,也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而今,三十年过去了,很多人读过《我与地坛》的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可以不去十三陵,但一定会去地坛。

02

我与地坛究竟写了什么呢?

1972年,知青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只能坐在轮椅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

心情苦闷的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进地坛,“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从那以后的很多年,他就“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最初,史铁生去地坛,是为了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别人去上班,他就摇着轮椅进地坛,不是坐着就是躺着,不是看书就是想事情。

想什么事情呢?“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想着想着,他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们读《我与地坛》,感动于他对人生的认识,通透、超越,可是在那之前,身体残疾不能直立行走,“丢失了作为人的特征”,他该是多么的绝望,一个突然残疾的人,他必然还要面临精神的绝望。

可是他后来想通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铁生。

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这个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

03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自然就不必努力去死。

但是怎么生呢?

当然是“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好好活,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活呢?

命运给了史铁生残疾,给他大开苦难的方便之门,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同时也注定他不能像很多人一样工作生活,他原本想当运动员,可是现在这样,运动员是当不了了,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呢又不太愿意,所以他选择写作。

一开始,带着纸和笔,在园子里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的写,有人走过来,就赶紧合上本子,不给别人看,因为他怕写不成落得尴尬。

后来写成了,也渐渐有了一定的名气。

可是感觉又不对,因为写着写着,他感觉自己成了“人质”,整天都在想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走到哪儿都在寻找小说,变成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甚至担心自己要是有一天写不出来可怎么办,觉得写不出来就会死,史铁生觉得“ 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写着活着,粗鲁地说就是如同机器人。

后来他也想明白了,“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史铁生一直在思考,想清楚了死的事情,又开始想生的问题,写作了之后,就开始思考写作,什么东西他都思考,他自己的经历,他自己的残疾,他自己的想法,都是他思考的对象。

04

很多年前,地坛,就是史铁生思考的园地。

他在那里思考自己,也思考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他在那里思考苦难,也思考命运。命运在那里呢?在他遇见的人身上,在他看见的事物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也在任何人身上。

他在园子里,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一对夫妻每天互相搀扶着在园子里散步,十五年前,他们还是中年人,十五年后,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人。

他注意到他们每天暮色时分到来,绕着园子逆时针走一圈然后回去。

他还遇见了一个“唱得不怎样”却喜欢唱歌的人,唱歌的人唱歌,史铁生就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静的角落。

最开始的时候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后来他唱“我交了好运气,我交了好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

后来有一天,他们相互说了你好,然后说再见,从那以后,唱歌的人就不见了。

他遇见了一个想靠长跑改变命运的人,每次在园子里训练跑步,都要跑差不多两万米,可是比赛结果却总是阴差阳错。

第一次比赛他跑了第十五名,可是新闻上只宣传前十名的人;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新闻上又只宣传前三名;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新闻宣传前六名;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新闻重点宣传第一名的人;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可是人家不宣传冠军,只发了一张集体照。

这个人绝望了,开怀大骂,骂到最后沉默回家,和史铁生相互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后来,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生活。

他还遇见一个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女工程师,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孩是一个弱 智。

谁的身上都有命运的影子,命好是运,命不好也是运,得是运,失也是运,好像是被安排好的一样,这个世界,苦难和幸福并存、丑陋和美好共生、愚钝和智慧相成。

人间剧场,大家都是演员。但你绝不能因为知道自己是演员而不努力。

05

史铁生在文章里说: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所以,说来说去,“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上帝是对的,他不会错,但是需要人去理解。

可是这样一来,难免有人好,有人不好,有人丑有人美,有人疾病有人健康。

所以史铁生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可是,身处不幸的人,该如何救赎自己呢?

救赎之道,就在命运之中,差别虽然是“设定”,但人内心如果跳出了“差别”,自然会看到解脱之道。

痛苦之难以忍受,是因为人喜欢美好,丑陋之让人烦恼,是在于人喜欢美丽,可是若是没有丑,美如何成为美?

所以用史铁生说的就是“知命”,但是不要“认命”,所谓“知命”,就是理解命运的意图,就是理解上帝的意图,上帝不会惩罚任何一个人,所有人面前都有路,虽然不一样,但是只要你想,都可以通向坦途。

看透了这一点,所谓美丑、愚智、残疾和健康,也就有了命运上的“平等”。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对于这一人间剧目,就“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到了这里,正如作家姚育明说的:史铁生超越了自己的痛苦,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最后不是走向世俗的轮回,而是走向了光明无尽的解脱之境。

06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最美的哲理散文之一,影响了无数人,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同时,史铁生也不只写了他如何从苦难中看见幸运,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希望,他同时还写了,在他悲观绝望的那些日子里,母亲是如何默默的看着他,是如何的担心而不说,母亲的爱,又是如何的深。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因为他的儿子遭遇了不幸,她心疼史铁生,更懂得理解史铁生,“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史铁生要出去,母亲就默默地帮他准备东西,帮他坐上轮椅,送他出门,史铁生在园子里呆的时间长了,母亲会悄悄去园子里找他,但又不让他知道。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汪国真说: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这话说得没错,史铁生的母亲,也是这样。

在《秋天的怀念》里,有这样一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有一次母亲要带他出去看花,史铁生不去,他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腿,嘴里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一下子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对他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惜那时候的史铁生,还不懂得“理解”母亲,“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的母亲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史铁生都痛苦不堪,甚至连“妈”这个字都不敢说出口,直到好几年以后,才敢提起母亲。

后来,史铁生终于读懂了母亲,也按照母亲说的“好好活”,活下去了。

怎么好好活呢?

他的思考,他对苦难的沉思,面对苦难的乐观,就是他的答案。

07

邓晓芒说:每个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史铁生一生作品很多,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充满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对生活的积极和乐观。

他的智慧,令人折服,他思考之深,令人惊讶。

《务虚笔记》出版后,哲学家周国平读了,赞叹不已,他说: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后来,两个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只能靠透析活着,周国平担心史铁生已经不能继续写作。

毕竟那时候的史铁生,需要每三天透析一次,一次透析要好几个小时的人,三天时间只有一天稍微有一点精神,他还有什么精神来写作呢?

可是《病隙碎笔》出版之后,周国平一读,惊呆了。

这样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这样一部积极的作品,竟是史铁生在生病和治疗的缝隙里偷出时间来写的,里面丝毫没有抱怨,有的都是积极的对命运和残疾的思考,有的是对信仰的思考。

周国平说:“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他看到了信仰的真相”“懂得了真正的信仰”

史铁生死后,高晖说:如果真有天堂,他一定是去了那个地方。

天堂在哪里呢?就在人的心里。

史铁生的心里,已经看见了天堂!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