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论文(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

2023-09-30 08:31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论文(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是谁写的)

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论文,谁发表的论文,谁主持的课题,谁负责的项目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在复习的过程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对这些内容的学习。

学术不端主要包括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数据,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伪造评审意见等方面(点击阅读)。

一则关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女博士的劈腿八卦在朋友圈流传,女主同时劈腿四个男博士,并导致其中一人服安眠药自杀(未遂)。自杀的这位男主作为单位的科研达人,送了女主5篇SCI论文,其中还包括一篇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对于这5篇文章,李敏是否做出了相应的工作,配得上其相应的作者排位?RetractionWatch表示重点关注(点击阅读)。

有读者提出疑问:如何判定男主“送”了女主论文?

这便牵扯到学术界的一大痛点:论文挂名乱象。

针对昨天的文章,读者也发表了很多看法:

大老墨:

“写论文挂名、送论文不是啥稀罕事吧。许多高校的夫妻老婆店不在少数吧,公开的秘密。”

森森:

“但是这种合著论文贡献度很难量化,所以才会有很多空间被投机。”

zlf:

“很多高校老板发文章会带自己配偶名字,这种学术不端因为有结婚证就可以原谅了?”

……

那么,学术界“送”论文乱象有哪些?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该如何发现和界定?

作为学术圈的“硬通货”——论文,其署名和作者排序体现了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参与程度。

随着科研合作的增多,一篇论文出现多位作者早已是常态,有的论文甚至出现上千位作者。

例如,2015年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两个巨大探测器ATLAS和CMS的操作团队发表首篇联合论文。在33页的论文中,只有前9页描述的是研究本身,其余24页写满了作者及其单位。

《自然》杂志也以《物理学论文创下5000余位作者的纪录》为题进行了报道。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论文(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是谁写的)-第1张图片-

与此同时,论文署名也牵扯到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项目申请等切身利益。因此,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论文上署名,逐渐成为学术圈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学术界论文挂名有哪些形式?梳理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抱大腿”型挂名

为了将论文发表到知名学术期刊,实际作者将论文一作或者其他作者挂名给没有实际贡献的“大牛”或者领导,能让论文更容易得到期刊编辑或者审稿人的关注,以此博取更多的“曝光量”和“命中率”。

2. “剥削”型挂名

在一些科研机构或者实验室,论文主要贡献者排在共同第一作者的第二、第三位,第一位则被导师、辈分较高的科研人员拿走。如果反抗这种“潜规则”,则有可能被团队排斥。

3. “夫妻店”型挂名

基于情侣、夫妻等感情关系将对方署名到并未有实质性贡献的学术论文上。

4. “买卖”型挂名

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购买挂名作者,从而得到论文署名。

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被撤论文中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并由此确认存在论文发表的“第三方”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5. “互助”型挂名

同门、同学、朋友之间 “互相挂名”,以期按时毕业。

“送”论文属学术不端

“送”论文或者论文挂名属学术不端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7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不当署名”正式被列入学术不端行为。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论文(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是谁写的是谁写的)-第2张图片-

除此之外,多个部门也曾发文,禁止论文挂名现象:

今年6月11日,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

去年4月14日,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对“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数量过多”等10种学术论文署名中的常见问题和错误进行总结。

从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也明确规定,“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界定论文挂名?

虽然论文挂名的方式多样且手段隐蔽,学术界还是就如何界定论文挂名进行了各种探索。

其实,核心问题在于,论文作者会根据各种各样的标准自行排名,不同作者的相对贡献究竟应该是多大,很难量化。

为此,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ICMJE)曾提出根据4个标准来确定一篇科研论文的著作权:

(1)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概念、设计或者对数据的获取、分析以及阐释做出实质性贡献;

(2)负责论文的撰写工作或者对重要的论文内容进行关键修正;

(3)通过了论文发表最终版本的决定;

(4)同意对成果的所有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以网络理论研究而闻名的罗马尼亚裔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则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设计了一种算法,可以客观呈现作者的科学贡献。

Barabási在算法中引用了数十位诺奖得主及其获奖论文的引文数据,根据计算信誉分配矩阵和所有论文的共被引强度,从而计算出待评价目标论文每位作者分得的科学信誉。

算法的思路是:

(1)假设p是一篇待评价的目标论文;

(2)找出引用了p的所有论文 *** D;

(3)找出D中的论文所引用的所有论文 *** P;

(4)计算p与P中所有论文的共被引强度s;

(5)计算信誉分配矩阵A;

(6)最后根据A与s计算论文p的每位作者分得的科学信誉。

实验发现,如果将算法得到的作者贡献分数作为标准,假设得分最高的作者将获得诺奖,那么实验结果的准确率将达到86%。

今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Alex Holcombe在《自然》杂志撰文,呼吁学术界采用一种新的学术贡献体系——CRediT(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从而更加具体、准确地反映所有论文参与者的贡献。

CRediT是2014年推出的机器可读分类系统,认可14种类型的贡献。目前包括细胞出版社、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的20多家期刊出版商,已经至少在部分出版物中使用了CRediT。

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完善的标准来明确界定论文挂名问题。因此,论文挂名和打击学术不端的斗争还将持续下去。

你有过“送”或“被送”论文的经历吗?到底该如何界定和打击?

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997896.html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2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