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读《寻人不遇》记

2024-11-09 22:3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读《寻人不遇》记

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

喜欢阅读禅学类的朋友一定不陌生。那本《空谷幽兰》关于他1989年前独自一人前往终南山寻找中国隐士之路的游记,可以说是这类题材游记的鼻祖,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点就是他是个美国人!而今天这本2016年9月第一次印刷的《寻人不遇》则是以寻访祭奠中国古代诗人为主线,纪录了作者计划发30天走访祭拜作者所喜爱的中国历代诗人的日记形式的游记。

当然同样是找人,20几年前他找的是活人,而今天他找的是“不可遇之人”。相比之前可以说难度=精彩度小了很多,虽有一些不确定性但还是比较有目标有依据可寻。自然这里面游记要在30天内去走访这么多的诗人只能说是一种匆匆而过,任何人都无法用这么短时间去展开中国漫长的诗歌长河。所以在阅读完它的自序之后,我就默默告诉自己不要过高的期盼,就当着一本平常的游记闲书去读就好。可是当我真的开始跟着这位“老外”一天天穿行于祖国大江南北时候,他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而自己最想分享的是两个感受,一个是羞愧!一个是感激!

羞愧是不言而喻的,比尔·波特老先生比我们更热爱了解我们的文化,比我们更渴望遇见我们的先贤。就像我看到一个媒体对他专访一样,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现在,但我了解古人,我和他们都是朋友,我生活在唐代!”记者还问到他:“为什么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白胡子老外不假思索的说“缘分!”的时候,我知道他前世应该是华夏的子民,也许几经轮回他转世到另外的国度。他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一个和尚朋友给了他一本《寒山》的诗集,让这个缘分变成一种强大的因果力量。1989年就进入内地寻访隐士,直到今日的诗人寻访之旅这里面就像注定的因果,而这样的寻访造成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振动,我也在这个因果振动波里。是他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不同的维度去再次发现了我们的文明,一个大洋彼岸的可爱老者!心存感激这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摘记分享

第四天(阮籍)

当读到他第四天去拜访阮籍墓的时候我强烈感觉到这种羞愧感!因为每年我都会去这里,但是我不知道一直膜拜的中国有历史记载男子偶像天团之竹林七贤之首阮籍的出生地和墓地都在此:河南尉氏!

麦地里的阮籍墓

今年我还会去,比尔·波特拿的是威士忌去祭奠这位魏晋高士,而我自然会带上更符水土的高粱酒,三杯过后比尔朗诵了他的诗歌,而我将选择在其坟前静听一遍他留下的古琴曲《酒狂》……

涨姿势——啸

阮籍啸台处,很多后人来此凭吊留下诗文碑刻

书中提及在阮籍居住的东湖的东北角有一个“阮籍啸台”。而关于“啸”作者给我们一个更加直观的类比的补充:“据一些专家所言,‘啸’与中亚某些游牧部落如图瓦族的‘呼麦’类似,主要集中于‘气’的产生,而不是声音本身。这是道家的一种养身修炼”(摘自《寻人不遇》第46页)

如没有碑记无人知晓这跨越千年土堆背后的故事

其实古代诗歌中写到与啸有关的诗歌很多,我们熟知的如唐代王维所写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而一般的对“啸”的解释也过于随意:“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如果你听过蒙古族呼麦和马头琴的合奏我更愿意接受相信“弹琴复长啸”是类似呼麦而不是吹口哨。其实不论从啸字本身来解释,它应该是带有一种底气的发声,有力量,有厚度,有穿透力!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画阮籍像

在没有微博,微信的天然时代,有多少高士先贤都曾长啸与天地,忘情山水间。虽无法转发倾听那一声“长啸”但还是留下无数诗文供我们后人遥想,点赞!

第二十五天(皎然禅师,石屋禅师)

这一天作者遭遇了本次游记最大一次“劫难”,在寻访石屋禅师墓地时候出现了踏空的意外,造成了脚踝骨折。虽然事后作者也只是轻描淡写说成“修行的考验”,但其实是蛮严重的事故。作者已经不是20年前的年龄,看似一个小小的踏空就造成踝骨三处骨折,结果是在他的脚踝里多了一块钛板和12个螺丝钉!当然寻访也为此暂停了3个月。这是打动我的地方他真的很东方,很中国。好像已经学会了我们自我排解的方式,把遇到的不顺利趣解成修行的考验。还有他很“天真”就是非常执着纯粹,我们经常感叹老外做事思考的简单,其实有时候这正是我们丢失的部分,过于复杂纠结的思考让我们丢失了行动力!而比尔·波特从他一开始的30天路线设计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当然也许他准备了很久,但是这个不重要,因为他在付出行动中。三个月后他重返摔伤地,继续完成他的寻访之旅,而我也跟随着他收获甚多!

标准的佛家布袋是他标志性出游装备

可以说全书一共寻访了6名禅师或者叫诗僧,因为作者独特的知识因缘对佛,特别是禅学的认知造成了他很特别的视角和解读。我能深刻体会到他说的:“我生活在中国的古代,我熟悉的是你们古人,我和他们是朋友!”我想他最激动的是通过诗文找到了诗歌作者所描写的地方,而他能瞬间感觉到就是这里,这个角度,这个块石头就是石屋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我本禅宗不会禅,甘休林下度余年。

鹑衣百结通身挂,竹篾三条蓦肚缠。

山色溪光明祖意,鸟啼花笑悟机缘。

有时独上台磐石,午夜无云月一天。

(摘自《寻人不遇》第320页石屋禅师山居诗第36首)

这是跨越千年的神交,至于真实与否已经无碍,而此时此地坐在石屋的冥想石上那种触动和体味是真实的!

涨姿势——茶、禅

作者一行祭拜皎然与陆羽墓地

皎然禅师和石屋禅师这两位禅宗大咖可不只是诗歌那么简单!皎然禅师是茶圣陆羽的挚友,老师,伯乐。没有他的帮助陆羽可能一直只能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隐士罢了。而中国的禅茶一味又少了一个重要的注解。而本书只是比较简单记录了他们的关系,没有展开道理也很简单作者重点在诗歌而不在茶,而对于爱茶的人来说这里面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对茶有兴趣可以沿着这个线索再去拓展阅读发现!

石屋禅师画相

石屋禅师作为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他把衣钵直接传到韩国!

据载清珙有弟子普愚太古,高丽人。元至正七年(1347年)七月初,普愚太古禅师离大都燕京(今北京)大观寺,至湖州霞雾山,拜访清珙。普愚太古求法15天后于八月初一离开,带走了“蒙授正印,传衣法信”的袈裟禅杖。普愚归国后,受到高丽王器重,尊为国师。常在高丽王面前说起清珙大师德行,高丽王十分仰慕。清珙圆寂后,高丽王上表朝廷,诏谥清珙为“佛慈慧照禅师”,并移文江浙,净慈寺平山禅师前往天湖,取清珙大师的一半舍利,送往高丽,在高丽建塔供奉。此事在释元旭所撰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非常巧合居然找到了央视曾经拍摄的《霞幕北飞》纪录片,这部介绍中韩禅与茶文化交流的纪录片里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这段历史佳话,但最巧合的是比尔·波特寻访这两位禅师的过程在纪录片里面也被纪录出现。哈哈大家有兴趣可以一睹这位可爱的白胡子老外的音容笑貌!

特别推介

www.mountainsongs.net

网站首页

书中还介绍一个有外国人创办的翻译中国诗歌的网站,网站上有各国友人翻译成因为的中国诗歌,当然大部分是古代诗歌,也有小部分的现代诗,有喜欢的朋友可去阅读。

书是读完但并没有读尽!2017一月一次深度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就从《寻人不遇》开始。冬天特别适合阅读,所有的户外活动都变得多余,冷容易让人入静,静静的读书加之暖暖的茶,这是最低门槛的过冬方式。至于这本书里的其它秘密只能你自己来探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和觉知,而对于我就是羞愧和感激!

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最后我们还是用贾岛的同名诗《寻人不遇》作为这次阅读分享的结尾,和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的开启!

下期预读

2月份我们将阅读分享《八万四千问》,这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年来首部作品。也是专门给中国朋友的一本书!喜欢的朋友可以一起阅读起来!

一起悦读不负光阴!

文-自觉生活专栏作者: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