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得宋真宗两次敕封,以孝道闻名的闽东女神-马仙

2024-10-31 11:43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得宋真宗两次敕封,以孝道闻名的闽东女神-马仙

柘荣县东狮山马仙石雕像 何慧/摄

福建地区民间信仰兴盛,女神众多,以三位最为出名,合称为“福建三大女神”。其中,海神妈祖和妇幼保护神临水夫人相信你都有所耳闻,那么,你可知道第三位女神是谁吗?她就是马仙。

“百行孝为先”,马仙是一位以孝道闻名的闽东女神,又被俗称为马大仙、马真人、马夫人、马五娘等。

明代之前的道教类书《新镌仙媛纪事》中对她有这样的记载:

马大仙,唐光化间马氏女,青田县人。既嫁,家贫养姑尤谨。遇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乞食。有羹不食,即以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人始知其不凡,呼为马大仙云。

在道藏本《搜神记》卷六中,也有“马大仙”的词条:

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倍尝,略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之欢,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而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以永其祀。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环然……

另外,《三言二拍》的作者、明代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在所修的《寿宁待志》中也提到了马仙:

马仙者,建安将相里人,俗名马五娘。适人一年而夫亡,誓不嫁。家贫姑老,纺绩以养,出入常跣足。一日,欲度溪,值暴涨,乃仰伞水面,乘之以济,见者异焉。每谓人曰:“我非世人,俟姑天年,即当去矣。”值天旱,乡人舆迎,祈雨立应。姑死毕葬,白日飞升。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寿尤盛,凡水旱无不祷焉。六月十六日为马仙诞辰,县官设祭……

道藏本《搜神记》“马大仙”词条

从上述记载可知,马仙的原型本是唐代浙南一个贫苦、淳朴却极其孝顺的农妇,俗名马五娘。她出嫁一年就不幸守寡,但发誓不再改嫁,以纺织为业,取得微薄的收入,无怨无悔地照顾年迈的婆婆,神仙被她感动,传授她仙术。练就了仙术的她用斗笠或撑开的雨伞渡江,为婆婆送去自己舍不得吃、尚且温热的羹汤,还成功以仙法施雨,化解旱灾,有恩于乡里。甚至为了侍奉婆婆不断推迟自己升仙的时间,甘愿做一个凡人,直到婆婆寿终正寝并下葬后,马五娘才放心地升仙。乡人立祠供奉她,也是有求必应。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仙屿马仙庙外香火 何慧/摄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仙屿马仙庙外香火 何慧/摄

马仙的主要职能是祈雨。宋真宗曾两次敕封马仙,封号分别为“灵泽感应马氏真人”和“懿正广惠马氏真人”,扩大了马仙信仰的影响力。马仙信仰的源头虽在浙南,但由于浙南与闽东北接壤,人员往来频繁,地理环境也相似,同属一块地理文化区,所以马仙信仰在闽浙边区也十分流行,尤其在福建宁德市的柘荣县。

柘荣虽然只是一个人口十多万的小县,但是传说宋代时马仙曾在柘荣的东狮山显灵,至今东狮山上还留有“马仙洞”。

柘荣县地理位置(图片 | 搜狗地图)

柘荣县东狮山马仙洞 何慧/摄

在柘荣仙屿马仙庙中,供奉着马仙及其神班成员,其中马仙珠冠绣袍,端坐于珠帘之后,雍容华贵。

最广为人知的马仙形象,还要数柘荣县东狮山上的马仙石雕立像。这尊立像巧妙化用了马仙“浮伞渡江”的典故——她翩然立于浪花之上,一手托伞,一手拈指诀,法相高贵庄严,眼神宁静慈祥。宁德市周宁县萌源村仙岗马仙庙中的马仙造像从发型、服饰、动作到底座都与这尊石雕立像如出一辙,庙中的马仙造像蓝衣白裙,色调淡雅,别具仙气。

柘荣县仙屿马仙庙马仙造像 何慧/摄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萌源村仙岗马仙庙马仙像 张帆/摄

马仙的传说虽然带有灵异色彩,但是她以民间真实感人的孝妇形象为原型,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仙不仅是勤劳耕织的劳动楷模,还是孝敬长辈的典范,其孝道精神时隔一千多年依然打动着我们。

在每年马仙庙的献祭仪式中,一项突出的内容是:当地中老年妇女带着女儿或新过门的儿媳前来参拜马仙。免去了言语上的强硬说教,使孝道潜移默化地传播,为婆媳和睦、家庭和谐打下思想基础,马仙庙成为了一个宣扬孝道的良好场所。

2009年,柘荣县马仙信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柘荣县马仙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柘荣县仙屿马仙庙 何慧/摄

柘荣县仙屿马仙庙 何慧/摄

远眺柘荣县东狮山马仙广场 何慧/摄

如果你来到闽东,不妨到柘荣县仙屿公园旁的马仙庙看一看,或者去东狮山上的马仙广场走一走,感受福建第三大女神——马仙孝道文化的魅力。

作者:何慧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如果没喝过福州的青红酒,那么这些以红糟调味的闽菜你一定要尝尝

福建福州地区为什么有这么多座“虎婆宫”?与当地民俗传说有关

闽味 | 一碗地道的鼎边糊,最能慰藉思乡怀旧的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