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海州露天矿:把矿当成家 传承主人翁精神

2024-07-17 15:02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海州露天矿:把矿当成家 传承主人翁精神

1980年3月5日《辽宁日报》第三版新闻《学雷锋见行动的好青年》报道了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护矿队团支部书记冯荣清和队员刘建友保护国有资产的先进事迹。当年年初,冯荣清和刘建友两位同志在阿金车站附近堵截了两辆盗窃煤炭的拖拉机,盗窃分子先在车站对两人进行拉拢,后在将煤炭送返的路上故技重施,贿赂不成甚至出言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建友仍坚定立场,将煤炭车押送回矿里。冯荣清、刘建友立场坚定不受贿赂的行动,受到群众称赞他俩是学雷锋、见行动的好青年。

1980年3月5日3版 《学雷锋见行动的好青年》

50年涌现近百人省部级劳动模范

阜新市太平区煤城路以南,有一座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公园,它就是全国首批辽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该公园于2009年正式开园。这里曾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亚洲当时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杨靖岫 摄

海州露天煤矿曾是阜新的城市符号,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在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批“海州人”。

据海州露天煤矿志记载,1982至1986年,煤炭工业部、煤矿地质工会展开的全国统配煤矿矿际竞赛中,海州露天矿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矿。除此以外,海州露天矿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近百人,多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李国文讲述海州露天矿当年的生产场景。杨靖岫 摄

今年67岁的李国文,是原海州露天矿总经济师、副矿长,1977年便来到矿上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矿里最繁忙时,有20多台电镐在坑内同时作业。运输线上,每三分钟就有一辆运输机车驶过。参与到煤矿开采的一线工人有7000多人,每天三班倒。”李国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和一起工作的同志说:“大家都爱矿,把矿当家一样。”

第三代海州人一个新的使命让露天矿华丽转身

海州露天煤矿于1953年7月1日正式投产,2005年6月因资源枯竭而关闭,50余年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开采,海州露天煤矿形成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2公里、深约350米、投影面积6.54平方公里的矿坑,在矿坑周边还存在着近20平方公里的矸石山、工矿废弃地,严重威胁着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

“时代赋予我们第三代海州人一个新的使命,就是要完成海州露天矿的生态治理,让露天矿华丽转身。”刘洋,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安全监管科副科长,2012年起一直致力于海州露天矿生态改造工作。

今年37岁的刘洋出生在阜新,小时候,父亲和家里的很多亲戚都在矿上工作,海州矿从小就在记忆里。高考时,因为喜欢成都的气候,特意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刘洋选择回到家乡,希望用自己的所学的专业,为矿坑治理贡献力量。

“从2005年开始,通过削坡、平盘、抗滑桩、压坡脚、注浆灭火及生态恢复等措施,阜新市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煤矿北帮和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矿坑旁,刘洋一边介绍一边指示着方位,“我们开始对矿坑南帮区域进行治理,消除滑坡的隐患和残煤自燃的影响,把南坡坡面打成阶梯,进行草灌乔一体化的种植。”

2019年以后治理工作全面加速,“2019年底到2020年初,我们都在争取海州露天矿北帮西部及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项目。目前,北帮最大的滑坡体完成了削坡,把矸石运到坑底压住坡脚,这样保持稳定后,今年春天就可以在这里栽树了。”

关于海州露天矿,刘洋有着自己的愿望:把这里治理成有特色的、具有工业遗产价值和文旅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将周边老厂房利用起来,打造成文创工业园区,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他说,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效果。

记者:栾溪  贾知梅

摄影:杨靖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