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50载勤耕耘,轻负高质

2024-07-14 12:3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50载勤耕耘,轻负高质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最美教师”张人利用最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学校超常规发展

50载勤耕耘,轻负高质

李蕾

张人利(中)和学生在一起。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李蕾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这所多年前典型的薄弱学校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子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这种蜕变,不仅书写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更让学校成为家长和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如今,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带教的“徒儿校长”遍布上海所有区域,以及江苏、贵州等多个省份,将“轻负高质”教育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这位70多岁的老校长,涌动着激情和活力,永不停息地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诠释着新时代“大先生”的精神内涵。昨天,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获评“全国最美教师”。大刀阔斧课程改革张人利坚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实践证明,选择改革是正确的。没有当年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教院、附校都不会有今天的新局面。”确实如此。身兼院长、校长的张人利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对附校的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校长章志强是张人利的“徒弟”。2010年的一场讲座,令章志强印象深刻。讲座上,张校长提出了静教院附校当时“家常课”中的四个突出问题:课上教师总体讲得太多、学生“潜意识”暴露不够、教师不明白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差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真实,显示出张校长是真研究、真实践。”章志强说。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张人利从“作业量”开刀,提出“以提高作业的质,控制作业的量”,对作业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分层作业。根据国际PISA测试得出的结论,15周岁的孩子一周的课外作业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时左右。静教院附校一周的作业量大约为11.04小时,达到国际标准。作业总量是控制了,但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天与天之间的不平衡呢?考虑到学生基础的不平衡,静教院附校推出了“分层作业”——基础作业和荣誉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能“吃饱”。所谓基础作业,就是在总体作业的基础上,把一些较难的题目删掉,巩固基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荣誉作业”,增加一些拓展题、有难度的题。家长郑捷兴奋地说:“孩子们对荣誉作业很是来劲。一开始,是老师出题,到后来,班上同学每天自己到黑板上出题,做得又快又好的孩子能拿到老师的奖章。”为了解决“天与天”之间的不平衡,静教院附校推出了“两个举手制度”——“学生举手”,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举手”,家长对当天孩子作业超量举手,可以打电话给班主任拒交作业。这一做法,被不少学校效仿。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说,正是借鉴了“两个举手制度”,武宁路小学有了“讨价还价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作业量和老师“叫板”。学校课外作业量得到控制后,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静教院附校,关于物理、化学等单科实验室有5个,而跨学科实验室多达10个,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趣谱(TRIP)”课程。六年级学生许洭国告诉记者,趣谱课把很多课程融合在一起。“这学期我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陶器、布艺、菜谱等多样化的课程。”50多年来,张人利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