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孟子“仁者无敌”的合理解释

2023-12-03 02:2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孟子“仁者无敌”的合理解释

“仁者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

文章相关内容是: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从文中可看出孟子对“仁者无敌”给出了两层意思:1、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2、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民心散乱,无法与仁君为敌。

第一层意思的推理表面上是符合逻辑的,但如果有两个国家都按孟子所言施行仁政,而这两个国家之间又互相征伐,那么哪一国能“无敌”呢?而第二层意思的推理则在表面上也不能成立,孟子先行断定晋、齐、秦、楚四国都不行仁政,但若这四国不行仁政,都在“夺其民时,陷溺其民”,那他们之前为什么能战胜魏国呢?他们哪来的“坚甲利兵”呢?

孟子认为魏国行仁政后即使拿着木棒也必能战胜晋、齐、秦、楚的“坚甲利兵”,如果魏惠王真信了这话,恐怕都没地方死去!可以说,孟子关于“仁者无敌”的理解是讲不通的。

孔子提出“仁”,认为“仁”就是“爱人”,所以孟子也说“仁者爱人”。那么是不是说仁者要爱所有的人呢?不是的。孔子就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意思是仁者是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孟子同样认为仁者如果遇到“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对于那些“妄人”不必在意,因为他们只是禽兽而已,当然不能理解“仁”这一人类的观点,而对禽兽是谈不上仁爱的。

依照孔子对“仁”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仁者无敌”呢?既然“仁”就是“爱人”,那么仁者心中就应该是没有怨恨的人,没有鄙视的人,所以仁者心中没有敌对的人。可是,孔子的仁者“能恶人”如何理解呢?孟子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禽兽,而禽兽又如何能称之为“敌人”呢?所以,“仁者无敌”是指仁者的博爱使得仁者没有了敌对的人,而那些与仁者做对的人都不能被认同为“人”,这些“人”必须做到仁者全心爱他们,他们也爱仁者的时候,才被视为人,到这时,仁者还是无敌。

回到孟子文中所说的“仁者无敌”,我认为合理的解释是,施行仁政的君王,会赢得民众的拥戴,同时君王也会爱护民众,而战争必会使民众牺牲,所以仁君不会对他国开战,仁君心中没有敌国。如果他国对施行仁政的国家开战,那么这样的国家就是禽兽之国,算不得是“敌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