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奇闻 > 正文

​野生大熊猫不再濒危了?40年增长约800只!我国怎么做到的?

2024-08-15 19:0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野生大熊猫不再濒危了?40年增长约800只!我国怎么做到的?

1月25日这天,出现了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新闻,那就是国家林草局发布消息说,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80年代的1100只增长到了近1900只。

1963年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20世纪80年代成功开展迁地保护、90年代实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及至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走过非凡的60年。

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已从濒危降至易危,大熊猫保护提供的经验,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然而,别看现在大熊猫们成了顶流明星,真正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可是走过了无比艰辛的一条路。

保护大熊猫最初有多困难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的栖息地分布在高海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再加上其生活习性也很隐秘,喜欢独居,活动范围广,不易被人类发现和观察。

如果不小心来个大型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干旱、暴雪等,便会严重威胁它们的安全,影响它们的生存甚至造成死亡

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导致了大量的大熊猫栖息地被毁,大熊猫严重受到影响。

面对这一难题,我国只能通过反反复复的走访、记录,并不遗余力的救助,让已经面临濒危的大熊猫数据库完整起来,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才能够完成的工作。

虽然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开始对大熊猫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但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即便时间有限,也在大熊猫保护的初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破除三难

1953年开始,我国就将救助来的大熊猫放在动物园里进行人工饲养。

这不养不知道,一养吓一跳,虽然前期工作让我国掌握了大熊猫的基本情况,但真正让人头疼的问题从人工饲养后才开始显现出来。

四川宝兴县,2020年闯进农户家的大熊猫

上面我们说过,我国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研究手段和方法有限,对大熊猫的生态行为、习性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多,特别是对于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等三难问题难以突破。

大熊猫每年发情期十分短暂,只有两三天时间可以进行繁殖,一旦错过时间,只能再等一年。

即便侥幸生下幼崽,雌性大熊猫也很可能会因为没有经验、食物短缺等问题,抛弃幼崽,导致其夭折,甚至有的粗心的熊猫妈妈不注意就一屁股把自己的宝宝坐死了。

这样的繁殖生存率简直令人堪忧。

大熊猫生崽

一开始,科研人员们还以为,只要通过人为干扰,将一公一母在繁殖期内撮合到一起,天时地利人和,生下小宝宝后好好保护,就能有效提高繁殖率。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天衣无缝的想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大熊猫之间从来没有爱的火花,即便是亲手给它们操办婚事,却总以打架收场。

一开始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令大熊猫专家张和民很是头疼。

他说:野生大熊猫大多都是独行侠,而圈养时又是分开圈养,个体之间很难产生感情,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紧张,只要一紧张,就会影响它们的荷尔蒙水平,繁殖因此变得非常困难。

为了破除三难,张和民研究团队潜心研究,终于在13年后,解决了3难问题。

他们通过改善环境,让大熊猫能够在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空间宽阔的地方生活,从而提高它们的活力。

再认真研究并调整大熊猫的食物类型,比如,在野外的熊猫长期只能吃到竹子,而在这里,饲养员会定期增加苹果、胡萝卜等果蔬,让它们能够营养均衡,增加活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人为增加发情信号,把即将发情的一公一母熊猫安置在相邻的两个圈舍,让它们提前培养感情,没事互相串串门子留下对方的气味,等时机成熟后,只需要打开两个圈舍之间的门,它们自然会走到一起。

人工培育大熊猫的成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浪潮,特别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逐一建成后,我国又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国际先进的谱系管理理念,制定了合理的繁殖计划,不仅追求了数量的提高,还兼顾了遗传质量的提高。

而我国圈养大熊猫也从最初的10只增加到现在的670多只,形成了一个健康活泼、遗传多样的大熊猫圈养群体,实现了该群体的自给自足和持续发展。

这一经验,为全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树立了一个中国样本

这样瞩目的成就,引来了马来西亚、奥地利、韩国、日本、卡塔尔和俄罗斯等国家与我国的合作交流,并一同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科研合作平台进行科研合作。

被誉为熊猫爸爸的熊猫专家张和民在检查熊猫幼崽

去年5月的最后几天,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卧龙神树坪基地再次迎来了好消息,一只名叫鑫鑫的大熊猫成功地生下了一只小女娃。

在这之后还有十多只大熊猫即将成为妈妈,它们的身体状况都在中心的繁育团队的密切关注和全天候的值守下。

图:大熊猫鑫鑫产子

在这里,大熊猫妈妈会把刚出世的宝宝紧紧地搂在怀中。

为了让大熊猫宝宝能够顺利地吃到母乳,饲养师们不分昼夜地守在一旁,为大熊猫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保障。

虽然我国圈养大熊猫为多方面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不仅能够保护大熊猫的种群,还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但其实圈养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大熊猫数量增加,最后尽可能送回野外,因为这样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方式。

早在1997年,一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第一次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可行性研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可以有效地增加野生种群的数量,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大熊猫的野化放归,作为大熊猫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野外引种、野化放归:推动大熊猫野外种群恢复壮大

由于受到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我国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十分分散,虽然它们数量不多,却分别散落在33个小区域,其中有24个区域的熊猫个体少之又少,这样下去,它们最终都将面临着生存危机。

如果放任不管,一些数量微小的大熊猫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交配导致基因退化,或者因为自然灾害、疾病等原因而消失殆尽。

野生熊猫在树干上做气味标记

2010年,吴代福和他的同事们成立了一个由15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经过两年的培训,终于在2012年10月,雄性大熊猫淘淘装上了身份识别芯片和GPS项圈,独自进入了栗子坪野外环境生活。

图:淘淘放归前准备

淘淘是全世界第一只在卧龙野花培训场诞生的熊猫宝宝,也是第一只利用母兽带仔在野化放归中活下来的圈养大熊猫。

淘淘的成功存活,对于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雌性大熊猫对于繁殖有重要作用,而且更容易融入野生种群,所以后来的放归都是以雌性为主的。

2013—2015年,大熊猫张想雪雪华姣相继被放回了野外。

2016年,华妍和张梦这两只雌性大熊猫被同时放归。

图:华妍跟着妈妈进行野化训练

随着项目的推进,大熊猫的野化和放归技术体系日渐完善,放归的范围也从小相岭山系的栗子坪扩展到了岷山山系。

2018年,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被放归到了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被放归到了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的技术体系。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11只圈养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回到了野外,其中9只活了下来,这是大熊猫放归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成就。

未来,我国将加速推进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目标是每年放归3至6只大熊猫,并通过引种加强对野生大熊猫危急小种群资源的保护,逐步建立起野生大熊猫的遗传种质资源库,让圈养和野生种群的基因能够互相交流。

当然,为了更好的推动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它们有一个良好的栖息地

这也是接下来的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为更好保护大熊猫,我国于2017年全面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为了解决大熊猫长期面临走婚难的问题,人们将川北黄土梁走廊带,到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之间的盘山公路改为了隧道,随着大量植物逐渐恢复生机,生态修复,这里除了大熊猫,连羚牛等动物也开始频繁的出现。

秦岭四宝之一的羚牛

作为发现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四川宝兴县,这里关停了国家公园内全部矿山和20多座小水电站,野生大熊猫瞬间都跑出来活动了。

据说村民经常半夜遇到大熊猫下山,游客也会拍到野生大熊猫爬树,甚至有的胆大的直接光顾村民家了。

上世纪四川宝兴县村民和大熊猫丨新华社发布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预示着国家公园建设的成功,检测出的野生大熊猫稳健增长,同一区域遇见率也明显增高。

大熊猫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头羊,保护大熊猫就像在自然界中打开了一把保护伞。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下,近几年,雪豹、毛冠鹿、红腹角雉等经常露面,巴朗山雪莲、长芒凤仙花等植物新种也纷纷被发现。

大熊猫国家公园红外相机拍到的野生动物们

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周边靠山吃山的民户们也因此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小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比如,57岁的杨庭秀,靠着养蜂和经营生态农家乐,每年赚的盆满钵满。

四川宝兴县村民与大熊猫和谐共处丨新华社发布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保障了超过70%的野生大熊猫,并连接了13个大熊猫区域的种群生态通道。

从人工繁育圈养到促进野外种群增强,从分散的栖息地到完整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低到易危

至此,我国再次为世界展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保护、防范、处罚,一个都不能少

通过保护大熊猫,我国的动物保护工作也有更进一步的工作。

我国不断完善和强化了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动物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例如,1988年,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捕猎、杀害、购买、运输、出售、利用和进出口这些动物及其制品。

同时,我国设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司等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动物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不仅如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动物学会等专业的社会组织也自觉加入其中,负责动物保护工作的协调和推动。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多个动物救护中心、动物庇护所、动物医院等专业的服务机构,负责动物的救助、康复、收容、治疗等工作。

我国还实施了国家动物园改造提升项目,针对全国的动物园,开展了动物福利、动物展示、动物教育、动物研究等方面的改造和提升,有效地改善了动物的生活条件和展示效果,增强了动物园的科普和教育功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国普及了动物保护的知识和理念,为动物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

全民爱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动物日、大熊猫国际形象大使大熊猫保护志愿者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媒体、网络、社区、学校等渠道,向公众传播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增强公众的动物保护情感和责任。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在保护大熊猫这一条道路上已经走的很远很成功,但大熊猫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高保护水平和效果,为大熊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的国宝、世界的宝贵财富,永远繁衍生息,永远走在我们身边。

熊猫爸爸张和民和熊猫崽崽们

参考资料:

大熊猫必将走向灭亡?我们已经克服了大熊猫繁育三难的问题

https://c.quk.cc/3/b86/dyzk1aglfxg.html

大熊猫奇妙课堂| 攻克三难

https://c.quk.cc/3/b86/uenrv4mncpy

957b9a51b793dff7aefbffe7a19e4cd9&chksm=

ec94815edbe3084857550e5ef838a897baa2a965325e61a994baddcefdc783bca0adf527620e&scene=27

蓉宝背后的故事——中国保护大熊猫之路

https://c.quk.cc/3/b86/4qr0ehqd51n.html

中国大熊猫保护60年的世界贡献

https://c.quk.cc/3/b86/4ewbtxrapfi.html

#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增至近1900只#https://c.quk.cc/3/b86/ahpyyzcj1sa

#2024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