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桃花源记》:细思极恐的魏晋鬼故事(细思极恐的墙)

2024-04-28 14:4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桃花源记》:细思极恐的魏晋鬼故事(细思极恐的墙)

上学的时候大家应该听说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做《桃花源记》,后来,有些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制作了一部皮影戏风格的动画片,名字就叫做《桃花源记》,这部动画片还拿下了国际大奖。影片在这里《桃花源记》动画片(友情提示:不要在晚上独自观看)

怪诞离奇的故事发展

还记得《桃花源记》原文的一开篇说的是

《桃花源记》:细思极恐的魏晋鬼故事(细思极恐的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多美好的桃林画面,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不就是人们说的人间仙境吗?然而,影片不是这么开头的,它做了一些创意性的改编,比如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第一幕就是渔民因为没有带太守找到桃花源,便被吊在了树上抽打。

影片开场

下一幕就是南阳刘子骥登场,“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便把渔民带回了家中,听他说这段故事。

刘子骥把渔民带回家里

影片在这里开始按照正常顺序发展,用渔民回忆的角度进行切入,但是动画片版本的做了一些细节性的补充,比如,渔民是怎么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这里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但是他什么都没有抓到,正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抓到了一条小鲤鱼,这条鲤鱼会发光,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锦鲤。渔民心地善良,看见这锦鲤不同寻常,然后便决定,将它放生积德,这锦鲤一到,必有好事发生。

渔民捕到了锦鲤

锦鲤通晓人性,见到渔民这么待他,便要报恩,于是它推着小船一直走,就来到了桃花源。这才有了下面的故事,“忽逢桃花林”。

小船驶向桃花林

正剧开始了。桃花源就跟原文描述的一样,很美很美,河水上都飘落着桃花,没有杂草,处处都美的恰到好处。渔民顺着溪流一直向前滑,最后看到了一个山口发着光亮,便划船进去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就是渔民第一次看见洞口外面的世界。土地平坦宽广屋舍整齐排列,土地肥沃,竹林茂盛,田间小道交错相通,老人小孩怡然自乐,这样的情景,在当时战乱的现世那简直是人间天堂的模样。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后来影片就按照顺序发展了,村民对于渔民这个外来人员很好奇,问东问西,然后很热情地邀请渔民去家里做客,好酒好菜招待着,渔民就乐在其中了。

设酒杀鸡作食

虽然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渔民看不见村民们的真面目,因为他们都戴着面具,这里就很诡异了。

带着面具的村民

但是渔民光顾着吃喝了,也没想那么多,毕竟戴着面具也不稀奇,很多歌姬和大祭司都喜欢戴面具,他就跟村民告别走了。走的时候没忘记做标记,以便于以后还来。

渔民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言非虚,还跟刘子骥出示了自己从桃花源带出来的桃核,刘子骥一看就相信了,于是决定顺着渔民留下的标记重新寻找桃花源。

渔民掏出桃核

影片刘子骥的结局回到了原文。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病逝

不过影片对于渔民多了一个交代。他拿着那颗桃核种了起来,后来桃核长成了桃树,就跟桃花源里面的一样。这棵桃树,让渔民更为疑惑了,自己的那段经历,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细思极恐的一些情节

前文说过,村民们都是带着面具的,锦鲤的故事,渔民走了就找不到了,刘子骥忽然病逝......这些疑问都悬而未决。后来有很多文史学者重重考证,觉得结合当时魏晋时期鬼怪故事盛行的背景,有人推断这应该是一篇志异散文。

原文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看着很美好,但是魏晋时期有一个风水大师,叫做郭璞,他和陶渊明在一个时期。这个人,他写过一本著作,叫做《葬经》。

《葬经》里说:门前桃桑,为大凶。这说明在魏晋时期,桃木是非常不吉利的,哪个村会种满了桃林呢?

原文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里怪异在哪里?渔人在非常狭小的山道里面走了一阵,而后突然就变得宽阔了,这个构造,是魏晋时期的一些墓主为了防止盗墓设计的一种构造,在狭小的道口里面会设置一些机关,如果盗墓者不知道触发了机关,可能就有去无回了。这个墓穴构造在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在《大汉原陵秘葬经》里可以查证。

初极狭,才通人

原文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有田间小路的意思,也有说法在古语当中是指通往坟墓的小路,因为平常百姓死了以后都会把自己葬在土地附近,有落叶归根之意。

原文四: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东晋时期的汉服和500多年前的秦朝服饰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他们的服装风格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但是桃花源里的村民据说是隔绝了几百年,但是穿的衣服和桃源外的人是一样的,这种消息的灵通程度,又怎么能说是隔绝呢,如果是的话,有一种猜想,就是,村民可能都没活着,衣服是活人烧过去的,毕竟中国人的丧葬文化是有这个传统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至于前文提到的为什么村民要带着面具,面具这个东西在古代称为魃或是倛,是跟随古代傩祭产生的伴生物,傩祭是一种原始巫术的再现,它的本质还是源于鬼神崇拜,影片在这里有一个暗喻。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影片得出一个结论:渔人误入死人国,桃花源其实是一个墓穴。

历史的相关考证

不过,如果去查阅相关历史,我们能知道,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之前,自己其实是听到了一段传闻的: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入关灭姚秦时,有些流民为了自保,于是就带着家族一起逃到深山去避难了,然后就过上了他们梦想中的田园生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记》其实是陶渊明自己思维发散的产物,他根据一段传说,脑补了这么一长段故事,还被流传了下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就记录过这一事件。

不过有人说陶渊明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愿望,说的也没错,因为当时的魏晋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陶渊明虽然自己过上了隐士一样的生活,但是人民还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自己内心渴望爱与和平,向往那种没有战乱的人间,就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桃花源记》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