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汉代亭鬼故事漫谈(关汉卿拜月亭故事梗概)

2024-04-28 11:47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汉代亭鬼故事漫谈(关汉卿拜月亭故事梗概)

汉代是历史上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形态

“灞陵小雨”欢迎大家关注、留言,一起来聊历史

汉代亭鬼故事漫谈(关汉卿拜月亭故事梗概)

东汉时,有个叫王忳(音屯)的人,他曾经历过一个诡异的事:

有一年,王忳被任命为郿县(今陕西宝鸡)县令,上任途中路过斄(li,地名)亭,准备夜宿,亭长对王忳说:“这个亭里闹鬼,已经有好些人死在恶鬼的手里,不可留宿。”

看着一脸神秘兮兮的亭长,王忳正色凛然的回答:“仁德可以避除凶邪鬼魅,有什么可怕的!”于是留宿。

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果然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似是一女子在喊冤,王忳大骇,惊坐起,问是什么人?敢不敢出来说话?女子说自己身上没有衣服,不便现身,王忳就丢一件袍服给她,女子于是站出来,悲戚说道:“我本是涪县县令的妻子,去年和丈夫一起去涪县上任途中夜宿于此亭,不想这里的亭长见财起意,杀了我们全家十几口,埋在楼下,将财物全部掠走,还望大人能为妾身全家报仇伸冤,”说罢泣下不止。

王忳问亭长姓名,女子回答说乃是当下的游檄(汉代官名,为郡县掌管捕抓盗贼的小吏)。王忳又问:“来往的过客和你没有冤仇,为什么要杀他们呢?”女子愤然答道:“皆因每夜哭诉冤情得不到理会,心生愤恨,故而杀人”。王忳安抚她说:“我会为你伸冤昭雪,但以后不要再枉杀无辜了”。

第二天便逮捕了游檄,一番斗智斗勇的诘问之后,游檄认罪伏法,从此亭中夜夜清净无事

这个故事见于《后汉书独行列传王忳传》,无独有偶,在《太平御览》中也有一则女鬼诉冤的故事。

汉代何敞为交州刺史,有一次出行,来到苍梧郡(今广西)高要县的鹊巢亭留宿。

亭名“鹊巢”,另有一说名“鹊奔”,很好听,但环境却不佳。

夜半,有一女子从楼下缓缓走出,来到何敞身边,哭诉自己的遭遇,这个女子自称名叫苏娥,字始珠,去年四月带着一些缯帛和一名侍婢,前往邻县出售,走到此亭时天色将暮,就住了下来,不想亭长见到苏娥后动了色心,先是给侍婢下毒,后又要非礼苏娥,苏娥当然不从,反抗时被亭长刺死,亭长把尸体埋在楼下,将了缯帛等财物据为已有,说完之后也是悲戚不能自已,要求使君伸冤报仇。

何敞当即命人追捕亭长,拷问具认罪伏法。

文章里的亭,是指汉代的一种缉捕盗贼的机构,与如今“亭”的概念不同

这两则故事虽出自不同的史书,但情节却如出一辙。不仅主角都是为伸冤复仇而羁縻旅人的女鬼,连“案发地”都惊人的相似,即皆是“亭”。

现代人谈起鬼,只会付诸一笑,但相信“幽冥虽殊途,人鬼皆实有”的古人,对鬼神是有敬畏之心的,女鬼诉冤虽不可信,但反应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恶性案件的高发地“亭”,又是个什么鬼呢?

亭并非是一级基层的行政区划,而是一种遍布全国的缉捕盗贼、有半军事功能的机构,亭长则承望都尉(郡一级的武官),简单的说,亭可比拟于如今的派出所,汉代全国各地设有大量的亭,西汉平帝时,全国有亭29635座,东汉初由于历经新莽、更始之乱,人口剧减,至顺帝时大约有亭12442座。

但与今之公安派出机构不同,当时亭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有简陋的宿舍,可以供来往旅人留宿。“亭”通“停”,停留歇息之意,古代交通不便,故亭成为了许多旅客歇宿之地,加上古时的亭多位于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外,留宿之人亦多为外乡客,对当地风俗地理了解甚少,成为杀人劫财的案件高发地就不意外了。

意外的是,杀人越货的凶手,竟多是身为国家公务员的亭长,执法犯法,令人不寒而栗,诚然,大汉四百年建统的开拓者源于一位著名的亭长,但显然刘邦没有给他后来的同行们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秦汉时期去古未远,受上古社会中鬼巫神话的影响,迷信之风颇甚,整个两汉社会文化完全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之中,像这样巫风鬼道的故事比比皆是,在这些故事中,除了女鬼诉冤这样的情节,还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鬼魅故事,比如东汉末年人应劭编写的《风俗通义》中,就讲述了一个赤狐通过取人的毛发而致人死亡的故事:

在汝南郡汝阳城的西门亭,流传着一个鬼魅害人的故事,当地人都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但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就往往成了鬼魅的猎物,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比如,汝南郡有个郡吏名叫郑奇,有一次出行走到离西门亭六,七里的地方,路遇一个美妇,哀求搭车,郑奇见她容貌端庄可爱,又怜悯她孤弱无援,就同意她上车并载她到西门亭,二人准备一起上楼歇息,这时好心的亭卒过来劝说,说此亭有鬼魅作祟,但此时色迷心窍的郑奇哪里听得进去,执意带着美妇上楼,

一夜春宵,第二天一早,亭卒上楼打扫,惊惧的发现楼上赫然躺着一具女尸,马上报告上级,亭长击鼓招乡里众人,有人认出死者是家住离亭八里之外的吴氏女,新亡,将出殡时家里灯灭,等重新点燃灯火后尸体却不见了,如今莫名其妙在亭里出现,家人遂把尸体领走,而郑奇在走出几里地后突然腹痛难忍,过了不久就一命呜呼了,从此西门亭在无人敢上。

这是一个后世常见的借尸还魂的故事,故事里的鬼魅借新亡女子吴氏之肉体,勾引郡吏郑奇,虽经好心的亭卒提醒,但贪恋女色的郑奇还是栽在了色上。

那这个西门亭的鬼怪到底是何方神圣?

后来过了几年,郅伯夷来到汝阳。

郅伯夷乃是东汉初年的长沙太守郅君章之孙,有一天黄昏之时来到西门亭,留宿于此,夜半,有一黑幽幽约四,五尺高的东西爬到郅伯夷身上,郅伯夷脚蹬手刨,还拔出剑来砍怪物的脚,同时呼喊手下人,最终制服怪物,点灯一看,原来是一只赤色狐狸,第二天白天把狐狸拖到大街上当众烧死,然后又搜查亭楼,居然找出许多遇害者的头发,原来,这只狐狸是通过割取人的毛发而吸取人之精气,从而致人死亡。

这个故事可以说开后世鬼怪志异小说的先河。

那么,为什么古人相信毛发被鬼怪掠取,人就会失去精气而死呢?

头发之类的毛发,于今人不过是美观和保护的作用,古人却赋予它特殊的含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同时,古人认为头发乃是人的精神之所在,一旦失去,或者落入鬼怪、仇家之手,就会丧失精气,精神意志被人控制,甚至有性命之虞。

在《云笈七签》中,就曾提到一种鸺鹠鸟,喜欢夜晚飞入人家,叼走人的头发,从而伤人魂魄,《搜神记》中也有同类故事的记载。

与此相同的故事情节,后世则大量出现在《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传世名著中,不得不说,汉代早期的这些鬼怪志异,是后世一些传世名著的滥觞,同时也是反应汉代社会文化和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