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故事 > 正文

​十大经典神话故事(经典神话传说故事)

2024-04-27 21:2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十大经典神话故事(经典神话传说故事)

昆仑山

十大经典神话故事(经典神话传说故事)

作为人类最早的想象性口头文学作品,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上所有民族之中。它被创造出来,用以回答两个本原性的问题:宇宙怎样诞生?人类如何起源?神话不仅反映着初民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和情感,还从某些层面讲述了人类最初的历史。正如柏杨先生所说:“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

希腊神话是西方世界最主要的神话体系之一,它的系统性、严密性和丰富性举世闻名。中国神话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虽然无法与希腊神话相比,但其丰富多彩却不遑多让。按照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中国神话总体分为两大系统,即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亦称蓬莱仙话),其中昆仑神话保存最完整,结构上也最具系统性。昆仑神话凝聚了中国神话的精华,许多原型流传至今,不仅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更深远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大昆仑”其实更是一个围绕昆仑神话形成的文化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描述。

昆仑神话中的主神是一位女神——西王母,她生活的神山即是昆仑山,有人将之比作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尽管许多学者认为神话中的昆仑山并非现实中的昆仑山,但在中国古人所能接触和想象到的名山之中,的确没有哪座山比地处大河源头的昆仑山更适合寄托如此瑰丽的想象。

昆仑山东段航拍(摄影/郑云峰)

昆仑之墟

《山海经·海内西经》上说,“昆仑之墟”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也是百神所居之地。此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需五人方可合抱。此山的每一面都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看守。开明兽是位半人半兽的神。

《搜神记·卷十三》记载,“昆仑之墟”四周深水,与世隔绝;此外,其山还被“炎火之山”环绕。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

《拾遗记·卷十》上说,昆仑山有“昆陵之地”,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距万里;山上有云气,从下向上观望,犹如层层城阙。

《古今图书集成》则对西王母的居所进行了极其华美细腻的描写:“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昆仑山

盘古开天

太古之时,天地未分,混沌如一枚漂浮的鸡蛋。无际的黑暗之中,出现了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他无休止地挥动巨斧,企图把自己从死一般的沉寂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似乎毫无希望的努力,随着斧头发出最后一声巨响,天地分开了。盘古矗立于天地之间,随天地之变化而变化。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每天增长一丈。可是天地间黑暗如故,盘古内心哀戚:“世界太可怕了,没有光和热,也没有山和水。什么都没有,后代该如何生存下去?”盘古决定牺牲自己。他死之后,一只眼变成太阳,一只眼变成月亮,血液化作江河湖海,毛发长成花草树木;他的呼吸变成了风,声音变成雷;盘古的躯体倒下了,头变作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脚变成了西岳华山。盘古牺牲自己,创造出了一个美好世界。

盘古氏

三皇传说

在中国的神话谱系中,“三皇”究竟指谁,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都是盘古的后裔。天皇活了一万八千岁,他整理四方,安民抚众,把天下的人分成了若干部落,并让他们推举出自己的首领。地皇也活了一万八千岁,他最伟大的功绩,是让运行忽然紊乱的日月星辰重新步入正轨,并划分出了年月——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他教人们认识了时间。人皇寿命相对较短,活了一万五千六百岁,他的功劳是奠定了后世中国的行政格局:他把大地划分为九州,让自己的九个弟弟担任各州州长,他本人则居住于九州的中央,时常到九州巡行;据说人皇出巡时乘坐着一辆可以在空中奔驰的车子,驾车人生着三对翅膀。

三皇

伏羲故事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起源极早,他们的关系也十分特殊——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在出土的古代画像中,伏羲和女娲有时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尾巴交缠在一起。伏羲延续了三皇的事业,他的功绩主要包括教会人们用火烹饪,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他创制八卦,后世的周文王又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诞生了《周易》;此外,伏羲还教会人们结网捕鱼、植桑养蚕、抽丝纺织等等生产生活技艺。据说他还发明了乐器。

伏羲

女娲补天

相比之下,女娲的事迹反映出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特点,而且女娲神话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女娲之时,有两位英雄人物——共工与祝融决斗于不周山,这是神话中的一座仙山,它有如一根巨柱,支撑在天地之间。结果共工战败,恼怒之下,一头将不周山拦腰撞断,于是天上裂开一道巨缝,大地向东南方急剧倾斜,日月随之无光,大水从天而泻,世界即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女娲不忍,从神山上取来五色石,烧炼之后,用它们补住了天上的裂缝;女娲又杀死一只神龟,用四只龟脚把大地支撑平稳;至于从天缝中倾泻下来的大水,女娲也找到了治理的办法,她把芦草烧成灰,用草灰把大水吸干——显然,这是“大洪水时代”留给人类的集体记忆。

女娲补天,于世界有再造之恩。而在另一种传说中,女娲实际上是人类的缔造者——她用泥土造出了人类。

伏羲女娲

涿鹿之战

司马迁所作《史记》,开篇即是《五帝本纪》,并着重讲述了黄帝、炎帝与蚩尤的战争。先是蚩尤战胜了炎帝,而后炎帝和黄帝联手,在涿鹿之野击败了来自东方的蚩尤。涿鹿之战被司马迁郑重载入《史记》,而这场战役本身实际上充满了神话色彩,比如大战初期,蚩尤张口喷出滚滚浓雾,遮天蔽日,三天三夜不散,使黄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两军相持阶段,蚩尤眼看形势不利,召唤风神和雨神前来助阵,于是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涿鹿之野顿成一片泽国;黄帝见状,请来神女旱魃,所到之处,雨水消失,连旱三年……涿鹿之战以蚩尤大败、黄帝统一天下为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说,黄帝和炎帝都生长于今日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甚至还更往西,那里距离昆仑山不算太远。

炎帝神农氏

精卫填海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不幸溺死于东海,化而为鸟,每天从西山衔来木石,发誓要把东海填平。对于精卫填海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上古时代的“鸟图腾”信仰;有人认为它是对古代“沧海桑田”变化的古老记忆;还有人提出,精卫填海是对炎帝与蚩尤战争的反映——来自西方的炎帝败给东方海滨的蚩尤,恰如一次“溺水”,而以“西山木石”“填海”,则是一种“复仇情绪”的激烈表达。

精卫填海(项维仁 绘)

大禹治水

大洪水时代最伟大的英雄是禹。禹的父亲名曰鲧。《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帝舜之时,洪水滔天,鲧不待帝舜之命,偷来“息壤”打算堵住洪水,未能成功,而帝舜也十分恼怒,令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之郊。随后,帝舜令鲧之子禹继续治水。在《史记·夏本纪》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以疏导之方法治好了洪水。但在《山海经》中,禹的事迹令人惊讶:禹治理洪水,为了打通轩辕山,化身为熊,他怕自己的老婆涂山氏之女看到,特意叮嘱她:“听到鼓声你再来送饭。”不料禹在开山时不小心,石头掉落到了鼓上;涂山氏之女闻鼓声而来,看到禹的样子,羞惭而去,在嵩山下变成了一块石头,而此时她已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禹赶到嵩山下,对大石叫道:“还我儿子!”大石应声而裂,禹的儿子启降生了。

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禹是羌人。“羌”通“姜”,而姜是炎帝的姓氏。古代羌人所居之地,就在青海昆仑山一带。

瑶池之会

大约成书于西周末期至东周初期的《穆天子传》是一本奇书,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姬满乘坐由八匹骏马所驾之车西巡的故事,宛如一部旅行记,在历史地理学上亦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此书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是周穆王在昆仑山之侧的瑶池与西王母的相会。此次相会的细节恐怕只有周穆王知道了,但《穆天子传》的片断记载还是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临别之时,西王母为周穆王献上一曲,其词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穆天子终究没有再回来,将近两千年之后,擅写儿女情长的唐朝诗人李商隐仍在感慨:“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日本17世纪江户时代屏风画,西王母与穆王瑶池相会

西王母国

西王母在后世(尤其是汉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道教中,她成了天宫所有女仙的领袖,住在昆仑山上,掌管长生不死之药,嫦娥与后羿的神话传说即与此息息相关。从翘首企盼穆王重来的痴情女子到道教全真道的祖师,西王母的形象转变可谓剧烈。

事实上,关于西王母还有更为令人惊讶的描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根据这段描述,西王母简直是一个怪物。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西王母实际上是一个羌人母系社会部落王国,大约在公元前11~公元前5世纪,活跃在今日青海省昆仑山与祁连山之间,彼时它的名字叫西嫫或西母,后世称之为西王母国。“戴胜(头戴一种叫“胜”的首饰),虎齿,豹尾”实际上描述的是西王母国的首领——酋长或大巫师在祭神时的装扮。

汉画像中的西王母,两边是伏羲女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