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拼音

2023-09-13 14:23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拼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这个词用在男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有些男人就是不知道收敛,明明自己已经有家室了,还和别的女人暧昧不清,甚至背着老婆偷偷出轨轨。这样的男人,真的不配拥有爱情。所以,一个男人如果有这三个表现,说明他根本不爱你,别傻傻付出了。女人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骗了。那那么,什么样的男人,才是真正爱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你的男人,有这三个表现,说明他根本不爱你,别傻傻付出了。一起来看看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拼音-第1张图片-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

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孔子关于君子形象的一个著名的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即“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这里作为君子对比的是“小人”,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有些缺陷的普通人。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麽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选自春秋战国大思想家孔丘的《论语·述而》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总是心胸坦荡,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整日愁眉不展。

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拼音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汉语拼音】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注意:长读“cháng”,不能读“zhǎng”。【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翻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名句的诞生

子曰:“君子坦1荡荡2,小人长3戚戚4。”

——述而·七

完全读懂名句

1.坦:平坦。2.荡荡:宽广的样子。3.长:经常。4.戚戚:忧愁的样子。

君子循理而行,所以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患得患失,所以心里经常忧愁局促。

名句的故事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下,君子与小人原本是指一种身份阶级,君子是政治上在位的贵族,小人则是被统治的平民,这是世袭、天生决定且无法改变的。但是孔子把知识带到平民阶层,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状况,贵族与平民的界线逐渐模糊,于是君子与小人便从身份阶级转化成德行修养的境界。在人人皆可受教育的基础上,要当君子或小人,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在整部《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大旨相同,都说明了二者在心境与所散发气质上的差异。君子的重心在公不在私,能超越一己之私,循正理而行,气质是安详舒泰的;反观小人,凡事计较一身之所欲,而外在事物有太多不能顺心,所以常陷于忧虑狭隘的心境。

历久弥新说名句

外在的名利地位再怎么显赫,往往比不上内心世界的平静充实,造成“长戚戚”与“坦荡荡”的区隔就在于人的修为。心胸开阔的人,不会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中心,而能与人为善,《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荀子·不苟》也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不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无须打压异己,也不必谄媚逢迎,而能发自内心欣赏他人。

“坦荡荡”的君子不但懂得欣赏别人,而且向善学习,不起嫉妒之心,宋朝的欧阳修曾说:“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宦者传论》)王安石也提到,君子希望天下人皆入善,所以不会“以不善而废其善”(《中述》)。而小人则反是,苏洵说:“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衡论·远虑》)君子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成人之美,而小人所想的却是如何干坏事。不管是“外君子而内小人”还是“口有蜜而腹有剑”,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心口不一,而且老是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无怪乎只能“长戚戚”。

若从现代心理卫生的观点来看,“君子坦荡荡”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长戚戚”则是因为小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常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外在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生理上有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四肢健全,却不欢喜自己;有些人物质生活匮乏,但知足常乐,而有些人有钱有势,却不觉得快意。因此,要当小人或君子,完全系于一念之间,如同陶渊明体悟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因此决定倾听内心的声音,做了罢官的决定,就算是“草盛豆苗稀”,只要“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三》),便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