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023-09-10 23:38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是唐代诗人。

“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悯农作者在什么场合所作的诗

《悯农》是作者在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场合下写的。《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的作者在李绅和李逢吉两人一起登上观稼台游玩的场景做的诗。《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悯农作者在什么场合所作的诗

悯农其一作者作于唐代的哪个时期

中唐时期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创作于中唐时期,是李绅的代表作。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悯农的创作时间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其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

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据说,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而作此诗。

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作于唐代 哪个时期

悯农的作者是唐朝李绅,毫州人。

这首诗是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路经亳州,二人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时,李绅有感于农民的辛劳,当场作出的。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作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哦

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作于唐朝中期。

明确点说是唐德宗时期。

作者李绅27岁时写下了这首诗,深刻现实地反映了中唐时农民面临的社会现状。

中唐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虽然年景丰收了,失地的农夫还是有饿死的情况。

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刚步入官场的李绅注意到了这种现实。

为什么《悯农》是锄禾日当午,而不是锄草日当午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古往今来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经典古诗文。

原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3

诗的意思也非常好理解,大意是说:农民正冒着中午的大太阳,在田地里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食,每一颗一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既描写了劳动的艰辛,更告诉我们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农民劳作和生活中的几个细节和当时人们非常熟知的日常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就像人们对李白的《静夜思》诗中的"床"一字究竟是睡觉的床铺还是井栏周围的疑问一样,人们对这首《悯农》诗中,诗人为什么用"锄禾"而不用"锄草"也提出了疑问。我想应该从民间的习惯称法、诗词的独特语境和诗所要表达反映的主题思想上,去剖析去理解。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4

一、从民间劳作和种植的基本常识上把握"锄禾"

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后来也通指谷类植物的统称。所以从"禾"的字大多与农作物有关。

那么《悯农》中的"锄禾",笔者认为,首先它是民间的一种普遍性习惯叫法,意思就是铲除禾苗中长出来的杂草。

其次,确实是锄掉禾苗中多余的不健康的小禾苗。我们知道像种植玉米、黄豆、绿豆等农作物时,为了保证每一个穴位上的出苗率,一般都会多放几粒种子,待长到一定程度的禾苗以后,为了保证植株和谷物的产量质量,就会把多余出来的锄去,像玉米一个植株正常1~2颗为正常,否则,过多植株会造成玉米棒及颗粒偏小。所以几千年以来,锄禾既包含了除草,也包括了锄禾、筛禾和移裁禾的本身。

再次"锄禾"也意指对禾苗的四周进行松土和施肥,农作物只有通过松土,可以让作物根系更加发达。这种除草、松土(或培土)、施肥等一系列辛劳,才能保证禾苗茁壮成长和最终的丰收。

锄禾就是这样一种几千年以来,农事活动中的约定俗成,一听即明了的劳作。只有那些从没有从事过农事活动的现代都市人,才会弄出把麦禾当韭菜的笑话,把锄禾理解成全部铲除禾苗。所以说,在《悯农》中诗人用"锄禾"反而是证明诗人接地气,了解农事的真实情况。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5

二、从诗词的独特语境中,用"锄禾"更能直达其意。

在《悯农》这首古体诗中,虽然用"锄禾"或用"锄草"都不存在影响整首诗的平仄和韵律,但如果用"锄草"反而会被人误解,这草究竟是哪里的草?庭院花园里的,还是山野里或是田埂上的杂草,且与下面的的"盘中餐""粒粒"连不起因果和起承转合,所以唯有"锄禾"才能起到彼此相关相连相通。这就好比我们常把到医院看病,人们却说成"看医生""看大夫"一样,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且看医生意思可以更广,既可以是找医生看自己身体是否得病,也可以找医生咨询健康养生方面知识,也可以找医生代家人或他人寻医问药。

"锄禾"在诗的语境中,给人更有画面感,一个或几个农人,在正午的烈日下,置身于绿油油的禾苗上,躬耕劳作,满头大汗地劳作,一幅"面朝青禾黄土,背朝天"的生动辛劳形象跃然纸上。如用"锄草",除了易产生异议外,更缺了诗的美感和诗的画面感,且诗人所看到的在锄禾中草的景象时,看到的必定是禾田或禾地中的人,正常应该是禾多草少,禾高草低,所以"锄禾"也是诗人对劳作的一种直观的表达。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6

三、从诗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上,"锄禾"更有深刻内涵

这首五言古体诗,连上题目才22个字,其作者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就是怜悯劳动农民,同情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疾苦,进而表达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但如何来表达,用什么元素来构建诗的画面?

诗人为此可谓独具匠心,化腐杇为神奇。整首诗将两个时空画面,用电影蒙太奇的高超手法进行描述。一幅是烈日汗滴禾下土的锄禾农人,一幅是香喷喷的"盘中餐"。但这盘中餐又有几人能知道它得来的辛劳和辛苦,特别是这些锦衣玉食,天天山珍海味的达官显贵,也许太不把粮食当回事,而普通百姓,种粮食的农人,可能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种种粮无粮吃,锄禾无饱食的社会现实,更是被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这个层面我们不难发现"锄禾"的深到内涵和艰辛所在了。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7

总之,这首诗虽然历经千百年历史,但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年轻富裕的一代,特别有教育意义

虽然我们也早已从农业社会走过工业社会,正在走向智能社会,现在的农业机械化也早已改变了绝大多农业中的体力劳动,但"锄禾",也就是要尊重体力劳动的思想理念,当下对各级为官当政者有警醒作用。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变化,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先进,一定不能忘了"民以食为天",农业农村农民是国家的根基和根本。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体味"锄禾"的辛苦,尊重"锄禾"的成果,培树“锄禾"的精神。全社会还是要继续提倡就餐不浪费和光盘行动。

悯农的作者是谁,“悯农”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图8

我是@石润居 欢迎大家点赞赏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