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郭利仕,忠于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里

2024-11-06 13:25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郭利仕,忠于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里

剧中的郭利仕

两京作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 气味终不改

这是一首唐诗,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为《感巫州荠菜》,表达了一种虽被贬斥,但对朝廷忠贞矢志不渝的情怀。不过,这首诗的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那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会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么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之类。其实,那个传说来自于两个晚唐笔记,并无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位对李必多方庇护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势力忌惮的郭将军。

霸气郭将军

历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样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冯,叫冯元一,其曾祖冯盎为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是岭南大族高门。其实,冯氏家族并非岭南土著,而是从河西迁来。冯氏远祖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焘攻灭,其国君冯弘逃往高丽,其子冯业率300人渡海投刘宋,遇到风浪,在今天广东新会留下。

后来,冯业被刘宋朝廷封为怀化侯,授罗州刺史,居新会。冯业即是岭南冯氏始祖,历经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粤中豪族。冯元一之父冯侙是潘州刺史,其父冯君衡依例世袭潘州刺史。武周长寿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诬告岭南人谋反,潘州刺史冯君衡受牵连而被抄斩。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

年仅10岁的冯元一免死被阉,由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至长安宫中。年幼的冯元一聪明伶俐, 很得武则天赏识,但性格倔强。后犯小过, 被鞭笞后逐出皇宫, 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从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 高力士常往来于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后,武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高力士成年后, 办事谨慎缜密, 能说会道, 担任宫闱丞。景龙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笼络人才图谋帝位。在当时中宗在位、韦后专权的复杂局势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成为其集团的重要成员。

武则天

与一般认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坛, 扶摇直上决不是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据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说,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于骑射,“一发而中, 三军心服”。对于当时的高力士而言,投身于李隆基集团是一次选择,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唐玄宗成就帝业源于两次宫廷政变,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参与者。

其一,景龙四年 (710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高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极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内给侍的身份参与诛灭太平公主的政变,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被官员们尊称为“郭将军”,其职务就是右监门将军。

唐玄宗

高力士执掌宫廷禁卫,负责传达圣旨与掌管内廷事务,“传王言而有度”,办事十分稳妥得当。据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载,当初姚崇初为宰相的时候,有一次觐见言事,玄宗对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发,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间可能有误会, 对玄宗说:

陛下初承鸿业, 宰臣请事,即当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视, 臣恐宰臣必大惧。

随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释,打消了宰相的疑惧。在沟通内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赏识,皇帝曾言:“力士当上, 我寝则稳。”明皇对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处理,《资治通鉴》中说“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决之。”但是,这并不说明皇帝将政事全部交给了高力士,更不能说明高力士开始擅权,他不过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秘书角色。

电视剧《唐明皇》里的高力士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将军与秘书监何执正、靖安司司丞李必关系很好,也极力维护他们背后的太子。在历史中,高力士对李亨能立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后来也是十分维护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废之后,又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杀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韩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与嵩不合,乃荐林甫堪为宰相,惠妃阴助之,因拜黄门侍郎。”武惠妃正得圣宠,李林甫揣摩上意,劝玄宗立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终并未立寿王李瑁,其原因当然在于寿王母族与李林甫关系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储君与宰相结盟。《资治通鉴》记载: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高力士乘间请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 但推长而立, 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见,应该按照长幼伦理来立储,忠王李亨成为当然人选。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地位并不稳固,首先的威胁即来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没有挺太子,担心日后储君接班,自己会被秋后算账,故而处处作对,谋图废黜太子。在玄宗时代,李亨储君之位始终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隐忍之外,高力士的护持尤为重要。

剧中所言天宝三载,圣人欲归政林九郎,自己与严太真归隐骊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实历史中的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从实际政务能力看,李林甫确实是能臣,但皇帝欲将政事全部委于李林甫,却是皇权专制的大忌。身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劝谏说:“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感复议之者。”

郭利仕

玄宗对于这种话没有听进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极为精明,也不敢过分触怒皇帝,只是说:“ 臣狂疾,发妄言, 罪当死 。”

玄宗说要委政李林甫,也并非会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网上说的什么君主立宪。日后李林甫死后,很快又被玄宗褫夺官爵,刨棺另葬。日后杨国忠用事,高力士作为皇权维护者也是多方抵制防范。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军一路溃退。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潼关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借口亲征,率宫廷百官仓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发生了马嵬驿兵变。这场兵变的主事人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背后则极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没有参与其中。

马嵬之变

军人们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宝政局败坏的责任人,而后又要杀掉杨贵妃。皇帝起初不愿,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这个时候,高力士出来劝皇帝下决断: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 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参与到这次兵变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权与太子势力之间的平衡角色,杨氏兄妹只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皇权与女人之间,玄宗最终选择了前者。兵变之后,玄宗宫廷幸蜀,同样也是高力士的建议。

林芳兵版杨贵妃

玄宗想要逃奔剑南,但又顾虑禁军意愿,故而问高力士:“以卿之意,何道堪行?”高力士说:

太原虽固,地与贼邻,本属禄山,人心难测。朔方近塞, 半是番戎,不达朝章率难教驭,西凉悬远,沙漠萧条,大驾顺动, 人马非少, 先无备拟,必有阙供, 贼骑起来, 恐见狼狈。剑南虽窄, 土富人繁, 表里江山, 内外险固, 蜀道可行。

玄宗幸蜀,而太子则北上朔方,去灵武建立了另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格局的形成也不能排除高力士 的促成。随着太子在灵武的即位,玄宗独占皇权的时代结束了,唐帝国迎来了短暂的二元皇权时代。

唐肃宗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肃宗李亨坐稳了皇位,太上皇唐玄宗真的成为淡出权力舞台的老领导,而内廷权力也从高力士转移到李辅国手中。在肃宗时代,李辅国才是大唐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专权的阉宦。

唐玄宗的时代结束了,高力士的时代也结束了,主仆二人在长安宫中相互为伴,好不凄凉!所以,才会有了上元元年(760年)的发配巫州之事。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大历十二年 ( 777年 ),唐代宗感念高力士一生功勋,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陪葬玄宗泰陵,这是唐玄宗唯一的陪葬墓,其殊荣可见一斑。

圣人即是玄宗

代宗还下诏立神碑以纪念高力士,由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奉敕撰文, 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奉敕书丹, 碑首有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的题额。

纵观高力士一生,按照那个时代的人臣标准,堪称一代名臣。明朝李贽在其《史纲评要》中说:“高力士真忠臣也, 谁谓阉宦无人?内侍如力士者甚少。”《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的刻画与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相去不远。

高力士墓神道碑

不过,试想一下高力士祖上,原本是北燕皇室冯氏。历经南北朝至隋唐,冯氏家族迁至岭南,成为南粤豪族,但是却被唐朝(武周)政权残忍灭族,豪门少年冯元一也被阉割成了唐廷宦官高力士,被阉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灵魂。从李唐皇权的受害者,变成李唐皇室的忠臣,冯元一的人生其实着实可悲。